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陈大伟

时间:2013-04-03 08:47: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陈大伟)

“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陈大伟) ·· 编者按: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他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2006年4月出版了《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他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观课议课”的追求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观课如何“观”  “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  笔者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观课比平常的听课累得多。为什么呢?  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

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点还只是普通观课者“观”的任务。如果是组织者,还有第五项任务:思考如何展开议课,如何组织议课,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议题。“观课议课”主题的预定与生成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再说生成有没有必要。当然有,这种生成不仅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更因为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应该承认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当然,这个过程最好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变成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积淀,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  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有的朋友建议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这些人都懂教学,而且又有时间,当然很好。  但是,我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追求又必须在尽量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这些人员需要精简。  首先,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儿”。(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课的改进价值。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专家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就发展变化成为了研究型教师。“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另外,在没有外来专家的时候,学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  我把学生放到倒数第二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对课的看法。  老师当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成员。相同学科有利于深入,不同学科有利于开阔。我是主张跨学科的老师之间“观课议课”的,抱着虚心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  另外,“观课议课”提倡和鼓励各种观察工具和技术的介入,比如摄像,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如果需要这些技术介入,相应地也就欢迎相关人员的参与。(作者系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陈大伟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