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的历史沿革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城北部偏东,地处梅岭与南雄县城之间,始建于南宋,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东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巷古道之一。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巷道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古建筑遗址、湖水、池塘、小河等文物古迹。
历史沿革
从秦代开始,珠玑巷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大量中原移民经过这条古驿道进入岭南地区,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珠玑巷聚族而居,然后再向珠江三角洲、港澳、海外等地区继续迁移。
秦始皇开发岭南八百年之后,中国进入了盛唐。此时的岭南,经过数百年的开发,早已不再是荒蛮之地。特别是广州,已经成为海上运输的物资集散地,而“水陆联运”的梅关古道,也成为了广州与中原之间的最佳通道。然而,如此重要的梅关古道,此时仍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无论官民,无不是肩挑手提,单枪匹马过境。“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由于货物量不断增加,梅岭渐渐不堪重负。
唐开元四年(716年),岭南曲江人士张九龄功成回乡,备感道路之艰难,因此向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同。两年之后,古道告别了“人苦峻极”翻山越岭的时代,变成了可并行两辆马车的大山路,两旁移植了大量的梅花,“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盛唐开元而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梅关古道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珠玑巷梅关古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
宋至元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珠玑巷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先后达130多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迁移人数超过一千人。
文物遗存
驷马桥
驷马桥,又称沙水桥,座落在珠玑古巷南门楼约百余米处,该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南门楼
南门楼位于珠玑古巷南端入口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人重新修葺南门楼时,在楼门上方嵌镶两块石刻,一日“珠玑古巷”,二日“祖宗故居”。南门楼基为麻石所砌,红朱柱,双层古建筑楼顶,上盖绿色琉璃瓦。通高9.5米,门宽3.25米,门进深3.26米,拱门高4.85米。
贵妃塔
珠玑巷石塔,又称贵妃塔,位于古巷钟氏宗祠大门南侧。据清代简朝亮编纂的《粤东简氏大同谱》载:“珠玑巷在今南雄府北三十里沙水村,路旁有铁舍利一座。”该塔始建于宋末,被兵毁。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置放在一古井之上。
沙水古寺
沙水古寺位于古巷中段,前身为沙水院,建于宋德祐元年(1275年),其后改院为寺。古寺坐东朝西,建筑物由南向北横卧,为砖木结构。大殿堂前南北两侧建置钟楼、鼓楼各一座,接着是第二座殿,两旁为藏经阁、方丈和众僧寝室,后面就是厨房和斋堂。整座寺院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清代前沙水古寺在南雄百余间寺、庵、观、庙、坛中颇有盛名。
胡妃像
珠玑巷人为怀念宋度宗胡氏嫔妃,在古巷里竖有一座汉白玉胡妃雕塑像。像高2.2米,基座高1米许。在基座内镶嵌一碑刻,文日“胡妃像”,为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珠玑巷人南迁后裔欧初先生所题。
中门楼
中门楼原称翔凤坊楼。久圮。楼由东向西横卧,全长6.55米,其中巷门宽2.8米,拱门高3.3米,门进深2.9米,通高7.6米。楼为砖石结构,上盖草绿色琉璃瓦,白墙,二墙衬朱红柱,整座门楼古朴雅洁,颇有古建筑艺术风韵。
张昌故居
张昌故居始建于唐,宋初重建,历代均修葺。故居建筑面积675平方米,为四合院仿唐、宋建筑,由前门、中堂、后厅、南北回廊所组成。在大院后两则置假山景观。张昌故居南北回廊墙上镶嵌着98块碑刻,形成一个书法石刻文化长廊。
北门楼
北门楼坐落在古巷北面端口。该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楼为麻石砌基,火砖墙到栋,朱红柱,绿瓦。在楼顶中心处置一宝葫芦,两侧为龙头。通高8.6米,拱门宽3.23米,门高4.1米,门进深3.05米。整座楼阁显得古朴雅致,颇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与沙水河上的凤凰桥遥遥相望。
-
上一篇: 珠玑巷姓氏名录
-
下一篇: 珠玑巷的历史价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