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注释功能简说
课文注释,是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阅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可增长百科知识,掌握足够的字词,提高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一、题目注释
它的注释内容有:指明课文出处,解释题目中有关词语,说明编辑对原文是否有所删改等。如对《社戏》的注释:
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关于课文出处的注释,可以使学生学到版本知识,读书要选择最佳版本;同时还为课外阅读作者其他作品提供查找线索。对有关词语(如“社”)的注释可使学生增长百科知识。其中关于是否有所删改的说明,最有利用价值。凡修改处,或原文逻辑上不合事理,或语法上成分不搭配,或修辞上有失准确、连贯、得体,或标点运用有误。下面是编辑对原文的修改([]号内是原文,其后是改文)。
①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长江三峡》)
②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采来]分泌的[花精]王浆来供养它。(《荔枝蜜》)
例①中第4小句只可承前,不可接后,所以应该把它前面的句号改为逗号,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改后,语义清楚,语脉分明。例②原文是行外人语,不符合科学道理。这些都没有逃过编辑的眼睛,并且作了恰当的修改。教学时,将改文与原文比较,或由学生揣摩领悟修改的原因,或由教师讲析其中的道理,或将原文交学生修改,正如鲁迅所说的,学生会从正反两方面学到“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的道理,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生字注释
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较重的识字任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掌握3500字。高中尚未规定明确目标,可依据北京语言学院的统计,认识4547个字。生字注释,既为学生自学课文提供方便,又为识字教学提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它提示师生,凡注音的字都是新增字,就是学这篇课文的识字目标,依次识记,不断巩固,就可以掌握数量可观的汉字。
不过,对这些生字在教学上不应该一视同仁,而应该依据使用频率和使用广度区分每个字的教学程度。不作区分,就不是科学的有现代意识的教学。因为课本中的生字有常用、较常用和生僻之分,如果把精力用在认识生僻字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反而不认识,学生毕业后就不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交际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应该将生字教学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运用”,即听音知形、义,见形知音、义,说写时能正确运用。二级为“再认再现”,初中要能再认再现课本中使用频率略高的非常用字,高中要能再认再现4547字以外的字。三级为“初步识记”,即课堂上留有印象,但以后不作巩固练习,更不考试。如《故乡》一课注释了以下生字:“晦、猹、?獾、汛、髀、愕、?、瑟、睥惘、黛、(五)行、吓hè”,教学程度目标分别是:运用:晦、汛、愕、?、瑟、黛、行、吓
再现:睥惘、獾、髀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