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推荐23篇

时间:2012-03-09 06:15: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一篇

为完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精准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精准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xx镇的贫困状况和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xx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x平方公里,总人口x人,下辖x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全镇有x所小学,教师x人,学生x人,镇卫生院x所,村级卫生室x个,卫生从业人员x人。xx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x万元,国民收入x元,农业总产值x多万元,财政收入x万元,粮食总产量x吨,人均粮食产量x斤,人均纯收入x元。近年,xx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x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x人,低收入贫困人口x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xx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精准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xx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x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x%。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x元/年?人),xx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x%,小学及以下占x%,在xx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x%。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xx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xx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xx)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精准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x户、x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xx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x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x公里路需投资x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x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

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

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精准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精准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精准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精准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精准扶贫攻坚,全镇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精准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精准扶贫向开发式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精准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突出精准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x个重点村x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

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x亩以上;

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

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精准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

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xx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铜鼓之乡”xx村、“芦笙之乡”xx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精准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

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

一是民政、财政、精准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

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精准扶贫力量。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是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责任区。把精准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精准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

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精准扶贫。

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精准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精准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精准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二篇

(一)加大力度投入扶贫资金,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因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需要很大的资金量,只借助政府一方力量难以满足资金的需求,所以需要吸纳各方社会主体积极的、主动地参与乡村精准扶贫中,这样才能够做好开发乡村精准旅游扶贫工作。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而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项大工程,首先,政府需要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保证乡村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性;其次,需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其中,如果使各方主体都明确意识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参与的重要性,那么便能够切实解决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缺乏资金现状。所以,解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资金缺乏问题,需要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企业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扮演好相应角色,帮助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二)注重调查研究,做好帮扶精准识工作乡村旅游扶贫想要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精准识别贫困乡村的旅游资源、贫困人群贫困状况等,这样才能够强化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化水平。首先,需要精准识别各地区旅游资源,主动向村民宣传旅游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其次,相关部门积极向村民解释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于提高他们经济收入的作用,使村民真正意识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使他们脱贫的良好方式。再次,要调查研究各大贫困村实际情况,构建贫困村数据库,并列出贫困村名单。结合名单与当地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论证中,针对性、有目的的引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够有效落实国家旅游精准扶贫政策。最后,构建识别贫困人口机制,真正解决好扶贫中的问题。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必须构建合理的、完善的对象识别机制,唯有通过认真的、细致的研究,才能够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才能够真正做到精准扶贫。

(三)推动农村各大产业有效融合,留住专业的扶贫人才乡村旅游具备产业融合度高、综合性强等特点,所以在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需要优化和整合农业结构,确保各大产业互相融合发展,进而为农村人口提高更多的就业机会,留住有文化、有水平的青年人才。各大贫困村,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业与交通业、服务业以及餐饮业等共同向前发展。要有机整合起有助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各大资源,优化和整合农村产业而机构,联动起各大产业,带动种植业、乡村养殖业等农产品实时销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缺乏专业人才的现状,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做好扶贫人才培养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以拓展其知识视野,使其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知识有着深入认识,并提高其薪资待遇,使其能够长久的留住这些扶贫人才,切实解决当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专业人才缺乏现状。

(四)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贫困户参与意识结合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需要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机制作用,实现培训贫困农户的乡村旅游知识,从根本上加强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中的能力。首先,需要调查贫困村详细情况,并确保登记信息的细致化,这样有益于提高培训工作效果,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其次,需要大力鼓励旅游职业院校、服务机构、旅游规划机构等组织积极到乡村旅游点宣传旅游知识,做好旅游技能技术的引导,落实好帮扶对象工作,确保帮扶措施的完善性、有效性。最后,结合贫困农户实际情况,定期邀请旅游行业专家与学者到贫困村中举办相应的旅游服务培训班,以解答贫困户在脱贫致富中的问题,做好旅游营销、旅游产品创意以及旅游接待等方面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各大贫困农户乡村旅游创新创业能力。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三篇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

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

(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

(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

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教训。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第二,确保目标。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第三,促进整合。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第四,修正偏离。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

(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其主要措施有:(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

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旅游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2007年12月24日 20:08 中国财经报

日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开发计划署与亚洲开发银行在题为《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亚太地区进展状况》的报告中说,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多个方面走在亚太地区的最前列。“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有几组数据可以成为上述论断最好的注脚:据xxx扶贫办统计,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下降到;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下降到;“十五”期间,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1723元,五年中增长了35%,略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928元。

中国扶贫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我国扶贫政策主要分为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功能上讲,救助式扶贫保障生存,开发式扶贫促进发展。

国际反贫困经验证明,通过开发式扶贫,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事实上,开发式扶贫正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扶贫工作中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

具有我国特色的开发式扶贫的经验是全力推进重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些重点工作中,整村推进、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等成为了亮点。

xxx扶贫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整村推进是将好钢都用到了刀刃上,将扶贫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对扶贫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建设,是变“输血”为“造血”,力促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教给农民工一技之长,为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契机。互助资金的运行,既方便了农民贷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农民的创业发展意识。

那么,中国当前的扶贫战略框架是否需要完善?如何完善?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前景如何?

xxx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建议,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致力于消除生存贫困。事实上,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生有所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贯穿了救助式扶贫的理念。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33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亿元,月人均补助水平为元,比2005年增长11%,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完善扶贫战略框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在我国,财政投入是扶贫开发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扶贫成就的取得和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息息相关。据国家xxx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由最初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

实际上,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也成为“事实上”的扶贫资金。这些资金的范围远远要比“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项“概念上”的专项扶贫资金宽得多。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制定的涉及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达25项,近50个具体项目。如:对县乡财政困难地区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地区新企业优惠等。这些政策投入的资金总量超过了2000亿元。此外,国家的支农和惠农措施也降低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成本,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四项税费后,农民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农民减轻了教育负担。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解决亿万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

从2002年开始,各级财政和扶贫部门创新了扶贫资金的管理机制,逐步推广了扶贫资金的公示、公告和报账制,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贫困农户贷款困难的多种途径。2006年,全国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用户达到42%,比2003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当前,一个‘大扶贫’的概念正在形成,扶贫开发工作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xxx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今年11月召开的扶贫开发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上表示,现在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努力向“三农”倾斜,不同渠道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加。除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投入继续增加外,更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缓解贫困这个目标,这将对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四篇

