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痰湿体质医案范文 第一篇
陈某某,男,69岁
[初诊]2019年04月15日。
主诉:反复全身关节疼痛5年余,再发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关节偶有疼痛,西医诊断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重度)”。长期服用碳酸钙、骨化三醇等药物治疗。1周出现周身关节疼痛明显。现症见全身关节疼痛,尤以腰部及右髋部疼痛,乏力,行走时疼痛明显,胃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脉沉细。
诊断:痹证。
证型:气虚血瘀,阻滞脉络。
治则: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黄芪20g 熟地黄15g 党参20g 山茱萸15g
三七粉5g冲杜仲15g 山楂10g 川芎10g
骨碎补15g 木瓜10g 狗脊15g 红花10g
续断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9年4月23日。
患者腰、右髋部较前减轻,睡眠差。
初诊方加茯神20g、酸枣仁3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9年4月30。
患者关节疼痛明显改善,睡眠可。
二诊方加桑寄生20g、土茯苓30g,5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 2019年5月5日。
患者腰部、余关节疼痛较前减轻,纳眠可,二便正常。
三诊方去木瓜、桑寄生、酸枣仁,5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随诊,患者关节疼痛基本改善,生活不受影响。
按语:患者以“全身关节疼痛”为主症,本病当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缘患者病人年老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气血受损则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脉络,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则见关节疼痛及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气血不足,肢体失养,则见肢体乏力;舌暗红,苔白,脉沉为气虚血瘀之征象,故本病为痹证-气虚血瘀证,病位在经络、心及脑,病性属本虚标实。治以补气活血化瘀为法,方选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党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阳虚痰湿体质医案范文 第二篇
气虚体质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特点是既不耐受夏季之暑热或暑湿,又不耐受冬季之风寒,其有别于阴虚体质者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阳虚体质之人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这就决定了常年调理气虚体质需分夏季
、冬季,因时制宜。对此,《馤塘医话》曾有记载:“凡气虚表弱之人,夏则易受暑热,冬则易受风寒,稍有不谨,则头痛身热。咳嗽喘渴之证,相随而作。古人云:服药当在未病之先。宜于夏至前后,每日服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各等分。冬至前后,每日服玉屏风散,炙黄芪、防风、白术各等分。此二方药只三味,而扶正气以固表,不使感受外邪,最为得力。然尤须恪遵月令,禁嗜欲,薄滋味,以培其元,则邪自无从而入,不可徒恃药力也。若自觉已受微邪,则此二方亦不可服。以五味收敛,白术壅满,非所宜也”。这种根据气虚表弱之人于夏至、冬至前后分别服用生脉散、玉屏风散(或颗粒)的因人因时制宜的用方模式值得倡导。此外,因人因病因时制宜应用模式更具普遍意义,如气虚体质所致顽固性慢性支气管炎经年不愈者,使用玉屏风颗粒加服六君子汤(丸)加补骨脂、紫河车以秋冬之交、冬春之交服用为宜。阳虚痰湿体质医案范文 第三篇
中医调理体质
现在常见亚健康状态的患者,西医检查没有什么异常的指标,但是总觉得身体不适,这时候建议大家对中医六大健康标准来判断自己的情况,也可以在问止平台上做体质测试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和生活上的宜忌。
调治体质是个慢功夫,患者朋友们想疗效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医学是客观的,体质是长期慢性形成的,改变素体的状态就像种庄稼一样,拔苗助长是不可行的,须得等到水到渠成。
药力慢慢帮助身体改善,配合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让五脏六腑慢慢达到不用药力帮助也能功能正常,那就收功了。若是气血还未恢复便中途停止治疗,病症会很容易反复,这也是临床很多患者自行停下治疗后的感觉。
