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岭古道

时间:2018-03-02 05:28: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何岭古道

何岭古道

何岭古道(何岭古道)

何岭古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北隅约20公里处,是仙游最长的古道之一,汉以前号“虎岭”,因山顶一巨石似虎而得名。汉代何氏九兄弟往九鲤湖隐居,登上虎岭,故改称为“何岭”。

目录 简介 特点 历史与传说 简介

地理及历史沿革

何岭是一条盘山蜿蜒的石阶古道,高峻陡峭,海拔600多米,全长5公里,宽3米。据《仙溪志》载:先是里人陈符俊捐资铺筑石阶,姓鲍的居士建庵于岭畔,僧如月砌以巨石,明万历年间,钟山湖亭下岳后张二田植护路林。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历经10年。

现状

何岭现存石阶4045级,全长5公里,岭道两旁,松枫古树挺拔苍翠,路亭和摩崖点缀其间,原每隔一弯曲处有一座路亭,计18亭,现仅存5座。何岭从前是仙游通往古邑、永泰、福州、尤溪等地的关隘,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要地。岭顶有座高耸的古建筑——何岭关。关上石额“何岭关”三个大字,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仲夏知县铨庆所书,在关口还有小古塔、土地庙、哨所等古建筑物。

特点

自然风景

何岭神奇,而且雄伟、壮观。天气晴朗的日子,从岭顶俯瞰,中低山夹峙的呈“8”字型的东、西平原尽收眼底。“8”字下大上小,东西走向的公路,给“8”字披上一条彩带,从上向下行,但见“8”字的上部小了、小了,直至消失,而下部逐渐变大,看得清房子、果树、庄稼和“带子”上爬行的“方匣子”。 阴雨天的何岭别有一番景致。有时大雾笼罩山岭,朦朦胧胧,什么也看不见,汽车打开防雾灯,也只能以最慢的速度下行。行着,行着,一刹儿冲出雾区,眼前一片开阔,山下的平原又跳进你的眼帘。有时山上明亮,山下大雾迷漫,整个东、西乡平原全部被云雾遮住,云海茫茫,远处的中山只露出尖尖的角儿。大雾汹涌,但始终只漫至山腰。这时你置身高处,自觉仙人一般,你无论是乘车滑行,还是顺古道下山,你都感觉到自己轻飘飘地,在仙界飘行。难怪这个县被称之为仙游。 雨过,雾散,这时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派无边的绿色。这绿可是来之不易。早年的何岭乱石丛生,除了在近公路处开采石料外,再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要说有,那就是山下农民不停地上山砍柴。所谓柴,并非什 么了不起的树木,不过是芒萁骨以及与芒萁骨一样高的小灌木而已。七十年代末,何岭被仙游县政府定为封山育林区,并用飞机播下了大量松籽。种子的生命力确实不能低估,松籽发芽、生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人说地瘦栽松柏,一点不假。如今松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经过雨水的洗刷,显得更青、更翠。山风吹过,松涛阵阵,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片人工造就的速生林,这含有几分森林味的成片的绿,是当今难得的.一处景观。 与青松相衬的是红花。阳春三月,正是映山红开放的季节,何岭头的映山红又与别处不同,个体不高,花朵不大,满山遍野。这里一丛,那里一簇,连成花的海洋。

人文古迹

何岭的摩崖和诗文题刻甚多,有宋开国侯陈谠的“何岭”、“忠孝”书迹,明嘉靖三年(1524年)何晋的五言诗:“仙兴何岭间,岭我姓何同,

金月名传久,丹书妙英口,乾坤余胜概,古今仰高风,禄石题双姓,潦然其始终。”大岩壁上有民国吴威题刻:“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关雄。”在楼梯层的石壁上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仙游知县严禁砍伐路树的告示勒石于路旁,还有陈二十七娘捐资修铺何岭大石阶等题刻,以启迪行人。题吟何岭的诗词更多,如宋蔡襄诗“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御史黄廷宣诗:“祠事淮南有八公,何家九子又乘风,不知汉武术方外,曾否寻思到此中。”宋县尉吴有定诗“昔闻九仙灵,今登九仙地,袅袅一炉香,寥寥千载事。”等等。 古道何岭虽被公路车轮所替代通行,行人日稀,但古道名胜古迹犹存。

历史与传说

历史

宋初,林居裔在游洋山区举义旗,宋廷派杨克让带兵前往讨伐。林据险固守何岭,杨不能克,后分兵绕道莆田莒溪,才被平定。1925年北伐军入闽,北洋军阀周荫轩团闻风取道何岭夜遁。1934年1月,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蒋介石嫡派卫立煌部八十三师先头部队494团,也从永泰取道何岭南下,追剿十九路军。1949年,中共闽中游击队集结兴泰,扼守何岭关。同年8月,也从何岭进军,会师榜头,解放仙游城。 宋代以前,何岭大道原从“仙脚迹”处转向“攀九鲤”,经“白蛇过路”,再沿旧岭上关。后因原道地处偏僻,易遭匪盗劫掠,才改辟成这条岭路。之后,折桂里人陈符复首先捐资辅筑岭路石级,以便行人登跋。明万历年间,兴泰里下厅(在今钟山乡)张二田营造岭路护路林。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六年(1884--1900),大磨(今榜头下明)郑君畴,用十年时间,募资重修岭路。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仙游知县王某把严禁砍伐路林的告示刻在路旁的大石上,其字迹至今尚存。还有一姓鲍的居士,建庵于岭路旁,供往来行人歇脚。过去曾有“何岭十八亭”之说,现只剩下六亭。其中以“半岭亭”建筑最为壮观,该处古树成荫,岩泉清甜,俯瞰东乡平原,屋宇栉比,阡陌纵横,一派风光,尽收眼底,是个憩息的好地方。 何岭古道旁摩崖石刻甚多,在岭上“白蛇过路”旁,太师亭下的大石上,刻有“何岭”二字,是南宋孝宗时书法名家陈谠所书,笔迹雄浑峻逸。大石上还刻有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何晋的五言诗:“仙兴何岭间,岭我姓何同。”关隘横楣上的“何岭关”三字,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仙游知事张铨庆所书,民国初年,仙游民军旅长吴威率军过何岭,作诗“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雄关”,也刻在岭顶路旁的石壁上。旧岭路边的一块石上,还有宋代后坂陈说之题刻的篆书“甘泉”。 题咏何岭的诗词,自古及今,连篇累帙。如宋代大学士蔡襄(枫亭人)的“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的诗作,给何岭古道增添无限情趣。 自1958年何岭公路通车以后,何岭古道虽已日渐衰废,但其十里雄姿,千年古迹,仍不失为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传说

何岭古道传说 福建省何岭古道,相传二千多年以前,何氏九仙曾经此往九鲤湖炼丹,因而得名。 何岭关,耸立在榜头镇北部山麓,东南距大坑里山1公里,海拔600多米,地形险要,气势雄伟,是仙游县东部的主要关隘,向为兵家用所必争。何岭古道即从岭麓盘山蜿蜒而上,长五公里,铺砌石阶,便于行人登跋,现存4045级。过去,这是仙游永泰间的交通要道,兴泰山区的土特产,也多经由此道外销。

何岭古道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