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xx日,县发改局和会仪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xx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xx648人。耕地面积 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xx公顷。20xx年,镇内生产总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 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 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 户、养鸡 3 户,养鸭2 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xx060亩,核桃 4000 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xx年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 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xx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 xx463贫困人口在2019年如期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xx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xx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xx5户;灾害造成贫困xx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xx0户;缺水17 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 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19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20xx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公里, 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xx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五篇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严重缺乏扶贫资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缺乏资金是首要问题。缺乏资金的原因包括两点:一是,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并未调动多方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在具体的开发乡村旅游中,通常是政府负责投入资金,却没有有效调动起多样化社会资金,这就导致了扶贫资金十分缺乏;二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本来就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从目前我国具体情况上而言,贫困人口多数都是在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了旅游资源,十分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但这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十分不完善,尤其是交通不便利,所以开发起来工作量太大,也需要很大的投资需求量。

(二)贫困村民参与意识不高,影响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进程近些年来,在我国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后,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很多贫困地区村民思想落后,难以紧随时展步伐,对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不理解、不注重,造成村民在开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并没有过高参与的热情。同时,由于很多地区的旅游服务人员素养并不高,缺乏服务意识,出现坑游客、宰游客情况,大大影响了乡村经济向前发展。

(三)缺乏人才资源,贫困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模式过于同质化。缺乏创意型的产品,这一现象在开发贫困乡村旅游中频繁多见。上文已经提及贫困乡村旅游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其很大原因在于缺乏人才资源,没有一批专业的旅游产品专业人员,导致这些贫困地区开放的旅游项目缺乏新意,并且模式过于单一,缺少以体验性为主的旅游项目,难以留住游客,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预期效果。

(四)贫困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难以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从目前现实状况来讲,在需要扶贫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高的人力资源通常选择外出打工,大多小孩、老人留在了村子中,造成了农村认可年龄结构不完善,再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局限,造成了乡村自身出现了精神荒芜,进而出现了“空心化”情况。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而开发乡村旅游扶贫中人力资源不足确实为有效落实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六篇

关于旅游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旅游扶贫政策,宛城区旅游局高度重视,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积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乡村旅游点周边农村贫困户和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现将旅游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多措并举,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成立了**市宛城区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办公室、开发股、市场股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扶贫工作小组,负责旅游扶贫工作,抓好具体工作落实。二是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单位和联系村实际,迅速行动,局机关成立了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联系重点扶贫村调研看望联系贫困户,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切实解决贫困户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使得扶贫工作更加严谨、细致、有效。三是积极协调区委、区政府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旅游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全区旅游发展及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或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帮助有条件的贫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

二、旅游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年宛城区旅游扶贫工作上报的是金华镇东谢营村,结合金华镇东谢营村的实际,重点开展了前期的扶贫工作,积极推动谢氏文化苑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一期20亩建设用地手续已办理齐全,筹措资金3000万元,规划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招投标。以“谢氏文化苑”项目为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提升金华镇东谢营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促进其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创业,实现“旅游脱贫”。汉冢乡以卢园为依托带动周边94户贫困人口就业,探索出了一条高效农业与旅游观光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新路子;瓦店镇依托大山农业科技园、豫花园等乡村旅游点安置120余户贫困人员就业,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贫困人员收入。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宛城区旅游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因为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观景点建设等基础配套不到位,不能得到快速发展,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受限,难以形成扩大效应。二是扶贫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三是旅游扶贫投入严重不足。每年投入旅游建设的资金极其有限,加之旅游扶贫项目偏少,导致一些旅游建设项目难以进“笼子”。

下一步,宛城区旅游局将按照上级关于旅游扶贫的各项政策要求,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强力推进,结合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将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狠抓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努力实现贫困群众通过旅游市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七篇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xx镇周边乡镇,或xx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xx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xx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xx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八篇

篇1: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区精准扶贫政策,切实帮助全区贫困户和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我区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区脱贫办《关于转发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18个扶贫专项 年工作计划的通知〉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旅游专项扶贫。现将旅游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

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旅游局、区扶贫移民局、区财政局等为成员的旅游扶贫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全区旅游扶贫工作,抓好具体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旅游局,具体操作旅游扶贫工作。同时,区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用于贫困村及周边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举办旅游宣传营销活动补贴、“茶家乐”发展提升扶持等,促进或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帮助有条件的贫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名山区的实际,制定了《雅安市名山区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雅安市名山区 年旅游产业扶贫计划》。方案和计划以项目为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提升贫困乡(镇)、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促进贫困乡(镇)、村的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创业,实现“旅游脱贫”。

二、多措并举,努力推动旅游扶贫

按照区委“一廊四线两湖”的空间布局安排部署,实施精准扶贫“旅游+”模式,大力发展康体养身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带动旅游扶贫,实现“旅游富民兴区”。一是编制乡村旅游规划。针对贫困村特色,指导乡镇结合贫困村实际,做好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特别是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帮助贫困乡(镇)、村做好项目设计、产业发展和旅游商品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发展产业,建立旅游智力帮扶长效机制,到 年底,将完成涉及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下一步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入5亿元,围绕蒙顶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加快清漪湖景区、百丈湖景区和蒙顶山禅茶文化中心、新店镇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等6个康养产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以茶文化为品牌,大力发展茶文化体验和茶乡田园旅游以及旅游地产等休闲项目。目前:蒙顶山禅茶文化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成雅高速公路(名山出口)收费站及匝道建设已完成,三蒙路改造已全面完工,忘忧泉项目的美丽乡村规划已通过区规委会评审,牛碾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正式启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百公里百万为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正在抓紧施工,于6月30日前项目完成,蒙顶山茶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已启动等。通过旅游项目开发,改善周边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带动康体养身旅游、度假旅游的发展,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其造血功能,促进当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实施特色化旅游产品打造。围绕“一廊四线两湖”,重点围绕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特色商品、旅游纪念品等开发能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蒙顶山茶业公司、跃华茶庄、蒙顶山酒庄、丰丰茶业产业园等已建设完成,正在积极开发茶旅特色商品,培育壮大特色旅游商品企业,带动周边一批群众就业增收,助力扶贫攻坚。四是积极申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民宿达标户。按照市旅游局、市扶贫移民局《关于转发开展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和乡村民宿达标户创建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雅旅发〔 〕1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认真对照《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达标标准》和《乡村民宿达标户标准》,对全区拟申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民宿达标户进行了初检。区旅游局、区扶贫移民局向市旅游局和市扶贫移民局申报蒙山村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蒙阳镇茶膳楼、蒙阳镇山水道、城东乡六茗吉3家为乡村民宿达标户。

