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弦琴真的是炎帝创造的吗
炎帝部落种植谷物,连年获得丰收,先民因“耕桑得利,究年受福”,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人们有了衣穿,有了饭吃,可以进行教化了。于是炎帝发明了五弦琴,世称神农琴。《帝王世纪》云:“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杨子》载:“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新论》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思是说,炎帝造琴的目的是通过音乐用神明的德行和大自然的和谐来感化人们,协和人心,扶持风化。
神农琴的制作十分讲究。《广雅》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徴、羽。”据传,它选择上等桐木作为材料,而且有尺寸规制要求。经过刮削、打磨、“练丝为弦”、组装和调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神农琴的发明,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周文王在五弦琴的基础上“增二弦,曰少宫、少商”,作七弦琴。
五弦琴制作出来之后,炎帝叫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孝经·援神契》曰:“神农乐名曰扶持,亦曰下谋”,是说那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取材于先民的耕播农事活动。
关于五弦琴的创制,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那是炎帝部落才迁徙到陈(今河南淮阳县)这个地方的时候,部落大面积开垦土地,所有的荆棘、灌木丛都砍完了,最后剩下一棵高大的桐树挖不下来。炎帝找来麻绳,叫大家用绳子去拉。先是拴一根麻绳,用五个人去拉,桐树纹丝不动。后来用五根麻绳,二十五个人去拉,还是拉不动。炎帝发现,不是人少了拉不动,而是用力不协调。于是,炎帝叫邢天去指挥。邢天想,这么多人怎么指挥呀!急中生智,他想出“宫、商、角、徵、羽”五个口音,叫大家念熟,然后有节奏地哼一个音,用一次力。
这一着竟然很灵。只听得第一遍哼过,五根绷得紧紧的绳子一齐颤抖,发出悦耳的弦音。第二遍哼过,桐树颤抖起来,出现和谐的共鸣。待到哼过三遍,桐树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随着轰鸣戛然停止,绳子断了,桐树倒下,树干齐崭崭地折断,里面是一个空洞,长三尺六寸六分。炎帝以为这是天神的旨意,就将这节中空的桐木精心加工,制作了琴身,用五根精制的蚕丝作了琴弦,并按照“宫、商、角、徵、羽”定下琴的五音。而邢天又根据五音“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于是,在恬静的中原大地上,伴随着劳动号子和硬涩的歌喉,带着桐木的清香,诞生了原始的音乐。
-
上一篇: 《亲爱的麻洋街》讲述的是什么
-
下一篇: 芬兰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