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一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并在阅读过程中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他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例如,主人公郑板桥是一个有着儒家传统思想的读书人,他为了守护儒家的道德准则,不惜与权贵对抗,表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勇气。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有千秋,他们在各自的角色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作者以郑板桥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从郑板桥在儒林中的艰难求学之路,到他与权贵的斗争,再到最后的悲剧结局,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不仅感受到了小说的悬疑和紧张,也理解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最后,我在阅读《儒林外史》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小说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权贵集团的腐败和伪善。通过对郑板桥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和对社会弊端的批评。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业,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积极思考和质疑。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故事的力量。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的成长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中生《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二
《儒林外史》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小说,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在故事中,权贵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一切,不择手段地欺骗和利用他人。他们虚伪地以道德为外衣,却暗中用权力来压制他人。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可以让人产生贪婪和自私的欲望,使人性变得扭曲。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纯真和善良,不被权力的诱惑所迷惑。
其次,小说中强调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郑板桥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为了守护儒家的道德准则,敢于与权贵对抗,表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勇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击败了权贵集团,保护了儒家的价值观。这使我明白到,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藏,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儒家的优良品质,用儒家的智慧去引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最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让我印象深刻。郑板桥的坚持和勇气、权贵们的虚伪和贪婪,这些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明白到人性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优点,也更加努力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真实、善良的人。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和社会哲理。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的成长和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初中生《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三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官场描写让我了解到权力的腐败和个人的追逐。在小说中,官员们为了争夺官位、地位和财富,不择手段地勾心斗角。他们通过拉帮结派、贿赂和许诺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顾及公平正义。这种现象让我感到震惊,也让我意识到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力量。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不被权力所腐蚀。
其次,小说中的家庭描写让我对传统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主人公尽管面对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孝敬父母、顺从家族的传统。这种传统观念看似正面,但在小说中也暴露出了家族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和迷信的危害。通过这些描写,我认识到传统观念的局限性,以及个人应该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权利。
最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者用讽刺的笔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通过对官场和家庭的讽刺,他让我看到了社会现象中的各种问题和弊端。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讽刺手法让我在阅读中既愉悦又思考,也激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更多的思考。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启迪人心的读本。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样的书籍,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初中生《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四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初中生《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五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个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样的骗局。
马钝是一个名士,一向视功名如粪土,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来到了杭州的文翰楼改卷。到了杭州,马钝就乘机游览起了西湖,江南的许多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洞中,刚要抽签的时候,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老头,马钝见他留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画里的神仙,于是,就问他:“敢问仙名仙寿?”“回马二先生,贱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岁了。”马钝听后大吃一惊,心想难道他真是一个神仙,不然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签卜算自己的命运了,请你跟我来吧!”马钝跟着那自称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俩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洪“仙人”对他说:“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进了屋子,只见那“仙人”用纸包了十几块黑炭给他,对马钝说:“你把这个黑炭用火点燃,就会烧出纹银来的。”马钝一听,马上回到住处用火烧了起来,没想到,居然真的烧出了十几锭纹银。不久,马钝听说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马钝急忙前去吊唁,他悲痛地对着死去的洪“仙人”说:“您是一个神仙,神仙怎么会死的呢?”“谁说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岁。”洪“仙人”的家人说。马钝心想,他们准是在骗我,洪“仙人”曾经给过我十几块黑炭让我去烧,白花花的银子被烧了出来,这还会有假吗?”殊不知,那是洪先生为了得到一个神仙的虚名,不惜自己的钱财把银子故意裹在了黑炭里,故事看到这里,我为一个身为名士的马钝,居然不知这个世上本无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为一个做梦都想有一个神仙虚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叹!
从这个故事里,我既看出了马钝的无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马钝枉为一个名士,如此笨拙的一个骗局,他居然信以为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装神扮仙,却是为了度一个虚名而去不惜损失自已的金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看了这则故事,想想身边时有所闻和时有所见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群结队地到处看相算命,烧香拜佛,他们的举动和马钝的无知有什么两样呢?有多少个又象洪“仙人”这样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考分不上线,为了能被学校录取,不惜用钱去买名校,这样的做法与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么不同呢?
初中生《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六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素质十分丰富。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不读死书,但却屡次科举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潜移默化地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悟,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扣上“吝啬”这个别名的严监生。
两年前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手捧着课本,边来回踱步边瞄着课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教室里,我们听着老师讲解的吴敬梓描写的严监生,时而交头接耳谈论,时而捧腹大笑。依稀记得老师在点评严监生的片段时提到过,本文字里行间,每句话,每个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体会出严监生吝啬的性格,但全文都没有出现过“吝啬”二字。
这几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对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严监生的片段,也不难想象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番场景了。
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不为钱,不为地,就只是为了那区区两茎灯草!恐浪费了油。直至赵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气。这一个行为实在是让读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烂在仓库里了。这种行为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是节约,但更好的表达方式应为“吝啬”,似乎更合理。
中国的科举制发源于隋朝,流传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为一次中榜,顿时将自己封闭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压力一股脑全倾倒了出来,为了能选上官而盲目跟随大众的脚步必然是错的。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有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寻到严监生的影子。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标奔跑,即使目标达成,会不会抱怨,会不会变得贪婪了呢?
书中也有这样一位人物,开篇的王冕,他也天资聪颖,不愿交朋友,当然也反对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隐姓埋名,认为那儿才是所属他的人生观点,与严监生大相径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书,回想其细节,悟出些许道理,继续为人生的路添块小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