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长期以来,评价子女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
“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子女的首要标准,从表面上看是强调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实质上是要求子女养成“顺从”的性格。在家里要听从父母长辈的话,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在工作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在社会上要听大家的话。像这样要求子女时时、处处、事事都听别人的,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而不主张子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遇事不进行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不能独立分析、处理和解决,不能自主,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像这样的人一旦离开家庭、父母,怎么能够立足于社会呢?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作为。对于这种评价子女的标准,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曾经进行过批评。他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指出:“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把“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子女的首要标准,这是封建家庭教育思想的流毒。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首要要求和内容是进行“孝道”的教育,培养“孝子”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何为“孝”?孔子解释为“无违”,即绝对顺从父母。“孝”字本身的造字结构也充分表明“顺从”的含义:字的上半部是个“老”字头,下半部是个“子”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说:“子从老为孝。”
在封建社会,造就人们顺从的性格,这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对于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都是有好处的。在家庭里培养了顺从父母的性格,到社会上就能够顺从统治阶级,逆来顺受,忍受压迫剥削,不“犯上作乱”,成为驯服的奴仆。
在封建社会,我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家庭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子女长大以后仍旧在家庭范围内生活和劳动。缺乏独立意识和能力,尚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今天,我们实行的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劳动场所由家庭转移到社会上的工厂或农场,子女长大以后要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生活。缺乏独立意识和能力,就难以适应今天的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广泛了,社会生活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复杂了,要求人们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是再一味地强调子女“听话”、“顺从”,遇事自己没有主见,这样的人独立生存的能力很差,将来很难在社会生活中会有什么作为
的。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