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萧太后的生父是谁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萧思温,小字寅古,父亲忽没里(又作忽里没)的事迹《辽史》中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北府宰相萧敌鲁的族弟。萧氏是辽朝后族。早在契丹遥辇氏联盟时代(公元八世纪至十世纪初),与遥辇氏八部通婚的审密(即“国舅”)部有拔里和乙室已两族,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娶述律平,以回鹘族人占大多数的右大部述律氏族也加入了与耶律氏族通婚的行列。

辽建国后,拔里、乙室已、述律三族以及其他与皇族耶律氏通婚的部落,都称为萧氏,另立族帐,叫做国舅别部。萧敌鲁是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平的弟弟,在辽朝建国前,就跟随辽太祖南征北战,屡立大功,领腹心部宿卫军;后来担任北府宰相,在平定“诸弟之乱”中立下不朽功勋,深为太祖所倚重。忽没里是他的族弟,也就意味着与淳钦皇后的血缘关系当不会太远,是后族的近支。

萧思温既出身于后族,也就是说一生下来就具备了“国舅”的身份。《辽史》本传里说萧思温“通书史”,契丹文化十分粗陋,所谓“书史”大概指的是一般的契丹文牍和契丹族的历史传说;尽管如此,思温仍然该算是当时契丹族少有的知识分子吧。思温出任官职是在辽太宗耶律德光(927—-947年在位)时期,他的第一个官名称作奚秃里太尉。

秃里(又写作吐里、秃鲁)是契丹管理边疆诸部族部落的官职,掌理词讼和防察背叛等事;奚是与契丹族临近的一个古老民族,契丹兴起后,为阿保机所征服。奚禿里太尉是北面部族官,属于奚王府。不久,萧思温依照与皇族通婚的惯例,娶太宗长女、汧国长公主昌不古为妻,成为驸马都尉。之后,思温被提拔为群牧都林牙。群牧都林牙是群牧司职官;辽群牧司又称群牧所、群牧监,在西北、东北等路设置,掌理马政与边政;而在朝廷中则设有总典群牧使司,职官为总典群牧部籍使和群牧都林牙;林牙,《辽史》“国语解”称:“掌文翰官,时称为学士。其群牧所设,止管簿书”。

群牧林牙好像只是掌管文书往来的闲官,但实际上,契丹文翰不兴,群牧司更无多少文书可管,都林牙应当是掌管群牧司日常事务的官员(《辽史》中少见群牧使的任例,都林牙可能是群牧司的实际长官。而且,辽朝大多数北面官都掌军权,群牧司所管,也有许多军户,所以群牧都林牙也统有军队。

辽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南下灭晋的回军途中死于栾城(今河北栾城县西),兄耶律倍子兀欲(耶律阮)在镇阳(今河北正定)称帝,率南侵辽兵北返,与述律太后、太弟李胡争夺皇位,战败对方,囚禁述律太后;之后,内部争夺日益炽烈,天德、萧翰、刘哥、盆都、阿不里等先后谋反,或杀或窜。

辽应历元年,兀欲册封刘崇为汉帝(北汉),在九十九泉召集诸部贵族会议南犯,遭到反对,便强令诸部南行。至新州(今河北涿鹿)火神淀,泰宁王察割叛乱,杀害了兀欲,而察割又为诸部贵族所杀,拥辽太宗长子述律(耶律璟)为帝(辽穆宗)。述律“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即位不到一年,臣下谋反事件就连续发生,太尉忽古质、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宣政殿学士李漭、政事令娄国、林牙敌烈、政事令神都、郎君海里相继谋乱就戮。

在这一系列契丹贵族内部激烈的斗争中,萧思温不可能超身物外,但其具体动向如何,因为缺乏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大抵就是在辽穆宗统治前期,应历元年至五年间(951—955年),萧思温被任为南器。长京留守。

辽南京幽都府就是宋人所称的燕京(今北京市),唐五代为幽州,辽天显十一年(936年)石敬瑭献给契丹,辽太宗时升为南京南京为燕云地区的首府,“户口三十万,城内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锈组绮,精绝天下”,是契丹帝国最富庶繁华的城市;所辖燕云十六州等汉族地区,是辽朝最重要的财赋供给基地;而且,南京“形势雄杰,真用武之国也”,是辽国南疆最重要的军事政治据点,也是辽朝随时出兵南下时打探、研析军情,集合、休整部队和囤积、补给军需的要地。

辽朝在南京设置留守司,以留守为长官,并兼幽都府(后称析津府)府尹。萧思温由群牧都林牙升为南京留守,地位聚然提高,其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与他在这一时期契丹贵族内部斗争中的动向当不无关系。他的妻子是新帝述律的姐妹,在述律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应当是站在述律一边的,所以述律即位后,论功行赏,萧思温便得任南京留守。就在辽国契丹贵族忙于内争之际,中原王朝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辽大同元年耶律德光灭晋北返后,刘知远趁乱称帝,建立后汉;951年,郭威受后汉禅让,建立后周;刘知远弟刘崇则割据河东(今山西地区)称帝,史称北汉。后周太祖郭威于954年病死,养子柴荣继位。柴荣(后周世宗)是五代时期少有的英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朝政,振饬纲纪,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国力大为增强。

