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削藩为什么能成功
唐朝后期饱受藩镇割据之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朝灭亡就是由藩镇割据所导致的。那么既然藩镇割据的隐患那么大,唐朝皇帝为什么不想办法提前“排雷”呢?其实并非不想解决,而是实在做不到。
自从“安史之乱”后,以河北为首的诸多唐朝藩镇就一直试图保持自己的半独立地位。在持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唐朝中央与地方藩镇爆发了多次围绕削藩的战争,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藩镇割据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在此期间,唐王朝离成功完成削藩目标最接近的一次发生在唐宪宗执政时期(805年-820年在位)。当时全国各个藩镇都畏惧中央的实力,就连最顽固的“河朔三镇”(范阳、成德、魏博)也不例外。那么问题来了,唐宪宗削藩为什么能大获成功呢?
要说到唐宪宗削藩成功的前提条件,那就不得不谈及他的祖父唐德宗了。唐德宗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主要是由于他发动了一场险些导致唐朝亡国的削藩战争。唐德宗在战争失利被迫妥协后,意识到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足够财力来维持长期战争的需要。于是他执政晚期的最大目标便是疯狂敛财(这又导致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更低了)。到了唐宪宗即位后,他手头上已经有一笔数额不菲的财富了,这就为他后来的削藩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过虽然基础是打下了,可唐宪宗的削藩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曾经历过非常艰难的阶段,甚至险些导致功败垂成。但无论怎么说,最终的结果是削藩大获成功,唐朝各地节度使都重新听命于中央。
有人认为唐宪宗削藩成功是因为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军事上的成功固然非常重要,但唐宪宗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此前几代唐朝皇帝都无法完成的目标,更依靠的是政策上的保驾护航。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经济秩序就被彻底打乱。一方面是朝廷需要筹措大笔经费来维持各项开支,另一方面是藩镇节度使在国家既定税额之上又添加各种名目横征暴敛,这就导致底层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腾。
唐宪宗上台不久就开始制定财政改革计划,希望借此减轻百姓负担。807年,浙西节度使李锜发动叛乱,结果被朝廷派出的军队迅速平定。此时唐宪宗的财税新政刚刚推出,浙西的百姓们马上就享受到了新政带来的好处。这就给全国百姓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各地百姓自然都希望脱离节度使们的“魔爪”,回归到天子的统治之下。
原本节度使在自己的藩镇拥有绝对权威,尤其是河北那些藩镇长期处于节度使家族的掌控之下,百姓们都快忘了自己还是大唐子民了。然而,唐宪宗抛出的这块“馅饼”实在是太香,很快就让那些深受节度使盘剥之苦的百姓们意识到自己的君父在长安,而不是在藩镇的治所。
于是,反对节度使统治的呼声就在那几个对抗朝廷的藩镇中迅速传播开来。一向骄悍跋扈的节度使们一边要面对来自长安的中央禁军,另一边还要面对治下百姓的滔天怒火,很快就感到了力不从心。唐宪宗把握住这难得的有利时机进行削藩,很快就大获成功。大唐帝国复兴的梦想几乎就要在唐宪宗执政时期成为现实。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暗杀行动却导致唐宪宗英年早逝,唐朝彻底解决藩镇隐患的有利时机就这样无可挽回地被错过了。
-
上一篇: 唐宪宗平定淮西
-
下一篇: 《长歌行》小可汗喜欢长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