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就业观”

时间:2014-07-07 04:31: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就业观”

  民以食为天,这话不假。就在上周,这些天之骄子就和美食较上劲儿了——陈科6年前从人民大学毕业,据说放弃年薪40万的财务工作,辞职回重庆拜师学艺,打算学成后在北京开家面馆做小面;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则在她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里,把关于八角和卤鸡肉的前世今生演绎了足足演绎出了8万多字……有经历的人们觉得,这是大学食堂留下的阴影。

  其实吧,这些并不鲜见,从最早的卖猪肉到近来的肉夹馍,我们所谓的创业一直和吃的若离若即。这种“另类”的就业,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北大硕士毕业后“突发奇想”开了家米粉店,清华博士在电力公司一线当了6年电工,都成为一时的新闻热点。于是有媒体认为,当我们的社会不再以“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这样的新闻当噱头,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真的是这样么?那我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直接去“布鲁斯特(blueshit)”就好了,也就是传说中的蓝翔技校。为啥还要“遭罪”3年参加高考,然后从清华北大毕业或肄业后出来搞“爱好”?这是为了证明高校的不堪还是自己的无能?前些日子,有“名校高材生”肄业读技校的故事,引得一片叫好。大家觉得这是“理想”。其实呢,自己清楚。

  智商有高低,就业无高下。我们从来不认为,高大上的职业就能拯救人类命运,也从来不觉得那些说起来不好意思的职业就不事关民生国计。问题是,我们的名校毕业生或者肄业生仅仅就为了体验“匆匆那年”,然后继续回到陋巷摊煎饼果子做着“麦肯基”的梦?显然不是!国外也有不少辍学创业或者改行的,但人家从事的不是煎饼放几根果子、八角茴香究竟新的好陈的好之类的“创业”。而是实实在在开天辟地。

  老例子:微软创始人、脸书创始人……看不懂外文的可以问问马云。以陈科为例,重庆小面在热闹地点一年营业额也就40多万,更别谈利润。这可以看看目前沈阳大街小巷开了又黄的“重庆小面”。就算北京,房租交得起么?放弃的“年薪40万”记者核实过了么?我们鼓励自己创业,但不是解决就业的途径。扩招N年,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如今找不到工作了,反倒埋怨学生不懂得自力更生,搁名校毕业还不如提前去个“蓝翔技校”。是我们病了,还是高校病了?这种所谓导向“新闻”源头何在: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

  这些人不是“另类就业者”,就其报考志愿来

看也不是只愿意引车卖浆之流。但为什么最后只能成为“另类”,自身要找原因,而教育制度也不能视若无睹。的确,当多样化的就业方向不再受到质疑,不再令人惊讶,青年的创业就业环境才更加健康宽松,也就更加有利于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是,这样的“就业观”不该是为了某些部门某些人年终总结的数字锦上添花,而是真正能养家糊口,哪怕仅受过义务教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就业观”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