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的魅力在哪里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大会”,有幸第一次享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在为特级教师的睿智感动之余,也解开了我多年的心结:“怎样的数学课才是好课?怎样的数学教师才称得上是好教师?”回味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我相信自己找到了答案。风格———朴实无华
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来自北京的柏继明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之前的师生谈话,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柏老师说:“小朋友们好。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不高兴?”“看看这些人中,有没有你家的亲戚,像姑呀舅呀的,有的话就冲他们摆摆手,打个招呼。”几句普通的话语,让学生向台下张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驱散了孩子的陌生感。然后柏老师说:“哦,没有你们的亲戚呀,那好,那就看我得了。”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上。柏老师继续说:“我知道,你们班上原来有6
0多人,今天挑了24人。这挑呀,得有个标准,让我挑呀,我就挑那些漂亮的、声音响亮的.、胆子大的小朋友。来,胆大的坐直了!”寥寥数语,小朋友们已经坐得端端正正,根本不需要再组织教学。低年级课堂难以组织教学,这个在我们看来是“顽疾”的问题,在柏老师的课堂上竟变得如此轻松。这就是开场白,没有玩游戏的热热闹闹,没有变魔术的神秘莫测,也没有甜言蜜语、矫揉造作,一切都那么朴实、自然、和谐,特级教师的风格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显露无遗。
评价———激励高效
曾经以为,语文课可以上得很美,有美丽的图片、美妙的音乐、激昂的文字,而数学课呢?干干巴巴,枯燥乏味,怎么也没法上出语文课的精彩来。然而听了江苏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数学教师的语言也可以丰富多彩,数学课也能充满魅力。
在拓展练习时,张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估算,再填上合适的分数。先出示整数1的线段图,然后出示1/3,让学生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到1/6时,让学生自己推想。同学中有的说1/5,有的说1/6,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张老师问答对的学生:“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了,有什么窍门?”学生说:“1/3是下面的2倍。”张老师马上总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这句评价语言简练而到位。细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张老师不仅是真心赞美学生,更是以精心诱导学生。他的评价不但融入了真挚的感情,更渗透了学习方法策略的引导,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对或错,还知道了自己的“好”或“妙”在哪儿。毋庸置疑,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比起“棒!棒!你真棒!”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练习———结合生活
新课程提倡“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张老师就十分注重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而是做数学、玩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他的课堂练习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初步认识1/2之后,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看看生活中的分数,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出示图片(法国国旗、五角星和巧克力),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特别有意思的是,张老师还出示了自己一周岁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会是谁。这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张老师出示了自己现在的照片,让学生估计一下,头长是身长的几分之一。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大家一起来估计,大约10岁的儿童,头长是身长的几分之一。在活动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
课的尾声,张老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某奶粉的电视广告,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一看来了8个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9个人。问题是: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设计这样一个练习,使我非常惊奇。我觉得张老师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数学”的洞察力,时时有把数学融入生活的意识。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小朋友将手中的蛋糕一分为二,老师问道:“他们每人到底得到了蛋糕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可谓点睛之笔,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惊喜地看到课堂上一个又一个的亮点,直至广告画下了完美的句号。真可谓: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回顾名师教学的点点滴滴,真是“润物细无声”。我在思索:他们为什么能让学生如此享受数学?为什么能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如此享受数学?究竟他们走的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精彩有痕,教学无痕。思来想去,心中渐渐有了答案。他们走的无非是一条返璞归真的路,因为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