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宋徽宗《池塘秋晚图》赏析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池塘秋晚图》是宋徽宗赵佶所作,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能书善画,自创书法“瘦金体”。

《池塘秋晚图》纸本设色,33×237.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材质为粉笺本,在宋法帖中偶见粉笺本,然用于画作甚为少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则仅有此幅,元以后几无其例。

此粉笺新纸时,光洁亮丽,其上另印有卷草纹图案,是当时极为珍贵之材料,由于纸面经过上粉之处理,具有不吸水性,因而会影响到笔墨的趣味。

乍看之下,该幅之笔墨甚为质朴,而且有斑剥之古趣,这是粉笺年久水墨略有脱落所致。以画意来看,该幅和《宋人百花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颇有相关之处。

《宋人百花图卷》亦属一花一草,逐次排列,而画笔亦属没骨表现法为主的水墨作品。但是描写花草的形态,《宋人百花图卷》已是很典型的宋人写生,技法熟巧,而〈池塘秋晚〉则较古朴,尚带有唐人装饰意味的遗意。

本幅以荷鹭为主体,将各种动、植物分段安排在画面上。此种布局为唐代以前所习见的构图形式。卷首画红蓼与水蜡烛,暗示水岸。接着白鹭一只迎风立于水中。荷叶欹倾,水草顺成一向,衬托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

荷叶呈现不同程度的枯萎情态,荷叶有的绿意未退,有的则枯萎残破,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黑白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后有鸳鸯,一飞一游,红蓼、水蜡烛及枯荷装点出萧瑟的秋意。

而白鹭的眼神、鸳鸯的动向尚有往后延伸之势,让观者有意犹未尽之感。

宋徽宗对绘画有精湛的研究,尤擅长花鸟,据传画鸟用生漆来点睛,成豆形突出于画幅之上,又黑又亮,炯炯有神。

《池塘秋晚图》构图是将各种动、植物分段逐次安排在画面上,是唐代及其以前习见的构图式,在描绘花草的形态技法较为古朴,有唐人装饰意味的遗意。

钤印题跋

卷前有“宣和”一印,后有御押“天下一人”,上钤“御书”葫芦印,其意该幅为宋徽宗之御笔,但御押及印玺,皆拙劣,可能是卷尾遭裁切后,后人加上伪印伪押。依作品来论《百花图》约为南宋之作,而该幅之年代则较早,可置于北宋末。

《清河书画舫》:“徽庙荷鹭惊鱼图,有邓杞跋,全仿江南落墨写生遗法。”而该幅之内容以荷鹭为主体,画法亦有落墨写生笔意,与记载有相符之处,或可认为即是此幅,然跋全然不同。

关于宋徽宗绘画争议甚多,徐邦达先生认为粗笔写意花鸟画,如《池塘秋晚图》较符合徽宗的笔情墨意,为徽宗真迹,反倒是如《蜡梅山禽》一类之工笔花鸟画,非徽宗之笔,而是由画院画家之代笔。故不能因卷末有徽宗的伪印伪押,即否定该幅与徽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