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曾侯乙墓内漆画介绍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6

1978年夏,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发掘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批造型精美、纹样华丽的漆器。其中,漆棺、漆衣箱及鸳鸯型漆盒,描绘着瑰丽多姿的神话传说和乐舞活动等图像,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1)漆棺画漆棺上的绘画是第一类漆画的代表作。曾侯乙墓漆棺分内外两层,外棺表面只有彩色的图案,内棺外壁除繁褥的图案纹饰外,还有漆画。内棺长249厘米,宽127厘米,高132厘米。棺的外表满髹朱漆作为底色,上面再以黄、黑、灰三色绘制装饰图案和琦玮谲诡的神怪形象。

内棺的左右侧板及头档上,在靠近画面中央的显著部位,用粗壮的墨线画着由方框与斜线组成的两种几何图案。这种图案曾见于山东临淄郎家庄东周墓出土漆盘上的房屋建筑的画面上。从其所处的部位和形制看,无疑是户牖窗棂等建筑部件。

在户牖纹两旁,各画八个怪物,兽面人身,手执双戈,两壁曲举,状若起舞。其中处于上层的四个,大头小身,头戴似熊头的四目假面具,脚踏火焰;处于下层的四个,头上有角,两腮有长须,颇似羊首,双腿染黑,胸饰交叉网结纹,耳饰云纹。有人认为:上层头戴熊首假面的四个怪物,是古代"傩戏"(古代一种巫戏)中的方相氏;下层四个羊首怪物是由百隶装扮的神兽。方相氏是傩戏中的头领,其扮相是蒙熊皮或戴上铜制的熊头假面具,手执戈盾,率领由百隶扮成的神兽,在冬季进行盛大的驱鬼逐疫仪式。在内棺的户牖两旁画方相氏与神兽,显然有辟除不祥的目的。

在方相氏和神兽左边,画两个羽人,人面鸟身,人腿鸟爪,张翼垂尾,头生双角,手执双戈。羽人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护卫死者升天。

内棺右侧板紧靠羽人和方相氏上框内,绘四只鸾凤,鸡头,蛇颈,鱼尾之形,展翅张爪。鸾凤为瑞应鸟,在神仙思想中可以作为升天的驾御物。在窗棂纹两侧的偏下方,画相背而立的朱雀和相向踞立的白虎。朱雀头上有翎,昂首而立,一足曲举,一足踏在白虎的背上;白虎张嘴吐舌,惊讶地回首顾盼。在战国的人们心中,朱雀、白虎也是护卫升天的神物。

内棺头档两边及左右侧板之左边方框内,各画一个禺疆,人面鸟身,头生双角,耳珥双蛇,脚践两蛇(也有的不践蛇)。

内棺外壁四周皆画烛龙,共达十六个之多,人面蛇身,腮边饰有链状神器。

其余还有幽都土伯、秃、啖蛇、无启复生等图像,有蟠龙纹、蟠凤纹、窃曲纹、龙纹、虎纹、蛇纹、鹿纹、鸟纹等纹样。

(2)漆衣箱漆画曾侯乙墓出土漆衣箱五件,箱呈长方形,盖作圆拱隆起,长71、0厘米,宽50、0厘米,高38、5米。箱盖与器身的四角均有向外延伸的把手,盖顶前后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钮。箱内髹红漆或黑漆,箱外以黑漆为地,用朱漆描绘花纹。

除一件残破较甚外,其余保存较好。五件的顶部及旁边的朱漆图案均不相同,有两件图案可明显看出与天文和天上的神话传说有关,其中一件在箱盖当中绘北斗,两旁绘青龙、白虎,环绕着北斗,按顺时针方向写着二十八宿名称。由此可见,中国早在战国初期就已经有了二十八宿的观念,并且与青龙、白虎及北斗联系在一起。另外一件在箱盖上阴刻着"紫锦之衣"四字,并绘有扶桑、桂树、太阳、月亮、金鸟、玉兔、伏羲、女娲及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箱盖中央及两侧,以粗犷的线条绘十三朵形如蘑菇的云纹。左侧上下两边各绘主干挺拔、枝叶对生的一株扶桑树和一株桂树。扶桑稍高,树上栖息着一对相向的金鸟,枝端生长着十一个小太阳;桂树稍矮,树上栖息着一对相向的玉兔,枝端生长着九个月亮。后羿立于树下,挎刀引箭,两树间分别有一只金鸟或玉兔中箭下坠。

据《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代流传着扶桑、十日、后羿射日的神话。这幅画面当是这些神话的生动体现。只是它不是十日而是十一日,后羿既射日又射月,可能是神话在当地歧传之结果。盖顶的一端朱绘两条反向相缠绕的蛇,每条蛇有两个人面的头,外加似五爪状的尾。此当为最早的伏羲、女娲像。

(3)鸳鸯形漆盒彩绘鸳鸯形漆盒出自曾侯乙墓西椁室,整体似鸳鸯,颈下有一圆柱形榫头,插入器身,使头部可以自由转动。器表以黑漆为地,再用朱红、金、黄、粉绿等色彩描绘羽翎纹、波折纹、对角纹等装饰图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器腹左右两侧,各绘有一幅巫术气氛极其浓厚的乐舞画面,画幅均约为4、2×7、0厘米,一幅为《撞钟击磬图》,一幅为《击鼓起舞图》。

《撞钟击磬图》画在器腹的左侧。画面中央为一鸟形笋,在鸟喙与鸟腿处置上下两层横梁,上梁悬大小甬钟两口,下梁悬石磬两张。右侧有一个戴冠穿袍的乐师,手持长木棒撞钟奏擂。小甬钟被撞向悬带的偏右部位,使横梁与悬带间构成不等腰的三角形,下层的小石磬也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从而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仿佛从中传出悠扬悦耳的钟磬声。

《击鼓起舞图》,画在器腹的右侧。画面中央为一虎形鼓座,虎背上植木柱,柱端饰羽葆,柱身贯穿着一面建鼓。右侧一小巫师侧身而立,头戴植物冠,手执短桴,一上一下飞速击鼓。左侧一大巫师正面而立,戴植物冠,佩长剑,双臂曲举,高歌而舞。大小巫师一大一小,一正一侧,形成明显的主次呼应关系,有小巫见大巫之感。

(4)艺术特色这批漆画采用勾线和平涂相结合的方法绘制而成,线条婉转自如,笔力流畅,色彩鲜明。构图方式疏密有致,灵活多变,在漆内棺的大型画面上,采用饱满对称而分层次的构图方式;在漆箱和漆盒的独幅小品中,采用比较疏朗活泼的构图方式。在描绘形象方面,出于装饰图案的需要,舍弃了若干细部形象的刻划,而致力于人物、神怪、动物动态和器形特征的塑造。在运用色彩方面,既继承了"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的传统,较多地使用了朱、黑两色,同时又增加了石黄、石绿、金、银等颜色,提高了色彩的表现力,使漆器更加富丽堂皇。

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写道:"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画明显表现了"信鬼而好祠"的习俗,许多图像能够在正宗的楚文化中找到,充分说明曾国的文化面貌与楚国文化是一致的。曾国是楚国势力范围之内的小国,可以说曾国文化是广义楚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