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 篇一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自于古代民间的龙神崇拜。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会赶往庙宇或理发店,进行理发祈福,希望能够获得平安吉祥和顺利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起源于唐朝。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春的贵族子弟,他天资聪明、品行高尚,但遭受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困扰。他十分苦恼,为了寻求康复,他决定到山上修行。在山上修行期间,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只有在二月初二这一天,龙神会抬头,此时理发能够得到龙神的庇佑。杨春非常感激老人的教诲,他按照老人的指引,回到了家乡,在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他到庙宇理发祈福。几个月后,杨春的病竟然神奇地康复了。这一奇迹传遍了全国,人们纷纷效仿,将二月初二定为龙抬头日,并将理发与祈福结合起来。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在这一天,人们会早早起床,盛装打扮,前往庙宇或理发店。庙宇中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人们会向龙神祈求平安、健康和好运。而在理发店,理发师会为每位顾客剪一段头发,以示抬起龙头,寓意着吉祥如意。与此同时,人们也会顺便整理自己的形象,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除了理发,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其他的庆祝活动。在江南地区,人们还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龙神的崇拜。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舞龙和舞狮表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虽然理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更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愿。这一习俗也成为了人们重温传统、增进亲情和友情的机会,人们可以和家人、朋友一同前往庙宇或理发店,共同享受这一特殊的节日氛围。
总之,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大特色,它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通过理发祈福,人们希望能够获得平安吉祥和顺利的发展。同时,这一习俗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温传统、增进亲情和友情的机会。无论是参加庙宇祭祀,还是前往理发店理发,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 篇二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习俗之一,它源自于对龙的崇拜和敬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庙宇或理发店,进行理发祈福,以期获得平安、健康和好运。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圣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图腾之一,被视为吉祥、权威和神奇的象征。而在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更是达到了极致。他们相信,龙可以掌控天气、降雨,也可以保佑人们的平安和幸福。因此,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龙神的保佑。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起源于唐朝时期,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这一习俗最早源于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庙宇,向龙神祈求平安和好运。同时,也会到理发店理发,以示抬起龙头,寓意着吉祥如意。这一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在这一天,人们会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前往庙宇或理发店。庙宇中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人们会烧香、献花,向龙神祈求平安、健康和好运。而在理发店,理发师会为每位顾客剪一段头发,以示抬起龙头,寓意着吉祥如意。与此同时,人们也会顺便整理自己的形象,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除了理发,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其他的庆祝活动。在江南地区,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龙神的崇拜。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舞龙和舞狮表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总之,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习俗之一,它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通过理发祈福,人们希望能够获得平安、健康和好运。这一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祈愿。无论是参加庙宇祭祀,还是前往理发店理发,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 篇三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二月二【龙抬头】之理发风俗——"剪龙头"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而且不理发,头太重了抬不起来,不能“龙抬头”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民俗专家表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而且不理发,头太重了抬不起来,不能“龙抬头”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民俗专家表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延伸阅读】
龙抬头原因
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
习俗
“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这一习俗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如今,人们习惯赶在春节前做个新发型,到了二月二,一个多月过去了,头发长了不少,也是时候理发了。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攀龙角”;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挑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活动
除了有吃的方面的习俗外,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还有许多民间活动。
1、如引水入宅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
2、“放龙灯”: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3、围粮仓: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拿一把小铁铲子从自家锅灶底下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4、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剃头。
北京等北方地区将二月初二理发称为“剃龙头”。这些地方流传一种习俗,正月不能理发,否则会给舅舅带来致命的灾祸。有俗谚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人们纷纷赶在“龙抬头”这天理发,相信这样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二月二剃头是许多地方的习俗,直到今天,每年的.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还是人满为患。之所以选择这天剃头。
一方面民俗日“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头发已经长长了;另一方面是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又是龙抬头日,这天剃头、理发能带来一年的好运。内蒙古归绥、河南僵师都将此日剃头称作“剃龙头”。
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和以前一样也是讲究吃喝的尤其要吃猪头,称为龙头。但在民国时已不大听见有人吃龙牙、龙发、龙麟了,而且有的地方还稍有变更,要添用些洋酱油或西红柿汁之类的新东西,使之洋化,倒也算是时代特色了。这一天农家以菜作团称“食龙蛋”,用面作汤饼称“食龙须”。此日女子也是忌针的,恐怕刺伤了龙目。
串龙尾。
在黑龙江铁岭地区,二月二这天,主妇们要剪长约一、二寸的箭杆儿若干,以红丝串之,每段箭杆儿间夹彩色圆布或红纸两片,串成长短不一的链条,呼为“串龙尾”。龙尾顶部缀以铜钱,头上尾下,悬挂屋门院门和房梁上,以示青龙准备升天腾云。又盘龙尾于柜箱或炕席下,说是能招祥纳福,财物满盈,不遭虫蛀。当地的满族妇女,串龙尾用山房草,亦称“苫房草”。除其败皮枯叶,亦剪寸长骨节,以五彩线串制椭圆形盖帘为龙头,草节间串布片为龙身,再剪彩布穗为龙尾。如此一大一小,大者示龙,小者谓蛇,于二月二日晨起,戴于小儿衣襟,谓可辟邪,打雷下雨不受惊吓。
熏虫。
在这一天为了能驱除家里的娱蚁等物,母亲们还会念叨一些歌谣:“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其效果当然不能如其所愿了,只是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渴望罢了。与此相似的是击坑的习俗。俗语说:“二月二日打炕沿,蝎子纳蜒不见面,二月二日打炕头,蝎子灿蜒全不留。”另外在这一天还有“熏虫”和“引龙回”的俗例。
“熏虫”可不是真的去熏什么虫子,而是把初一祭祖的饼子油炸一下吃掉,这称为熏虫。“引龙回”却不是吃东西了,而是用灰从门外撒到屋内的厨房,并绕水缸一周,或者筋门外撒到寝室绕床一周,据说这样能避百虫。在北京这一天还是土地爷的生日,所以各个土地庙都是香火旺盛,一些人会放花盒来酬神的。
引钱龙。
山东一带二月二这天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白天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上竹签,晚上再把它们插到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奉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引钱龙”,也有的地方管这种风俗叫做“领龙”。二月初一日落前,家家都担水,将水缸蓄满。第二天黎明,家主起床忌言,以灶膛灰撒灰线,经水缸周围,至门外,到井堰,绕井一周,在井堰撒灰或黄土,口中默祷:“青龙去,黄龙来。”引至水缸后,将余灰撒至居室炕沿下,说是能防老鼠打洞。因为龙可以保佑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所以这天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认为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就长得好。
引龙回。
流行于北京、山东等地。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以水井为起点开始抛撒石灰,以屋内墙根灶脚为终点,石灰线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的龙蜿蜒人室,预示吉祥发财。也有的人家直接从门外散播石灰进屋。《析津志辑佚》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围掺引白道,直人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也说,在“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蛇布人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敲财。
山东济宁二月二有敲财的习俗。这天吃过晚饭,各家孩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棍,去敲门枕、门框,或其他的物件,边敲边唱:“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有时各家的孩子会跑到胡同或大街上比赛,看谁敲得、唱得花样多。
避虫毒。
在晋南一带,这天煮蔓著汤,将汤洒到墙角墙缝里,叫禁百虫。有的是用纸剪一个葫芦,葫芦上面画上蛇、蝎、蜈蚣、蛤蟆、蜘蛛等五毒,贴到墙壁或门上,叫避百虫。交城、文水一带是用红纸画剪刀和锥子贴到门上,叫斩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