三、对照政策,严格贯彻落实

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严格按照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单位和联系村实际,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做好扶贫开发相关文件贯彻落实。一是落实第一书记。选派单位办公室主任毛宏凯同志到联系村担任尖峰村支部第一书记,要求该同志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实行脱产,全力做好第一书记工作。同时,要求派出人员每月及时报送考勤表和月报表,并将报送情况纳入年底考核和评优。二是成立工作队。成立了由局长王波为队长,班子成员和办公室主任为队员的旅游局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联系村尖峰村调研看望联系贫困户,为贫困帮扶户送去慰问品,切实解决贫困户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三是落实帮扶经费。今年旅游局在以往帮扶经费的基础上继续追加了1万元的联系村帮扶经费,目前帮扶经费已到联系村账上。同时,按照区委安排落实了第一书记下乡期间的各项待遇和补贴,解决第一书记后顾之忧。四是建立精准扶贫台账。针对每户贫困的实际情况,分别分类制定了贫困户精准扶贫计划,使得扶贫工作更加严谨、细致、有效。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九篇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可以说是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在提高农民收入、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有益于完善和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旅游经济具备产业关联度、产业链完善、综合性较强等特征。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有益于实现贫困地区更好的“造血”。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拓展了农民经济收入途径。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出台后,很多贫困地区借助自身特色,发展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首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确实促进了现代种植业、住宿业、农副产品等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完善。其次,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使我国各地区农民以多种形式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为人们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渠道。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有了将近四万个旅游景点,其中很多景点都在农村地区分布,这些景点实现旅游经济收入高达2千亿元。从这一点上可以看来,乡村旅游经济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有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为推行精准扶贫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有益于改善乡村环境通常而言,好的旅游资源通常都在偏远农村,但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缺乏人才。而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可以发挥乡村旅游资源,在我国各大政策法规辅助中,改善乡村交通条件。同时,在开发广大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中需要人才,不但可以推动在贫困乡村中应用旅游科技,也能够丰富贫困农户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继续发展能力。另外,乡村资源重新整合有助于贫困乡村转变开放包容型模式,这既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也可以实现贫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有益于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素养乡村价值其实就是乡村自然资源赋予当地人们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乡村价值中包括生活与乡村生产价值,也包括了乡村生态价值、文明培育价值、乡村文化价值。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建设,人们忽视了乡村价值,甚至有人认为这种乡村价值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自从我党十八大后,为推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策略,其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是合理完善的产业扶贫方式,可以让人们重新找到乡村文化价值。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篇

**乡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区乡镇,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我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贫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势狭窄。特别是部分偏远村落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也是不全,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周边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xx0元。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脱贫思想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一是宗族势力、家族势力严重,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以及产品自身限制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三、几年来扶贫工作实效

(一)搬迁扶贫:圆了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我乡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就地脱贫难度大。如何让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成为了我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xx年以来,我乡紧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措施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试点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把搬迁移民扶贫与新型城镇化结合,探索出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新模式。截止xx年底,全乡搬迁扶贫移民200余人,xx年计划搬迁移民120人,其中乡镇安置80人,中心村安置30人,进园安置10人,安排30人移民就业,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乡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积极推动整体移民搬迁工作,已安置2户村民移民工业园,

(二)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培养农村发展潜力

为了能让贫困的村民掌握技术,有发家致富的本领,能够主动就业,我乡积极推进“雨露计划”工作。“雨露计划”使受训贫困劳动力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并给予贫困对象每年固定的培训补助,截止xx年底,我乡雨露计划受益对象26人,他们的就业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三)产业扶贫:“造血”兴产业斩断“穷根”

“一株蜜柚一年能结50多个果,1株每年为我赚500多元钱,我种了200多株,一年下来就能为我带来100000多元收入。”算着账,**村村民何检发说道。

何检发所在的**村**小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贫困队,一直以来,该组苦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道路,带给何检发新生活的是“产业扶贫”工程的实施。

挂点帮扶**村的**说,“以前的帮扶多是救济式的,给老百姓一笔钱,他们花了也就花了,但我觉得既然是扶贫,不该只是‘授人以鱼’,而是应该‘授人以渔’”。只有通过“造血”式扶贫带动整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才能斩断“穷根”,使整个贫困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在**村,和**一样已有10户村民连片种起了蜜柚,带动14户村民共同种植致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小组不仅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结合**村贫困户自发参与种植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蜜柚、脐橙种植,瞄准了帮扶对象——种植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

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一)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二)分类定级是手段。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农户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一篇

旅游扶贫的科学发展

内容摘要:党的“xxx”报告强调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开发越来越大,对旅游扶贫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旅游扶贫的投入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旅游扶贫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旅游扶贫

1、旅游扶贫的含义

旅游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2、旅游扶贫的目标和对象

扶贫的目标定位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所以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贫困人口利益的保障和发展机会的创造,是扶贫的主导目标。

所以旅游扶贫的条件首先得是被扶贫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只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才称得上是扶贫。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何为贫困?世界银行在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下的定义是: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每人每天低于一美元的生活费用为贫困。其次被扶贫地区必须有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用于投资开发。只有有资源才值得投资,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增加被扶贫地区的经济收入,达到扶贫的目的。

3、旅游扶贫的作用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扶贫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的作用巨大,促成贫困地区的四个转化。一是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的资源。二是可以把贫困地区有效的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可以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可以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换为贫困[2][1]

地区社会各方面的经营效益。

[3] 同时旅游扶贫还具有以下的作用。

(1)向全社会展示旅游业强大的综合功能,扩大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力,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2)增加被扶贫地区的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

(3)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旅游扶贫,使得原本具有观赏价值,值得开发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转化为当地居民新的经济收入。

(4)旅游扶贫还可以促进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许多相关经济部门,如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宾馆饭店、零售、土特产品采集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就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等功能。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829 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名人员,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带来“ 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4](5)旅游扶贫在就业方面还具有很大的优势。世界旅游理事会1993 年就提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雇佣了世界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旅游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人口多,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吸引作用。[5]

二、国内旅游扶贫发展情况

1986 年,我国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标志着旅游业同农业、工业等行业“平起平坐”,这无疑给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许多地区把旅游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特别是一些经济亟待振兴的落后、贫困地区更是如此。湖南的武陵山区、四川的九寨沟和黄龙寺地区、贵州西部的龙宫和织金洞及东南部民族地区、广西的融水、龙胜等县、甘肃定西的渭县及老根据地江西省井冈山、山东蒙阴县等,都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手段,使这些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可见旅游业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为有效的行业之一。

2000 年 8 月,国家旅游局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试办了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之后在 2002 年 1 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设想和具体意见,在政府层面上拉开了旅游扶贫工作的序幕。2001 年 9 月,山西省旅游局将吕梁山区临县古镇碛口确定为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2003 年 1 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启动旅游扶贫工程,省政府计划从 2003 年起,连续 5 年每年安排

