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人物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第五次下西洋

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古里等国使者回国,郑和第五次受命率船队出发,送还使者并访问诸国,诸国中最远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位于东非。据《郑和行香碑》,郑和曾于1417年5月31日(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在灵山圣墓行香。船队应于同年秋后自长乐港启程。郑和率船队回国后,朱棣于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下诏对船队将士进行奖赏。

开拓航路

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航路之远、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划时代的。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使命未能由郑和船队来完成,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在那么广大的范围内,发展起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选为正使

郑和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在朱棣决策下西洋时,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此外,郑和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发展贸易

明朝仍然沿袭着自元朝的朝贡贸易制度,并指定沿海港口与周边各国进行贸易,但由于农业和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处于“永乐盛世”的明王朝需要同海外各国展开更密切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交流。而在有局限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沉寂以后,开辟海上通道成为必然的选择。

意义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