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幼弟梁启雄
梁启雄,男,字述任,广东新会人,生于澳门,古典文学家,梁启超胞弟。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1900,卒于1965。
人物简介
自幼在父亲梁宝瑛所设私塾中念书,1915年到京就读于崇德中学,1916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21年入南开大学文科学习,直至毕业。
1925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任教时,他从兄作助教,得兄教诲,学先秦诸子,以此为基础,利用业余刻苦自学。历任东北大学讲师,营造学社编纂,北平交通大学文学系讲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燕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副教授、教授。
1955年调至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荀子柬释》(1936年商务出版),《二十四史传目引得》(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荀子简释》(1955年古籍出版社)、《韩非子浅解》(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等。
兄弟感情
梁启雄的女儿曾写道,梁启超与梁启雄的兄弟感情。她评价他们的兄弟感情是关爱幼弟,长兄如父。她这样写道:
“戊戌变法失败后,祖父逃亡澳门,1900年生了我爹梁启雄,比我大伯小27岁。长兄如父,大伯对我爹的关爱如同父子。
我爹年幼时,祖父亲授古文,伯父说:“先君子以幼子最见钟爱,传家学独劭……”我爹14岁时,大伯接弟妹三人来京学习,我爹1915年就读英国教会学校崇德中学,1916年就读南开中学。
当时梁家还有我大姑的两个女儿,以及李夫人的侄子侄女多人。伯父伯母看到我爹随父亲流亡澳门时,生活清苦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梁家孩子每个月发零花钱时,都发我爹双份,供他营养健身。
1923年祖母病危,我爹回广东尊母命与我妈成婚。1924年夏回天津时,李夫人病危,大伯收入也不如前,我爹不愿给大伯增加负担,读到南开经济系二年级后辍学。
大伯从1925年开始,在百忙中多次抽空给我爹讲先秦诸子,并鼓励他研究荀子,我爹随大伯到清华大学研究院旁听,1926年任助教,一年月入百元。1927年大伯回天津养病,我爹随侍兄疾,在南开中学任教员,并继续接受兄长指导。
1929年初大伯逝世后,我爹边做教员边继续研究。1935年任北平图书馆馆员时,我爹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到书库通读3000余卷,编成二十四史传目引得(索引),1936年与社会上颇具影响的《荀子柬释》同时出版,从而可以被燕京大学等名校聘请为讲师和教授。
我爹大学没毕业却成为颇有名气的学者,全赖我大伯的教导,他对长兄终生难忘。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大伯的照片,我爹十分高兴,不顾身体虚弱,抱病从西郊北京大学住所跑到天安门观看。
大伯去世后,其子女对我家仍然照顾有加。二哥思成介绍我爹在东北大学附中任教,后来到大学任讲师。九一八事变后,又介绍到中国营造学社。
1938年祖母病危,大姐思顺请来北平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来家诊治,只是一服药即病愈,一直活到1957年。我因为患有严重的气管炎,久治不愈,大姐思顺和三姐思庄一个为我订牛奶,一个供我吃鱼肝油。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借大伯新民说的盛名笼络人心,以巩固其统治,成立了新民学会,拟高薪聘请我爹为其工作。当时我爹是大学讲师及图书馆员,上有年迈母亲下有三个子女,还供我六伯之子梁思敬读大学,经济拮据。但我爹说他绝不能出卖大哥的名誉,拒绝接受聘请,为此日军曾派多人日夜守在我家居住的新会会馆门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任燕京大学讲师的父亲彻底失业,且患有肺病吐血,日方送来伪北京大学的干薪,仍被我爹拒绝。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我哥梁思乾初中毕业失学,重视子女教育的爹,培养六伯之子梁思敬到大学毕业,亲生儿子只读到初中,他坚守并维护了大伯的名誉。
这时大伯在京津的后人又伸出援手。思顺大姐把我哥介绍到天津河北银行当练习生,住在大伯王夫人饮冰室家中。我妈做广东香肠,由思顺大姐代销给她的阔朋友,使我家略有收入,王夫人还为我提供贝满女中名校的学费,使我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1947年我只温习了十天书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
上一篇: 《长歌行》隼在流云观与长歌擦肩而过
-
下一篇: 《长歌行》长歌与乐嫣在南山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