旅游扶贫资金 3000 万元,专项用于全省贫困山区和次发达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等公共性项目建设的支出,并由广东省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确定了河源市东源县东江画廊旅游区等 14 个首批旅游扶贫重点项目,使得旅游扶贫工作在省级政府层面上真正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并进入操作实施阶段。同时,各省也纷纷建立旅游扶贫试验区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家旅游局在 2004 年 10 月发布的数字显示,25 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有 6000 万至 8000 万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 1/4 到 1/3。扶贫旅游开发作为一种最富活力的扶贫模式,具有其它扶贫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①关联性强。由于旅游业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扶贫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克服单一扶贫模式的不足,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将多种扶贫模式有效的整合,达到扶贫效果的综合化和最大化。②带动性强。扶贫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老、少、边、穷地区往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产业结构单一脆弱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③受益面广。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收大量的居民参与生产,尤其在提高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④可持续性强。同时发展旅游带来的信息流、人才流和商品流也促进了当地居民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研究扶贫旅游开发对解决“三农”问题及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旅游扶贫还可以将多种扶贫方式进行优化整合。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71)认为:“贫穷经济缓慢增长的经济基础一般不在于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明显低效率;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便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而我国传统的扶贫战略较为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短边要素”的输入,即注重物质扶贫,如开展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实施针对贫困地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以工代赈项目等。这些措施在实际运行中虽然产生了较好效果,但由于它较少关注贫困地区社会、文化、卫生事业等发展和贫困人口政治权利等的满足,从而导致我国在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的同时,贫困地区的社会、卫生发展依然落后,贫困人口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贫困人口素质和贫困人口的综合发展能力依然很低。所有这些都要求扶贫的方式应更加重视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等无形要素和服务扶贫,重视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保健、教育和就业机会,强调培养贫困人口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家才能等价值观念和要素,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综合能力。

三、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被扶贫地区居民的观念保守

虽然国家在很多年前就开展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务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知识的专项活动,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人口的观念却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对于旅游的概念仍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在很多农村地区,人们仍然认为旅游是不务正业的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对于当地的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也只是当作是普通的东西而已。

2、急于求成的心态

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使一些地区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现象,甚至把景点一圈就对外收费,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致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地破坏,并使得旅游成为一锤子买卖,旅游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很难形成良好的口碑,红火一时后就销声匿迹,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有的居民对于旅游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短时间内没有良好的经济收入,便往往失去了对于通过旅游来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的耐心,转而转行做其他的事。有的则是因为在旅游淡季出现了游客减少的现象就认为旅游无法开展下去。

3、旅游资源开发选择的对象不对

很多地区的政府为了把当地旅游做得独具特色的活动,往往别具用心的开发一些当地的陋习当作是本地的一大特色。比如农村的很多封建迷信活动。这些本来是一些传统留下来的陋习却被捡起来当作宝贝一样开发,使得大量的扶贫资金浪费,但是扶贫效益却没有出来,农村原来贫困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开发。

4、缺乏创新,模仿性高。

在贫困地区,人才缺乏,使得当地在发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缺乏创造具有价值意义的产品,不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而经常对于其他地方的具有创意的景点进行模仿,甚至照搬过来作为本地的特色。不经过周密的考虑,而是跟着感觉走,见别人搞什么吸引人,自己也搞什么,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这样就使得旅游产品的价值不高,游客来过一次之后就会很失望,回游率也会大大下减。

5、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

被扶贫地区很多地方都保存着比较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一旦要开发当地的资源,难免就要对当地自然风貌造成破坏,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由于陌生

游客的增多,当地的人流量增大,和外界的接触变多,受外界的影响很大,使得原来的传统文化可能随着旅游的发展逐渐消失。

6、人才缺失

在旅游扶贫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除了以上几点以外,人才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被扶贫地区都是农村,农民从小就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对于如何经营自家的生意没有太多的办法,不懂得市场运作规律,不了解旅游市场发生的种种变化,这就使得当地居民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会很盲目。对于资金的投入分不清主次,分不清轻重,就使得资金的浪费。而如果有专业的懂得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人才在当地进行指导,效果却会完全不一样。只有资金投资有方,这样才会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四、旅游扶贫的对策分析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政府自始自终都扮演这重要的角色,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地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贫困地区的旅游一定要进行系统调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选择良好的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道路,要形成“利在千秋”的规划开发,因此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找准位置,进行科学调查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去考虑规划,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政府不仅要帮助被扶贫地区做好景区的开发规划,而且还要帮助被扶贫地区做好旅游营销,尤其应在区域形象设计、宣传上下功夫,对某一特定区域应确定统一鲜明的营销形象,利用政府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旅游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展示出来,最大限度的吸引前来旅游的游客。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旅游扶贫是由条件的,并且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在做出旅游扶贫决策之前,应该首先评价贫困地区是否具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开发价值,是否具备开发条件,能吸引多少游客,在旅游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

3、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引导和培训

贫困地区的农民总体来说文化素质不高,长期根植于心中的小农意识严重,缺乏大局观,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严重,一旦让这些思想主导当地旅游,就会形成畸形发展,造成资源浪

费和生态破坏。因此政府应该主动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引导,让当地居民按照政府规划的进行投资开发。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也很重要。景区周边群众对旅游脱贫致富缺乏认识,商品意识淡薄,不懂得什么是旅游工作,政府部门要积极灌输新的观念,使群众更新观念。同时政府不可能一直对当地居民指导,需要群众自己进行发挥,让所有人都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来,分享发展的经验,分享旅游带来的利益,从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当地群众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经营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发展的时候,政府应该增加一些政策,鼓励具有旅游方面知识的人到当地去就业,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当地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注意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

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对当地生态的保护。一方面当地群众要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章可循。

对于原始古朴的具有名族特色的农村地区,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被大众文化同化。对于这非可再生的资源,政府应加强引导,鼓励当地群众在吸收外界大众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地群众也应该形成传承当地文化的思想意思,不能因为金钱的诱惑,利益的驱使和外界的诱惑丢失了老祖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东西。

5、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

开发的旅游产品要有特色,所谓的特色就是唯我独有的东西。有人把它归纳成十二字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首先,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应和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做到“和而不同”,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满足游客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其次,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依据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言的,并不是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

6、强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也将其确定为基本国策。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纳入旅游扶贫战略中是旅游扶贫可持续性的要求。由于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尽管旅游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旅游业的不适当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地的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旅游业也将会逐渐[8]

衰落,靠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人又会重新回到贫困的状态。所以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强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使旅游扶贫具有可持续性,避免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柏槐.四川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2007,6(6):86-89.[2]郭清霞.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地理 2003,7(4):558-560.[3]魏小安.试论旅游扶贫[J] 当代经济 2009,1:98-99.[4]魏梓秋.甘肃省宕昌县藏族社区旅游扶贫开发初探[J] 视点 2006(5):56-57.[5]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赵丽丽.我国西南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研究[J] 特区经济 2009,12:136-137.[7]何智能.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34-36.

