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有哪些
很多人都想拥有强壮有力的身材,想让自己的肌肉力量更大一些的话,就要平时参加积极的锻炼才可以,否则的话,每个人的力量不会过大。其实,每个人的肌肉力量还是有不少的差别的,那么,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有哪些?对于影响肌肉力量的一些因素,大家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进一步还可以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有哪些 篇1
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1、肌肉横断面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其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愈大。
2、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收缩力。
3、肌肉初长度: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的初长度有关。
4、关节运动角度
(二)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激活
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三)其它因素
1、年龄 2、性别 3、激素作用 4、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目前认为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肌肉壮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转变和肌肉代谢能力增强等多种机制实现的。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有哪些?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就是以上介绍的这些,但是每个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的锻炼来提升肌肉的力量的。所以那些想要把自己的肌肉力量更大一些的话,不妨平时多加锻炼,一定会有一定的效果。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以及太极拳通过干预哪些因素提高肌肉力量的猜想
力量是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是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能力要素的基础。人体姿势的维持、自身肢体的移动和克服阻力对外做功都需要一定水平的肌肉力量。肌肉力量可表现为绝对肌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几种形式。绝对肌力是指肌肉做最大随意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相对肌力又叫比肌力,是指单位生理横断面积的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肌肉爆发力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发挥力量的能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肌肉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通常所说的肌肉力量主要是指绝对肌力,它是上述各种肌力形式的基础。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很多,除年龄和
性别外,主要受“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肌源性”因素包括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等,“神经源性”因素包括中枢激活水平、中枢神经对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等方面。(题外话:太极拳对于力量的提升,主要是控制“肌源性”因素中的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以及改善“神经源性”因素包括中枢激活水平、中枢神经对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有哪些 篇2
(一)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是指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的面积之和,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通常以平方厘米(cm2)为单位。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越大,力量也越大。用超声技术对上肢屈肌肌力与横断面积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增加有关。但肌肉横断面积只是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完全解释力量训练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生理学现象。例如,有研究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引起儿童和老年人肌肉力量明显增加,但不伴有肌肉体积等比例增加;力量训练具有明显的“交叉转移”现象,即一侧肢体的肌肉力量训练不仅可以引起被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增强,还可以使对侧未接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增加。可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不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二)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率中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的机械功。因此,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肌肉收缩力量越大。
(三)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对肌肉最大肌力具有极大的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多少,当肌肉处于某一初长度时,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重叠状态最佳,收缩可活化(与位点结合)的横桥数目最多,因而产生的力量也最大,这一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通常,肌肉的最适初长度稍长于肌肉在人体内的静息长度,此时肌小节长度为2.0-2.2微米,肌小节过短或过长都将因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数目减少而导致肌力下降。因此,在运动实践中,肌肉在收缩前常会先被拉长,然后再做向心收缩,以提高肌肉力量。例如,上肢的鞭打动作(如投掷)常先向后引臂,纵跳前常先下蹲等。
收缩前牵拉肌肉使力量增加的原因,除初长度改变外,还与牵张反射和肌肉的弹性成分有关。肌肉被拉长后立即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远大于肌肉先被拉长、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再收缩所产生的肌力。其原因在于,拉长肌肉后快速收缩,除了前面所述由于肌肉达到最适初长度,增加了活化的横桥数目,从而增加肌力外,还由于一方面快速收缩使肌肉出现牵张反射,反射性地提高了肌肉力量;另一方面,被拉长的肌肉的弹性部分具有弹性势能,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原地下蹲后立即起跳,要比先下蹲、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跳要跳得更高。
