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两家私藏服装店我经常光顾,在同一条路上,相隔不远,步行不过五分钟。
一家店的老板是个学服装设计的女孩,对人爱答不理,很少在店里,留个同样话少的小姑娘看店,一脉相承高贵冷艳,只会冷冰冰报个价格。店堂布置为极简冷淡派,摒弃一切饱和色块,一进门就让人清心寡欲节制得不行,配上满屋子山本耀司风格的衣服,用料讲究、创意十足、剪裁巧妙,而且十分实用。
平心而论,这里即便贵点儿,也好过商场里很多国内外差异巨大、天价而莫名的品牌。有一次,我中奖般赶上老板在,面对买过几件衣服的老客,她也不太好意思完全扮冰雪皇后,我很小心地问:“要不要适当做些活动或者宣传吸引更多的客人?”
她扬着鲜艳欲滴的红指甲——这好像是她身上唯一的饱和色,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服装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吸引那么多不相关的人干吗?”
我也明白,每个文艺女青年心目中都有个服装店梦,或者咖啡馆梦,都是极度自我的梦想。但是,在我有限的经历中,那些生意好、个性十足的品牌或者店面,无一不是特色化商业运营的成功案例,离开可行性完全拼个性,往往生存不下去,又何谈“自我”。
只是,这
些道理,很多致力于“小而美”产业的女文青起初都听不进去。在她们心里,个性压倒一切,无性格毋宁死。我忧心忡忡地走出这家店去街角的另一家,两家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街角的这家店,一派活色生香的暖艳,冬天暖气开到最大,大到让人误以为夏日近在眼前,便兴兴地采购春装新款;夏天冷气开到十足,足以卖出刚上市的秋装,还能预售杂志上的冬装新款。老板穿着店里的衣服,熟稔地招呼着每位顾客,不过挑衣服得预约,理由是同一时间接待太多的顾客影响服务质量。
这家店的衣服是非常大众的款式,甚至个别服装还很俗艳,看上去根本卖不掉的样子。所以,我对老板最大的好奇心是:那些看上去卖不掉的衣服最终都到哪儿去了?
某个顾客稀少的下午,我挨到店里最终只剩下我一个客人,指着衣架上自己不喜欢的衣服问她:“这些衣服谁会买呢?一点儿都不好看。”
老板微笑:“当然有人买啦,你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不喜欢,卖衣服的大忌是自以为是地卖自己喜欢的款式,不考虑顾客的需求,我又不是川久保玲或者王大仁,随便披块布都有人觉得时尚,没有那个资本不能随便讲自我。”
我瞥了一眼她的桌子,上面放了本帕科·昂德希尔的《顾客为什么购买》。我读这本零售业的圣经是因为在媒体负责商业广告运营,而一家不大的服装店店主却愿意花这么多心思研究购买心理学?
我忍不住问:“难道衣服不是非常自我的选择吗?”
她一边整理衣架,一边慢悠悠地答:“衣服和人一样,不仅要有敢做自己的胆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资本。不是你觉得自己有个性就有个性,要世界承认你有性格才真是有性格,不然,自我给谁看呢?没有坚持自我的资本,就老老实实做家普通店吧。”
坦率地说,自我与自由都是奢侈品,需要强大的资本后盾与心理建设,如果没有,那么安安稳稳做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自知之明。不仅要有敢做自己的胆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资本,的确是生活平顺的哲学。
或许,就像笛安说的,从一开始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到明白自己的天赋其实只够做个不错的普通人,然后人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