[8]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 经济地理 2003,3:241-244.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二篇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现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

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xxx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

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是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

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

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

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xx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

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

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

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

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

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

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

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

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三篇

为稳步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月14日至15日,县长**、副县长**率县政府办、县民政局及各乡镇管理区主要领导一行15人赴**、**两县,就精准扶贫的方式与方法实地考察学习,两县主要领导参与陪同。

一、考察情况

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县**片区、**片区、**片区、**茶业集团以及**县**片区、**镇等地方,每到一处,考察团听取了各参观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介绍、查看扶贫实施作战图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台账、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步骤。两县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给考察一行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考察主要成果

**、**两县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拔除穷根的根本出路,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为统领,坚持外修生态塑形、内修人文铸魂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整县推进、金融扶贫等举措,整合资源,全面发力,展开扶贫攻坚的强大攻势,取得显著成效。

(一)精神脱贫转民风

**、**两县,在精准扶贫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扶业,一手抓扶志,**县以“**好人”、“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系列评选,让一批道德楷模、身边好人的故事登上乡村文化墙、走进广播电视,使之成为**的“草根明星”、百姓学习的“标杆”。**县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发源地,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由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家规家训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新的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在村部随处可见,强大的宣传氛围,使全县百姓的“精、气、神”在耳濡目染中发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神奇“裂变”,使“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蔚然成风。在这里,核心价值观与家规家训融为一体,亲切而自然地走进千家万户,孕育良好民风。

(二)做实产业引富民

在精准扶贫中,**、**两县围绕生态好、环境美、农民富的目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扶贫的理念,坚持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在培植产业中发展生态,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致富产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举全县之力,招引外援,全力争取乡土能人回归故里,以茶叶、核桃、药材、魔芋、养殖为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其中,蒋家堰镇**片区的敖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投入3900万元,注册成立****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创建**锦源绿化造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流转土地6700亩,投入3500万元,发展红豆杉、美国红火箭等珍稀苗木63万株。土地流转后,“五个一点”的收入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即身富力强的农户外出打工收入一点、土地流转以每亩700元的标准收一点、自留土上产一点、每年在合作社挣一点(公司每年向流转土地农户提供50个劳动日,按照每天100元工资计算,每户农户每年至少可以挣到5000多元劳务工资)、合作社红利分红分一点。

同时在发展家庭式种养殖方面推出以奖代补、直补农户的相关政策,比如:养牛3头以上,每头补助300元,养猪按实际出栏数,每头补助100元,发展一家农家乐补助2000元,发展一家商店补助1000元等补助措施,有效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他产业。

(三)金融支撑精滴灌

2014年以来,针对银行“不敢贷”和贫困户“贷不到”、“贷不起”、“还不了”的突出瓶颈问题,**县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县邮储政银“互惠贷”、“助农贷”、“扶贫贷”贷款业务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放大了扶贫资金,缓解了扶贫投入压力。2014年,**县政府安排2000万元,整合其他担保资金1亿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基金,整合贴息资金15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810万元),吸纳邮储银行、农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4家银行,按贫困农户1:5、企业1:10的倍数发放扶贫贷、助农贷、互惠贷、助保贷、绿满园、富路通、小额农贷、农户小额贷、致富牵手贷等9个品种的金融扶贫贷款。

为确保扶贫资金的规范运行,**县根据脱贫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小,设定了贷款额度、贴息年限标准。对贫困户扶贫贷款额度每户不超过1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3年,第一年全额贴息,第二年贴息90%,第三年贴息80%;对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5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2年,每年贴息50%,其中,对带动贫困户占比达到50%或年带动贫困户脱贫达到10户以上的给予全额贴息;对县域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1年,贴息50%;金融扶贫创新资金主要投向全县各类发展生态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及龙头企业。县扶贫办、县邮储银行对申请扶贫贷、助农贷的农户,逐户调查,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发展计划,解决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贷款用得好、能归还、有效益。

(四)全面整合齐推进

统筹扶贫、发改、移民、国土、住建、残联、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搬迁项目资金,坚持“三为主” (集中安置、进城镇安置、进中心村安置为主)和“四靠近” (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统一规划、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建房试样,采取村级修建集体宿舍安置贫困户或农户自建给补助等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连片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和消危、旧房改造,从而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下段工作建议

**无论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实力和贫困层度与**、**两县相比,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我们理应对精准扶贫工作期待高、信心更足,结全我县当前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观念、树新风

当前部分干部职工仍把精准扶贫工作等同于以往的“三万”工作,满足于发个文、联个村、包个户、给点钱、走走看看,嘘寒问暖。还有部分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我们应学习两县把精神文明创建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扶贫理念,干部精准帮扶、群众受惠感恩,将干部群众的扶贫工作思路回归正确导向,扶贫先扶志。要强化驻村帮扶责任,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扶贫氛围,做到扶贫扶谁、怎么扶、扶到什么程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建试点、立标杆

精准扶贫是一项全新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办法、具体措施。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以星星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全县推进。一是学习两县重调查、强基础的做法,抓基础台账建设。切实做到“六有”、“五清”,“六有”即有申请表、有信息采集表、有脱贫方案、有结对承诺书、有五评审核表、有房屋或能够反映贫困户生活现状的全景照;“五清”即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二是学习两县精准扶贫、规划先行的思路,抓村级规划。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土壤、水系、地理环境,在农田水利、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公共文化、林业和生态等方面认真研究、合理规划,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制定村级基础建设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发展计划。三是学习两县树典型、强宣传的经验抓扶贫氛围。在全村开展身残志不残、十星级文明户、敬老之星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身边的典型人、典型事迹,做到电视有声、墙上有影,同时加大扶贫相关政策、村级发展规划、结对帮扶思路等宣传力度,营造扶贫与扶志相结的氛围。

(三)立规矩、重考核

规范管理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县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乡镇管理区、县直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提拨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专班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明确奖惩措施,保障工作经费,引导各乡镇管理区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攻坚上,引导县直各单位协调各种资源参与扶贫攻坚,切实担负起扶贫攻坚的重要职责,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四篇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各地区的贫困人口,必须要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视角上做好工作。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从生产要素视角入手,在初级生产要素配置中做好优化,从而挖掘更加高级的旅游生产要素,结合自身旅游优势,进而达到预期的旅游产业扶贫目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扶贫方式,当前已经受到了人们普遍认可,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项政策的完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必然发挥更大的效应,带动我国更多的贫困地区与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共同走向小康幸福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04):94-98.

[2]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3]殷红梅,徐燕.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10):89-91.

[4]庄天慧,xxx,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03):6-12.