(太极拳的身备五弓,以及动作中的将舒未舒,将展未展就是为了维持住肌肉收缩的最适初长度,以这个最适初长度为基准点,做到无过无不及。而太极拳的欲左先右,欲前先后,以及接化发技术的运用,就是利用了牵张反射以及肌肉的弹性成分,从而在“发”的刹那发挥出自身的最大肌肉力量。)
(四)中枢激活:
肌肉活动受运动中枢的支配。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其同步化的程度。中枢激活水平越高,动员的肌纤维数目就越多,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肌肉即使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与收缩,缺乏训练的人只能动员肌肉中6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有良好训练的人可动员90%以上的肌纤维。此外,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还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说明力量训练可以提高中枢激活水平,这也是力量训练增强力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这充分说明了技术训练的重要性。从60%到90%的提升,看似提升了30%,实际上提升了5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说你本身拥有10000个肌纤维,在未经训练阶段,只能动员6000个肌纤维参与到收缩中。而经过训练,可以使9000个肌纤维参与到收缩中。假设每个肌纤维产生0.1N的力,经过训练后,你做同样的动作,则从600牛的力提升到900牛,是之前的1.5倍。)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是发挥高水平的中枢激活作用以及良好的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基础,对提高最大肌力有重要的作用。中枢兴奋性通过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数量和兴奋神经元发出神经冲动的频率来体现,兴奋性高,则参与兴奋的神经元多,所发出的动作电位频率高,可使更多的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也参与到兴奋收缩中来,从而使肌力增大。研究表明,当肌肉克服相当于最大肌力的`20%-80%的阻力负荷时,肌肉力量的增加主要靠神经系统不断募集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来完成。当阻力负荷超过最大肌力的80%时,肌肉力量的增加主要靠提高神经中枢发放冲动的频率和有关肌肉中枢同步兴奋程度来实现。克服最大负荷甚至超过最大负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将有效地提高肌肉最大肌力。如举重这类项目就对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同步兴奋性和反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受体重所限,运动员要以最小的肌肉重量获得最大的肌肉力量,此时运动神经中枢的同步兴奋性将起重要的作用。
情绪和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具有影响。情绪激动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导致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生理活性物质大量释放,是影响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人在极度激动或危急情况下,可发挥出平常无法达到的惊人的力量。这种现象可能因情绪极度兴奋时,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使肌肉的应激性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中枢发放强而集中的神经冲动,迅速动员“贮备力量”,从而使运动单位成倍地同步动员并投入工作所造成的。
(“遇敌好似火烧身”、“胆上如风响”、“惊起四梢”,就是为了进入这种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的状态吧。)
(六)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人体完成任何动作,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多块肌肉(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固定肌)协调工作来实现。人体在某一运动中表现出的力量是参与该运动的所有肌肉收缩的合力。不同肌群接受不同神经中枢的支配,中枢之间良好的协调配合将减少因肌群间工作不协调所致的力量抵消和能量浪费,有利于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具有可训练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对于某一特定动作来说,动作越熟练,与其相关的神经中枢之间协调配合也越好,因此,动作是否熟练将影响完成动作时的力量表现。
(太极拳慢练之用,就是为了周身一家。何为周身一家,周身同力不自相牵绊也。《太极拳论》中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倚山武论》讲:拳势贵顺;一势精则百势皆精;习一拳须加千百遍功夫。这些经典拳论,想来大概都是此意。)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身体发育成熟以后,只有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如果不进行力量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力量会同其他器官系统功能一样出现衰减。如果持续进行超负荷训练,可使力量显著增大,超过刚成年时的力量水平。但是,如果肌肉只承担较小的负荷,力量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到65岁时力量约下降20%。
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的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成年女子由于性激素等原因,其肌肉发达程度远较男性差,故肌肉平均力量大约仅为男性肌力的2/3,但不同肌群力量差异不同。如女子前臂屈、伸肌群的力量只有男子的50%,而大腿屈、伸肌群的力量是男子的80%左右。
造成男女力量差异的另一原因是后天参加的体力活动有所不同。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使他们比女子更接近自己潜在的最大力量水平。由于女子从事的活动一般多是非力量性的或力量水平较低的活动,因此,女子距她们潜在的最大力量水平甚远。虽然女子的绝对力量水平低于男子,但经过训练,男女之间的差别会逐渐缩小。如女大学生经过10周的力量训练后,其力量提高相对值较同龄的男子大。
(八)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这些关系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身材较小的体操运动员往往能取得较好成绩,以及为什么体操运动员的身材要比投掷运动员小得多。为了能成功地完成体操动作,运动员需要有较高水平的相对力量,而投掷运动员就需要有较高水平的绝对力量,才能将器械投掷得更远。一般说来,对仅需要克服体重但对速度、灵敏和协调性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身材往往较小,相对肌肉力量较大;而那些必须克服外部阻力的项目(如投掷、摔跤和举重等项目)运动员的身材一般都较大,绝对力量也较大。
(九)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肌糖原、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糖原和肌红蛋白是分布在肌浆中的能量物质和氧贮备物质,其含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长时间进行较低强度收缩时的能源和氧供应。肌肉毛细血管数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运动产生的酸性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及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这些因素都与肌肉的力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