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爱称孤道寡
在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君王自称为“孤”、“寡人”。“寡人”更为常见。
实际上,先秦时期这两个词通常作为“王侯”的自称,而不是天子。
先说“孤”。“孤”本指幼年丧父(母)的人,成为有丧事之大国诸侯的自谦,或庶方小侯的自称。《左传.庄公十一年》:“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史记》、《汉书》文内未见有称孤,后汉时地方割据者僭用为自称。东汉曹操《让县城自明本志令》:“若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孤’本为诸侯之称,到了汉末及三国群雄之割据僭窃者开始自称为“孤”。
“寡”,少也。“寡人”,寡德之人也,也有“寡德”、“寡君”,皆是先秦时期诸侯的谦称。《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这是诸侯对别国的谦称。
《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这里是诸侯对本国臣民的谦称。秦始皇继位后曾使用一段时间寡人自称,后弃用,而自称为“朕”。“寡人”汉以后出现较少,“孤”的使用时间较长,魏晋之时流行为王公自称之辞。
王侯称寡人在春秋战国时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称“寡人”。那时各国相争,人口众多即是强盛之兆,有德而人心归向,“寡人”是自谦为寡德之人。
传统观点认为,孤寡是王公自谦之称。古人称呼讲究礼貌,称人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称人以德,自称就以不德。
寡人,孤,都是帝王的谦称,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帝王自谦德行很少,故自称寡人,不是说天下就自己一个,所以“寡”;同样,孤也不是说天下就自己一个,感到孤单,帝王自称孤,意为特立无德能。
“孤”无父也,幼而无父曰孤,孤则人轻贱之。“寡”,少也,单独皆曰寡。如此,孤、寡两词皆有非常刻薄之色彩。《老子》第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老子》四十二章又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此外,不榖、不德也是先秦时期王公使用的谦称。不榖即不善,不德即无德。先秦文献中,不榖出现的次数极少。
我国自古就有谦虚的美德,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谦词较多。尤其说到自己的时候,称自己是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写的什么是拙作等等。倘若汇总一下,那足可以来本《谦词词典》。
古代称谓文化发达,称谓的复杂反映出严格的尊卑秩序,以及古人对礼制的重视。而现代社会,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被打破,古人的称谓也渐渐湮没在历史文献中。
-
上一篇: 《蒙娜丽莎》最神秘的微笑
-
下一篇: 《最后的晚餐》描写了什么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