阅读次数:人次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五篇

按照整体安排,20xx年xx月19日至xx月21日,我们赴旬xx底庙镇、太村镇、马栏镇、职田镇、湫坡头镇、城关街道办事处等镇办,在店子河村、乔村、太村、郭崖沟村、散集村、前益阳村、上墙村、青村等村进行调研,逐村走访深入了解“三讲话一通报”学习贯彻情况及脱贫攻坚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我们将贫困户致贫原因归结为“自然条件+精神状态”的小循环,即因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不到位,加之思想上缺乏脱贫意识,导致贫困户难以脱贫、贫困村整体贫困。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然条件较差。其中走访的8个村大多位于河谷沟壑地带,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村庄位置偏僻,居住条件较差,多数群众仍居住在土窑洞中,且年久失修。比如湫坡头镇散集村村民赵润河,其子离异留子且外出打工,现住窑洞三孔,年久失修,冬天不挡风、夏天不挡雨,危漏严重。店子河村大多剩下年老体弱的群众,住房均是多年前的旧房,没有能力进行修缮,多数群众等待移民搬迁脱贫,不愿修屋建房,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三)上学和就医困难较多。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加之前几年合校政策,很多学生要到附近完小上学,这些完小没有寄宿条件,年龄稍大的孩子每天走读,来回往返5公里以上,小一点的孩子学生家长必须天天接送,个别村教学点还存在一两个老师教两三个学生的情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村级卫生室仅在形式上存在,缺少必要和常规药品,多数群众就近看病不方便,医疗条件极为有限。

(四)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村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农闲娱乐主要是打麻将、谝闲传。基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一些群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惰性十足,缺乏脱贫致富、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五)产业发展水平低。多数村以种植果树为主,群众果树作务依靠自身经验,技术水平很低,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年龄多在60岁以上,同时,由于对果业投入的技术不足,加之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致使果树病害严重,降质减产严重,去年因整个果品滞销,多数果农亩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六)残障人员多,因病因灾致贫相对较多。调研的村因病、独居的人数较多。比如,店子河村刘润民一家四口,其因脑梗住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要常年照顾老伴,支付高额医药费;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收入仅够自己使用,至今未婚;女儿出嫁长安区,平时无法回家,家庭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店子河村民刘积仓,常年独居共育三子,大儿子另家在村务农、二儿子另家在新民务工、三儿子在西安务工且离异,均无法顾及老人日常生活。

(七)村级班子带富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年龄大,相当一部分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山村,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习惯于等靠要,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市场经济意识淡漠,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二、对策建议

通过解剖麻雀,对村情村容进行了客观了解,我们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分类施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把“三讲话一通报”和省市有关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纳入“两学做”学习教育内容,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辅导和心得体会撰写工作,真正把上级的要求讲清楚,把有关政策讲到位。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着力解决好节点村的通村路、街道硬化、活动广场、人畜饮水、灌溉设施和环境整治问题,为周边村群众集中居住打好基础。加快异地脱贫搬迁步伐,县镇两级要协调解决好搬迁资金和庄基用地问题,对于居住在危窑破房的群众,按照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补助,将其搬迁到节点村居住;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捆绑住建、民政、扶贫等几项政策,对于短期内无条件搬迁的村子,要从最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入手,改善群众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

(二)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工作要求,确保本轮贫困户认定工作真正做到识别精准、实事求是、群众满意。加大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可以作为生活老师,解决家长陪读和学生上学难问题。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分级诊疗、联村帮扶等工作力度,合理配置医技资源,使每个节点村有一名好医生,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能开展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贫困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因地制宜,技术帮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农技、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到镇村一线,使技术干部能够经常性、近距离、面对面为农民进行苹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服务。每个村选定5到10户产业示范户,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由他们率先建设标准化果园,通过这些能人来指导带动群众科学施肥、用药、修剪,提升群众科学作务能力。在有水源条件的村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解决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积极鼓励支持能人或村干部带头成立果农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农业的传统组织形式,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群众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强班子,提升堡垒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和研判。当前,针对部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替换增派的实际,要做好工作衔接和日常管理,特别是要围绕如何搞好帮扶工作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借助派出单位的力量,长远谋划、精准帮扶。要选好村支部书记,真正把能带富、会致富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当家,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提倡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对于短时间难以选优配强的村班子,通过集中轮训和集中整风,使他们能够适应服务群众的新要求。

(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多年来发展并保存的传统苹果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老化果园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对于不适宜继续栽植苹果的区域,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发展榛子、核桃等特色杂果。利用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农业。对于无力耕作或缺乏作务技术的群众,可以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将应用土地流转至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流转,每年收取一定土地租金,自己外出打工,多方式增加收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三留守”人员纳入干部包联重点对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以人为本,倾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贫困村要给予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倾斜,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对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应保尽保,用好大病医疗补助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对残疾、智障、孤寡老人等,在居家养老难以落实的情况下,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幸福院,集中供养,使他们贫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先解决生活困难,再帮助他们发展产业,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六)创新机制,分步实施,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扶贫贵在扶志,构建“贫困户+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真帮”的工作模式,让贫困户在全程参与中体悟脱贫的不易,总结“不贫”的经验;让村支书、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用心帮扶中掌握工作规律,探索“脱贫”长效机制。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使贫困群众抛弃懒惰恶习和等靠要思想,增强信心,振作精神,学习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完成脱贫目标。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六篇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万人。20xx年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20xx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万人,低收入人口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和,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万亩,返贫人口达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亿元,返贫人口达万人;20xx年8月16日遭受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万人;20xx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20xx年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万亩,人均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20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七篇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村作为“xx”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八篇

**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万元,粮食总产量吨,人均粮食产量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小学及以下占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郎德)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 公里 路需投资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5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村16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乌流村、“芦笙之乡”南猛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十九篇

一、那坡县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那坡县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高平、河江两省的苗皇、河广、通农、保乐、保林5个县接壤,边境线长20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公顷,辖有2镇7乡127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世居民族有壮、汉、苗、瑶、彝等5个,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目前,那坡县贫困人口量多面广,扶贫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快那坡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促进边境繁荣和边疆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xx年6月,那坡县按照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开展了扶贫对象精确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全县召开县级工作动员部署会3次,召开乡镇级工作启动会10次,培训人员达5962人次。贫困村申请98个,贫困农户申请27309户,按照国定、区定任务分解,拟定59个贫困村20816户81952人为精准扶贫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一申请、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方法,把真正的“穷人”识别出来,真实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状况,并全部完成识别和通过乡镇审核公示和县级审核公告,确保了扶贫开发攻坚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顺利推进,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二、那坡县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二是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

