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父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教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有人曾比喻,缺少父爱的孩子就如同缺少钙,可想而知,父教是多么重要。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100天。”这是一个渴望父亲陪伴的孩子的诉求。每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父亲一起开心的样子,他就会恨自己的父亲。“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面对这个问题,只有约7%的孩子选择了父亲,高达63%的孩子选择了母亲。 中国的父亲哪去了?负担着养家重任的父亲们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父教的缺失。”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30余年。4日,孙云晓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父教不可缺少也不可能替代,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父爱关系着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缺少父爱如同孩子成长中缺"钙"。
爸爸陪我一天,将来我还你100天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100天。”这是一个孩子向父亲的诉求。他的父亲是一名长途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回家。从孩子记事起,就一直过着没有父亲的生活。父亲忙工作,从没陪孩子过一次儿童节,甚至忘记了儿子的生日。孩子说:“六一儿童节那天,看着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一起开心的样子,我就恨爸爸。我想问爸爸,难道地球离了你真的就不转了吗?” 此事并不是一个个例,父教缺位已成为社会上一个突出现象。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时下社会上流行的观点,孩子的教育被自动归为“主内”之事。很多男人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是自己最大的功劳。可是这份“功劳”在孩子眼里却远远比不上父亲对自己的关注。 只要您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学校开家长会时、家长学校开课时,三分之二参与者都是母亲。 孙云晓曾与许多父亲交流过,他发现,这些父亲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归到了妻子的名下,因为“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属“主内”范围。这些父亲渐渐成了“慈父”,对孩子不管不问。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心声”的课题,调查表明,孩子们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选择父亲的只有约7%,而选择母亲的比例高达63%。“全国的多次调查也显示,孩子与母亲沟通的比例要高于父亲的20%以上。中国家庭教育正由传统的严父慈母向严母慈父转变,但更多的父亲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由母亲一手包办。”孙云晓说。 在对孩子关心的父亲中,又存在另一现象,一些父亲秉持传统的严父慈母观点,对孩子缺少父爱,对待孩子严厉冷漠。 孙云晓说:“不论父亲对孩子不管不问,还是对孩子严厉冷漠,都是父教缺位的表现。这种现象虽没有成为普遍现象,但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懦弱父亲向母亲下跪,惊呆女儿
孙云晓曾接到一名女中学生的求助信,因为父母家庭形象的错位让她不知所措。这名女孩的父亲很慈祥,母亲却脾气暴躁。一次,女孩要请同学吃饭,母亲把订饭店的'任务交给了父亲。可是当父亲订下饭店告诉母亲时,母亲大发雷霆,因为母亲觉得那个饭店不够档次。出乎女孩意料的是,女孩的父亲居然跪下来,一边打自己的耳光一边请求原谅。可是父亲把自己的嘴角打出了血也没能平息女孩母亲的怒气。看到这一幕,女孩被震惊了,她无法接受平时慈祥的父亲居然变得如此懦弱,也无法接受原本应该温柔的母亲变得如此凶悍。 “父爱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慈父的增多也是一种好的现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慈父该怎么做。”孙云晓认为,如果父亲表现得比母亲还要温柔,相对之下,颠覆了父母各自承担的教育职责,打破了家庭刚柔相济的状况,母亲反而会变得急躁。 “夫妻的问题在孩子眼里是教育问题,这样畸型的家庭会让孩子对未来的婚姻产生恐惧,甚至会使孩子的人格产生扭曲。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互相尊重、理解,不能贬低对方。”孙云晓说。 如今,社会流行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很多家庭颠覆传统,慈父慈母成为主流。孙云晓认为来自父母双倍的宠爱可能会带来另一种父教缺位,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家里一定要有一个对孩子说“不”的人,这个角色由父亲承担更为恰当。 对待孩子,母亲是百般呵护的,而父亲相比之下属于粗放型。对待孩子的问题,父亲一般是抓大放小,虽然父亲的话少,但在孩子心目中更多了一份威严。因此由父亲说“不”,或者进行惩罚教育更合适。 但孙云晓特别强调:“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能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教更是尤为重要。专家研究发现,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分工及影响力有所不同:在婴幼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上小学后父母责任各半;上中学后以父亲教育为主,因为此时父亲的影响力上升而母亲影响力下降。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独立,不能忍受母亲过于细微的管束,此时父亲较松的管束反而受到孩子的欢迎。缺乏父爱的孩子焦躁孤独
父亲是孩子成长的路标,父教不仅关系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体格成长。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宽容等刚性的品质,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和性格特点。父亲以自身的行为引导着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研究表明,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六小时的孩子相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具有进取精神、冒险精神。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5省区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也表明,那些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有利于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 而父亲与孩子的接触多少也会影响孩子的体格成长。父亲会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也会和孩子一起做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直接影响孩子的体格成长。研究表明,和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好于那些较少和父亲接触的孩子,并且他们患有发育不良的概率也较低。 另外,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男孩往往把父亲视作未来发展的楷模,而女孩通过观察父母来学习男女的相处之道。 据孙云晓介绍,一些研究者认为,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产生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甚至成人以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学者们把儿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亲子时间,质量重于数量
父亲的教育关系到孩子成长的诸多方面,可是父亲也担负着养家的责任,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教育中间取得平衡,孙云晓认为:亲子时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如果对孩子不理解、不尊重,即使天天与孩子在一起也会让父子、父女间产生隔阂。而在对孩子充分信任的前提下,一个便条、一条短信也会让孩子体会到父亲的关心,孩子自然而然理解家长的忙碌。”孙云晓解释说。 工作繁忙的父亲们如何做才能不会产生教育缺失,与孩子有亲近的感情呢?孙云晓说:“做父亲的首先要有责任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后,就可以见缝插针地教育孩子。比如,送孩子的时候,给孩子讲一些路上的见闻;看电视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不管这位父亲多忙,他应该学会对孩子表达爱。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褒奖,父亲做起来很容易,但对孩子来说却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注。” 缺少父爱就如同孩子成长中缺钙,因此,孙云晓建议父亲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用父爱支撑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