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联盟不是招生联盟
当“北约”、“华约”、“卓越”等中国高校招生联盟纷纷举起“和北美惯例接轨”的大旗时,往往会拿出“三大盟校”,尤其是“常春藤盟校”为佐证。而部分中国高校退出招生联盟,转而完全自主招生后,又会声言“北美其实没什么招生联盟之说”。那么,到底北美有没有招生联盟?招生联盟是不是“北美惯例”?如果真没有,那么“常春藤盟校”又是怎么一回事?
“常春藤”起源于体育生统招
严格地说,北美确实没有“招生联盟”,所谓“三大盟校”,其实一开始是体育术语。1895年,芝加哥总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六所大学决定成立一个联盟,规范橄榄球特招生的标准。该联盟于1949年达到10校规模,从此正式定名为“十大盟校”。“三大盟校”的第二个——“太平洋十二盟校”的前身“太平洋沿岸盟校”于1915年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帝国饭店成立,其宗旨和“十大盟校”如出一辙,也是统一各校的.橄榄球特招生标准,这个盟校最终在2010年定名为“太平洋十二盟校”。
“三大盟校”中最晚成立的是“常春藤盟校”。该盟校萌芽于1900年,1937年因《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而得名。1945年,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八校的体育部签署协议,为申请这八校橄榄球特招生规定了“入门线”,也就是说,“三大盟校”其实最初都是为橄榄球运动员招收统一标准而设立。
然而原本的橄榄球招生联盟很快发生了演变:“十大盟校”和“太平洋十二盟校”把橄榄球特招生统一标准扩展到更多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等,而“常春藤盟校”则走得最远。
由于“常春藤盟
校”的加盟学院都是精英大学,资金来源相似(均为非官办)、社会背景相同(都为新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世俗学院),久而久之,这个盟校便产生了将“体育特长生准入标准统一”扩展到全体学生准入标准统一的念头。1975年,以常春藤盟校为主体的“共同申请协会”成立,其主要作用是免费为高中和高中毕业生提供协会所属大学的入学申请统一标准,考生只需准备一份资料,就可以适用于所有协会会员学校,减少了重复准备申请资料的麻烦。但“共同申请协会”并没有常设机构,也没有统一考试,其“准入标准”和其他大学并无不同,只不过标准极高。也正是这些苛刻的标准,让“常春藤盟校”得到“精英盟校”的称呼。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同申请协会”才具备“大学招生联盟”的某种属性,“常春藤盟校”只是“大学招生联盟”的核心。之所以“协会”没有任何常设机构、联招和联考体制,是因为北美教育理念不提倡这种“经营思维”,认为这将构成学术资源垄断,助长不平等意识。
有趣的是,对于“常春藤盟校”的“招生联盟化”,传统的盟校是不大买账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盟校就应该务体育的“正业”,而恰在这方面,“常春藤盟校”乏善可陈,不论橄榄球、篮球或田径,它们的成绩都远不如“十大盟校”,就更不用说高居北美盟校体育排名第一的“太平洋十二盟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