(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一是实现帮扶责任的全覆盖。

二是确定帮扶项目。

三是确定帮扶项目完成时限。

四是确定脱贫时间。

(三)精准管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一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补助。

(四)强化扶贫对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贫困户进退机制。

(五)精准考核,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深入指导。

二是保障经费,加大监管。

三是建立帮扶监测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二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扶持难度大。全县7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是小学以下文化,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三)资金紧缺,影响精准帮扶的项目实施。一是资金不足,项目安排有限。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而每年自治区扶贫办下达的专项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不利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落实。三是屯级公路建设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如xx年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2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 26万元。xx年建设补助标准有所提高,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5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30万元,但这与交通、发改等部门建设补助标准仍相差较大。四是产业开发资金有限,产业开发难于形成规模。围绕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只是软枝油茶、水果种植和养母猪养殖,实施的项目分散,形不成大规模。如去年参加全区扶贫示范工程“十百千”软枝油茶项目申报和竞选,和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竞选中,那坡县没有得到专家评审团的认可,项目落选,连片产业开发无法实施。五是“兴边富民”试点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暨“兴边富民”先行先试点建设中,共有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环境与生态、社会事业建设等项目,涉及扶贫、发改、住建、水利、文体、卫生、电业等部门,虽然得到区内外有关部门的一些资金整合,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四、推进那坡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大力宣传,保障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好群众申报工作,确定帮扶依据。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三)注重评议张榜公示,确保精准识别。在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群众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群众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张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四)强化评议手段,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贫困村、贫困农户进行分类:一是将贫困村分一、二、三类进行优先扶贫开发投入建设发展。第一类是开展以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和电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扶持;第二类是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进行帮扶;第三类是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进行扶贫。二是对贫困农户再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贫困户应扶尽扶。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贫困村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的低保户、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位。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六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六)落实扶贫资金,实施精准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对59个贫困村,要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出台硬性文件规定。要求全县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计划申请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按计划申报互助金试点贫困村。三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将“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互助金试点、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到贫困户和贫困村。扶持贫困户 “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开展贫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就读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费用困难问题。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以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生产技能达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目的,为贫困户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二十篇

开展精准脱贫攻坚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创造性提出“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特色的“稳、准、新”产业精准扶贫路子。市政协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由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分五个组深入各县市区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格局全面形成

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办点示范,狠抓检查督办,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精选了一批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共4392个,涵盖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通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托管代养等方式,意向带动130766户、363867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如黄梅县16个乡镇,围绕油茶、蓝莓、稻虾连作、苗木、蔬菜等产业建立了50余个现代农业基地,带动60%以上贫困户、98%以上贫困村增收脱贫。红安县八里湾镇金碧源生态农业科技园,计划投资亿元,流转田地7500亩,打造生态休闲、养殖加工、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小龙虾精养池102个,面积1100亩,投放虾苗6万斤,与58户贫困户150人签订合作协议,每户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

二是探索了一批扶贫路径。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业扶贫路径设计,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套精准“施工方案”和“作战路线图”。如罗田县实施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利用3年时间,向养羊贫困户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贫资金,支持1万个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过1万元;罗田贺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270个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政府按每户2万元标准给贺根公司540万元贴息贷款,每户脱贫按5000元标准奖励贺根公司,贺根公司向每个贫困户无偿提供3头肉牛和兽医、技术服务,肉牛增重部分由公司、农户按2:8的比例分成,据测算每户贫困户每年可稳定获得5000元左右的收益;麻城市按照产业、资金、区域、对象、时限“五个精准”,分别为养殖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林特产业定制脱贫“1111”、“1151”、“1148”、“1138”工程。各地还通过光伏领航、园区辐射、合作带动、旅游联动、电商激活等办法,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的帮扶联接模式,形成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三是投入了一批发展资金。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500元/人的标准设立了产业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去年全市共统筹财政资金2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其中直接用于发展产业7亿元;今年,全市计划整合亿元,已到位亿元。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担保融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通过1:7至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资金。20xx年以来,全市农商行已为4329个贫困户发放亿元扶贫小额信贷。

四是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租种、领养等多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预计平均年收益在6000元左右。如发展光伏产业,建设3-5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就能实现不低于3000元的稳定收益。黄梅县停前镇龙成生态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流转土地得租金、农民务工得薪金、承包管理得酬金、超产分成得资金、订单预购得订金”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已流转荒山万亩,贫困户仅从土地流转和劳务薪金两项中就可增收1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一是资金整合难。尽管出台了关于贫困县资金整合的[20xx]63号文件,但缺乏具体操作办法,资金使用范围仍受多种因素制约,县级顾虑较多,资金整合的路径还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以罗田县为例,初步测算,该县落实三年脱贫计划需整合资金40亿元,20xx年需整合亿元,但可供统筹的资金规模只有4-5亿元。二是政策落地难。有的地方政策设计“很丰满”,但具体操作“很骨感”。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贫困户的脆弱性,决定双方均怕担风险,有的地方在政策设计上实际将风险全部交给贫困户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贫困户名义贴息贷款,贴息贷款交给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再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这样导致贫困户怕担风险而无贷款意愿,金融机构怕担风险而不敢向贫困户直接融资。有的地方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贴息贷款和具体操作办法还难以落地。三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合适的产业门路,两者之间“窗户纸”没有捅破,“寻锅补的”与“要补锅”的无法链接。

(二)市场主体层面:一是一些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据初步统计,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注册资金过千万元的不足10%。以英山县为例,参与扶贫的市场主体97个,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只有33个,大多是规模以下企业。各地扶贫产业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带动能力较弱。二是少数市场主体动机不纯。少数市场主体在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对贫困户大多开的是空头支票;有的套取了优惠政策后,给农民的苗种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贴息贷款,对贫困户的分红实际上是财政的贴息,没有真正让贫困户得利。三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市场主体在扶贫的过程中怕麻烦,怕担责任,担心拿了贴息贷款后,要承担包保责任,贫困户不脱贫就脱不了干系。

(三)银行层面:扶贫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另一方面政府风险保障金不足,象蕲春按照1:7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浠水按照1:10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尽管放大系数已经很大,但由于风险保证金没有上级专项支持,全靠县本级财政筹措,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扶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提高门槛来降低风险,比如要求贷款人年龄要在60岁以下等。以黄梅县为例,目前能够提供有效抵押物、真正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到位的市场主体不足20%。麻城市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但该市农商行授信金额亿,目前已发放贷款9648万元,不到授信金额的20%。

(四)保险层面: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低,产品保障额度过低,保险责任过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保险品种不多。如在特色种植业、种养业中,现在仅有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保险理赔程序复杂,保险公司、农户对保险合同的解释各说各话,理赔困难。