他继位不久,就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图壮志,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先后亲征北汉西取四州,三驾江淮,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辽应历五年冬,柴荣挥军南征,周军连克滁、扬、泰、光、舒等州。辽朝趁周军主力南下之机,遣偏师进入河东,欲与北汉联兵南犯,北汉主刘承钧遣其部将李存怀与辽将崔勋配合,兵临潞州而还;刘承钧见辽不足恃,又不敢开罪,厚赂崔勋,使之北返。这次军事行动,辽南京方面没有动静,看来萧思温并没有配合行动。

辽应历七年底,柴荣第三次亲征南唐;次年春,契丹大举南犯,萧思温统领兵马进攻后周北边。但是,萧思温并不是一个勇敢无畏的统帅,在军事上是个不思进取的人物,在对中原用兵问题上也持消极态度,他“在军中,握娅取修边幅(光注意小节),僚佐皆言非将帅才”;而且,这时的后周也已非昔日后唐、后晋、后汉那样虚弱不堪一击,防守的设施和决心都加强了。所以,萧思温虽统帅着契丹铁骑,却屯兵辽周边境,不敢前进,只是派出游骑扰掠后周沿边村镇,最后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拔缘边数城而还。”不想后周方面对这次攻扰反应十分强烈,世宗闻讯后立即回銮大梁(今河南开封),派殿前都点检率兵抵御。

周军兵分两路,西路李筠、李谦溥进攻北汉,牵制契丹兵力;东路张永德、郭崇迎击萧思温所部契丹主力。东路周军进围冯母镇,攻克辽属束城(今河北河间县东北),向辽军发动反击。萧思温看到周军旗甲鲜明,部伍严整,遂不战先惧,向朝廷请求援兵。辽穆宗遣使回答说:“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

于是,萧思温率部退过滹沱河,与周军夹河而屯。为了给他的畏敌怯战寻找理由,他对部将说:“敌众我寡,交战不利则有后患;不如顿兵坚守,待敌军师老兵疲时,再发动攻击,可以必胜。”当周军再次进击时,萧思温再次退兵,与统军司所部兵马会合,同时继续请求朝廷发兵增援。而后周因为这时还没有做好北伐的准备,所以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就主动撤退,萧思温也便领兵回到南京。

辽应历九年春,柴荣在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决定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农历四月,周世宗发自大梁,经沧州(今属河北)进入辽境,辽宁州(“南朝”称为乾宁军,治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降。

柴荣“自乾宁军御龙舟,媵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狭,舟不能进,乃舍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分别治今河北河间、任丘)守将皆迎降。”周军进至雄州(今河北雄县),准备进攻幽州。当柴荣北伐进入辽境时,“契丹闻其亲征,君臣恐惧,沿边城垒皆望风而下,凡蕃部之在幽州者亦连宵遁去。”

当时,辽穆宗驻跸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命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负责指挥抵御。“思温不知计所出,但云车驾旦夕至;麾下士奋跃请战,不从。”南京士民纷纷逃入西山避难,思温以边防失利,惟恐朝廷怪罪,上表请求穆宗御驾亲征。正因为萧思温消极避战,后周军队才兵不血刃,连下三关,而并没有发生大的战役。就在萧思温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一个偶然事件救了他。柴荣在军中染上了重病,只得班师。五月,周军开始撤退,萧思温领兵尾随退军的周师进至益津关,企图寻机截杀,捞个便宜,然周军退中不乱,无机可乘,思温就伪言没有找到周军主力,回到燕京。

不久,柴荣病死,辽与中原王朝的战争遂告一段落。发辽朝在这次战争中丢失了莫、瀛、易三州共17县,18,360户契丹之所以遭受这样大的损失,固然是由于后周军威强盛,柴荣指挥得宜,又得到中原地区和燕云地区人民的拥护,而辽朝方面缺乏防守的准备和抵抗的决心,尤其是萧思温的消极怯战也是重要原因。

周世宗柴荣死后,幼子宗训继位;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宋朝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忙于削平南方各割据政权,北方虽摩擦冲突不断,大规模的战争在十数年之内却不曾发生。萧思温在应历九年后不久,大致是在应历十年左右,离开南京留守职任,由宿将高勋接替。萧思温的这次免职应当与应历九年的失败有关。

思温的新职,由于《辽史》的简略,我们难以知道;但本传说他“以密戚预政,无所匡辅”,《穆宗纪》又记他在应历十一年“奏老人星见,乞行赦宥”等等,则他已进入朝廷,参预朝政是可以肯定的。到应历十九年,穆宗遇害时,萧思温的官职是侍中。辽侍中其实只是一种荣誉职衔,这九年间萧思温的具体官职及事迹没有记载。很可能是因为应历九年的失败,思温失了宠,只能担任一些闲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