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平海古城 -资料
平海古城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惠州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离惠东县城平山东南53公里,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l385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盗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现在是惠东县一个建制镇,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墙周围1700多米,高6米,川烧制的砖垒筑、有720个城斗眼。城上有四楼:东楼“晏公爷”,南楼 “协天大帝”,西楼“华光大帝”,北楼“玄天大帝”。四庙:东北角“玄檀爷”,东南角“阿庙妈”,两南角“张飞公”,西北角“包公爷”。四局:火药局、冲口局、军账局和沙尾局,城内四条街正向4个楼和门,并交叉呈十字型。有二座衙门:守府衙门和大衙门。9个水井以及义学、盐厂、城隍爷、文章公,东岳庙、龙泉寺、榜山寺、普照庵、城外有八景,西门外设置军士练武场。日换星移。古城建筑大部分已毁,经过多次修缮,而今,4个楼门仍保存完整。城门建筑坚固。各个城门厚10.5-14米,高3-4.2米,外宽2.5米-3.6米,内宽3.2米-3.5米。垫脚用整齐的石块,青砖砌墙,砖线整齐划一。城楼建筑精巧,在各殿顶、脊壁、檐口、殿堂,或雕刻,或镶嵌陶瓷,山水画玲珑剔透,人物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见,当时人建筑沤心沥血,既在建筑防盗上做文章,以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堂皇。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
资料
《惠州平海古城》(https://)。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古城独特的'渊源与地理环境,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因而,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
古城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演化,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为东江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
平海渔歌,腔调优美,隽逸抒情。曲调达40多种,已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建国初期,渔歌手苏墨水把渔歌唱到北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5年,惠东歌剧团以独特风格的平海渔歌对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1976年全国渔歌改革座谈会在惠东召开。
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中,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项目像文化艺术海洋中的一朵朵奇葩,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
平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随着社会的进步,平海不再是以农、鱼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已经变成了农、渔、盐、工、商、旅全面发展的海滨城镇。
平海出产稻谷、番薯、花生、马铃薯、蔬菜等。那里的马铃薯和反季节蔬菜以优质、高产远近闻名。平海苦瓜是经科技栽培、改良的新品种,体大嫩脆,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平海的马铃薯和蔬菜大部分出口香港和内销惠州、东莞、深圳等地。海产品有马鲛、鱿鱼、鳗鱼、石斑、龙虾、鲍鱼、鲜蚝等。目前,该镇已形成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商品生产基地。
距离古城两公里的南门海湾,长六点五公里,离岸边百米内,海底平坦无礁,水深不过齐胸,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
平海西南部沿海的碧甲海湾,具有浪小、水深、避风的特点,是天然的优质海港。有关部门正对全面开发利用碧甲海湾进行可行性论证。现在已建成二千吨级的码头,修通了一条柏油面的疏港大道。
在碧甲,还储藏着大量的石英砂。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在碧甲冶炼石英砂,至今还留下炬炉的烟窗。现在,石英砂仍是平海出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