另外一点是,治疗过程中病情趋于稳定时,患者常感觉服药后身体无甚变化,此时容易心急或放弃,而这个阶段往往是在积累量变的过程,药力非常适应身体,还在不断地吸收累积药力中,如同烧水未沸前的安静,继续坚持才可把水烧开。
• • • 全文完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阳虚痰湿体质医案范文 第四篇
段某某,女,35岁
[初诊] 2013年8月7日。
主诉:上腹剧痛2天。
现病史:患者两天前因吃萝卜过多,且饮冰镇啤酒,食后又受寒,而致剧烈胃痛。曾在海口市人民医院门诊给予内服阿托品片等,后来又注射阿托品针剂,均未能止住疼痛。昨晚注射度冷丁100毫克,才止住疼痛。建议患者住院观察,但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能住院。今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大便三日未行,舌苔白满,中后部略浮微黄色,脉象弦滑。查体:发育正常,急性痛苦病容,侧卧于床上,怀抱热水袋暧腹。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平坦,胃脘部按之疼痛,喜暖喜按,昨天曾在海口市人民医院门诊检查血常规提示正常,血尿淀粉酶亦在正常范围。腹部平片正常。建议患者再次检查血常规及血尿淀粉酶,但患者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检查,并签字。
诊断:胃脘痛。
证型:食滞中焦,寒食相加。
治则:温中消食,通腑导滞。
高良姜10g 干姜5g 吴茱萸10g 木 香5g
枳 实10g 厚朴10g 酒 军10g 焦槟榔15g
焦神曲15g 三棱10g 元 胡10g
1剂,急煎频服
[二诊] 2013年8月8日。
胃痛已消,痞满亦除,且能进些稀粥,脐左处重按之尚有轻痛,大便仍未解,舌苔已化薄,脉象滑,重按有力。据此脉症,知中焦已温和,停滞已下行,故又投温下法,以荡邪外出。仍以上方结合大黄附子汤和当归通幽汤意,随证加减。
吴茱萸5g 干 姜5g 酒 军5g 制附片5g
枳 实10g 当 归10g 桃仁泥10g 焦槟榔10g
焦神曲10g 鸡内金10g 元 胡10g
1剂,水煎频服
[三诊] 2013年8月9日。
大便已解,胃痛未作,腹部舒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嘱其停药,注意饮食调养。后1周后、两周后两次电话追访,胃痛未作,病已痊愈。
按语:中医能否治疗急症,常是患者担心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医治疗急症,只要辨证准确,常能效如浮鼓,且常价格低廉。但一定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心中有数,患者突发胃脘痛,一定要排除常见的胆结石、胰腺炎,阑尾炎等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同时排除不长见的急性心肌梗塞、腹主动脉瘤等。这样才不会误诊,同时也是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该患者因经济原因,通过简单的相关检查,暂排除常见急腹症,结合病史及临床特点,辨证为食滞中焦,寒食相加,给予温中导滞。因病情急,给予中药1付急煎频服,同时叮嘱家属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服药后症状改善,继续服药,若病情变化,急来医院。两付中药,不到1百元而治愈。
阳虚痰湿体质医案范文 第五篇
宋某,男,55岁,1960年4月20日初诊。患者本体素弱,平时易罹感冒,此次感冒持续月余,服药不愈,头痛,畏风,自汗出,身倦乏力,关节不利,二便正常,舌淡无苔,脉象沉迟无力。此属阳虚感冒,营卫不固,治宜温阳益气,宗玉屏风散加味。处方: 黄芪五钱,防风一钱,白术三钱,川熟附子三钱。先煎附子30 min,再纳余药同煎,去滓取汁,分2次温服。
二诊:畏风消失,恶寒亦减,头痛见轻,仍时汗出,脉弦缓,右沉迟,左沉弱,舌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用温阳利湿为治。处方: 生黄芪四钱,白术三钱,川熟附子二钱,薏苡仁五钱,山茵陈三钱,桑枝(炒) 一两。
三诊:诸症大减,气机舒畅,尚微感恶凉,脉缓有力,前方去桑枝加良姜二钱,以温胃阳。
四诊:服药后已不畏冷,脉右沉迟,左弦缓,继宜温阳补中,改用丸剂缓调以善其后,早服附子理中丸二钱,晚服补中益气丸二钱。逐渐恢复而获痊愈。(摘自《蒲辅周医案》)
按:阳虚质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阳虚质人,阳气不足,阳虚卫外力弱,故平时易患感冒。本案患者本体素弱,此次感冒月余,汗出不解,腠理空虚,玄府洞开,卫阳不固,恶寒畏冷,为阳虚质体质状态,故先以玉屏风散加附子,温阳益气固表,使营卫得偕,继以温阳利湿,终以温阳补中而获痊愈。若不辨体质,泛用一般治疗感冒通剂,则表气愈疏,卫愈不固,病必不解。病随体异,用药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