(五)贫困户层面:一是思想焦虑。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群众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一方面,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担心不能选准产业,存在风险。二是能力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一定技术的种养模式学不会。三是认识有误区。受以前各种惠农政策、“输血”式扶贫影响,大多数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 “等、靠、要”思想严重,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少数贫困户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精准扶贫的认识。产业精准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效果好,经济贡献大,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地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因户择业、依法自愿、县级实施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把精准选择产业和市场主体作为关键。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各地要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精心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加大县乡统筹力度,大力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在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估和扶贫效益评估,建立黑红名单,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对假借扶贫之名,行坑农害农之实的不良商家,一经发现,要严厉打击。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二十一篇

按照选派办、扶贫办部署,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17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赵桥村概况

赵桥村隶属xxx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桥村总占地面积约3960亩,有刘大郢等17个生产队,总人口1682人,总户数408户,总劳力896人,党员4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478人,党员23人),xx年人均纯收入8189元,贫困户15户44人,五保13户,低保11户31人。总耕地2615亩,退耕还林365亩,当家水塘35口,占地约800亩,沟渠41条,总长约12600米。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比较优势

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55岁,无新鲜血液输入。

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10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

三、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xxx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7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

(四)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

(五)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二十二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实现贫困农户早日脱贫,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召开了专门会议,落实具体负责同志,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现将做好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安塞县辖8镇1个街道办,211个村,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万人。截止xx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xx年的12977户、37270人减少到7955户、xx9人,分别占到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和,其中有一般贫困户4843户13021人、低保户785户1795人、五保户502户652人、低保贫困户1825户4591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1526元提高到2486元,净增960元。因病致贫户有2278户、因残致贫户有604户、因学致贫户有883户、因灾致贫户有732户、因缺乏技术致贫户有700户、缺劳力致贫户有557户、缺乏资金致贫户有501户、缺土地致贫10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9户。xx年计划脱贫人口通过搬迁扶贫641户1847,发展苹果业1526户3468人,大棚种植294户865人、养殖715户1999人、其他产业扶贫479户1374人、产业技能培训525户1402人、务工技能培训599户1523人、救助兜底1287户1859人,全县确定贫困村74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53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35%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人口身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离群众“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管当前、利长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一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提高帮扶质量。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瞄准扶贫对象,能够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沟通不畅,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聚焦扶贫对象。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通过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各个行业部门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帮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畅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对帮扶成效实施动态监测。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既能对各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2、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提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推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xx年是扶贫的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其核心就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扶贫对象的建档立卡。我们只有抓住贫困人口这个核心,用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这个平台,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3、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事关民生,是典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为我们扶贫开发找准一个个具体对象,然后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帮扶脱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真、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 第二十三篇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仁化县旅游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省、市旅游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县坚持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指导思想,围绕实现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的目标,依托丹霞山旅游品牌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高坪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之精品,全力推进旅游资源大整合、品牌大推介、景区大建设、产业大提升,初步形成 “百业扶旅游,旅游兴百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在2008年2月的广东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我县获得了“2007年度广东省旅游特色县”荣誉称号。

一、旅游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1、资金使用情况。旅游扶贫重点项目的资金到位以后,县专门成立领导和管理机构,严格按照与省旅游局签订的《旅游扶贫重点项目资金使用计划表》要求执行,做到专款专用,管理到位,认真负责地使用好旅游扶贫资金,切实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奔康,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旅游扶贫工作的期望。2007年我县旅游扶贫项目实施与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景区接待中心征地。已征地30亩,投入资金万元;(2)、景区接待中心三通一平。已推土方万立方,投入资金22万元;(3)、旅游规划设计报告。聘请韶关学院旅游系承担完成旅游规划设计报告,设计费用3万元。

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为了加快项目开发的进度和力度,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先行一步,我们聘请韶关学院旅游系承担完成了《高坪原始生态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报告》;制作了高坪原始生态风景区的宣传画册。科学规划突出山区生态和文化资源特色,把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建设成投资少、有特色、有品位的精品。

3、进一步坚定了投资商的信心,逐步吸引了民营资金积极投入。旅游扶贫资金投放到高坪保护区后,增强了投资者对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信心,旅游招商取得突破,部分项目吸引了大量民营企业家的眼光及资金的投放,旅游招商取得实效。高坪温泉是广东省境内唯一具备原始森林、湖泊和温泉三位一体的优质度假资源地,是高坪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重头戏,经过半年的商谈,东莞市云天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肖沛枝)有意向投资开发该项目,并制定了《仁化高坪森林温矿泉开发设想和主要思路》。该项目已通过仁化县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的审核,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4、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奔康的“民心工程”,改变了农民对旅游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了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培育了村民旅游意识,让他们知道农村发展旅游同样可以创收,懂得如保开发和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使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有序的进行。

二、旅游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争创新优势:以旅游扶贫为平台——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上新台阶。未来几年,是仁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期、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韶赣高速公路、韶赣铁路等大型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

全县交通运输环境;同时,县委县政府以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县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功能设施建设的时序和空间布局,不断扩充城市容量、塑造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乡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了作为全县唯一的旅游扶贫重点项目——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力争打造全省有名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加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工程,提高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促进服务业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繁荣第三产业,促进仁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准发展方向:以资源定特色——强势推进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依托丹霞山旅游品牌优势,按照“现代山水旅游城市”这一目标进行城市建设,把县城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定位高雅的地方特色山水城,成为与丹霞山旅游交相辉映的旅游景点。以此为契机,我们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旅游扶贫的平台,围绕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品牌,切实抓好生态休闲旅游的规划、建设和宣传工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高坪温泉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

(三)选准发展途径:以开发谋发展—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切实使外源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讲招商、处处搞招商、时时抓招商的良好人文环境氛围,落实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各种妨碍招商引资行为从严查处,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放宽民营经济准入的条件,引导民营企业拓宽投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优质服务。如丹霞1号五星级宾馆、韩国宇宙休闲观光项目等已落户仁化,高坪原始森林温泉度假村也在商洽之中。

(四)集结发展力量:以创新出动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多种目标,对我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为此,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副县长任组长,旅游、建设、国土、林业等部门为成员,各部门在规划、征地、环评等环节上统筹兼顾,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协调动作,创新工作举措和方式,不断把高坪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推向深入。

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全县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作为扶贫重点项目的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围绕丹霞山品牌做大做强森林生态休闲旅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县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我县是一个山区小县,经济基础薄弱,加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所以,扶贫任务仍比较繁重,遇到的阻力和困难都比较大。因此,请求上级在旅游扶贫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对我县的一些旅游扶贫重点项目,能够列入省的扶贫计划,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倾斜,使这些项目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仁化县旅游局

2008年6月20日

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综述范文推荐2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