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篇一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关于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听课者,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每一节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我们认为平凡的课堂,也可能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观察,不要带有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
其次,我们要注重细节。在听课时,我们可以注意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学生反应等方面的细节。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教室的环境和教学工具的利用情况,这些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
第三,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和有效,学生是否参与度高等等。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和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学思路和方法。
第四,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评价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但我们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价教师时,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看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互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背景和条件,不要过于苛求。
第五,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分享。听课评课不仅是对教师的一种帮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在评价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与他人分享。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观点和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怎样听课评课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注重细节,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客观公正地评价,同时善于总结和分享。这些都是我在听课评课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篇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有关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经验。
首先,听课时要保持专注。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的讲解,并观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要注意教室的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只有保持专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其次,要注重记录和整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用笔记本或手机等工具记录下一些关键的观点和亮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回忆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对所听课程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框架。
第三,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反思。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和交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还要对所听课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参与度高等等。通过提出问题和反思,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评价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但我们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价教师时,我们要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看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互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背景和条件,不要过于苛求。
最后,要善于总结和分享。听课评课不仅是对教师的一种帮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在评价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与他人分享。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观点和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怎样听课评课需要我们保持专注,注重记录和整理,善于提出问题和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同时善于总结和分享。这些是我在听课评课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篇三
通过几天的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评课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教学活动。评课比听课更为重要。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落实新课标的前提下,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一节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那么,新课程下怎样评课呢?
(一)明确评课目的
教师进行评课,一定要围绕教研活动的目的进行,做到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的教学建议,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所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使执教者和每位参与活动的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借鉴经验,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评课原则
在评课中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三个反对,三个提倡。即:尊重教材,反对迷信教材,提倡创新;尊重教参,反对照搬教参,提倡灵活运用;尊重教师,反对吹捧,提倡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唯物观。
(三)把握评课内容
1、评价教学思想
评价思想,要有真对性,要针对目前教育的“时弊”来评。要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了哪些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以体现课改的精神和教育新理念。
2、评教材处理
(1)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2)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4)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是精心。
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篇四
在三月份的听评课活动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听评课,我们从刚开始上课时的怯生忐忑到现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收获,都有进步,听课评课活动心得体会。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共同的不足,需要我们去改进,去完善。
首先,课堂管理方面。一个老师只有先管住了学生,才能把他们教好。一堂课你准备得再精彩,没人听都白搭。但现在可能我们还是新手,缺少经验,顾不过来,所以我们可能一堂课下来,都是自己在讲,不管学生有没有在听,只管把自己的内容讲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状态,或只关注到一部分学生,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教学效果就达不到。
其次,没有充分使用态势语。态势语就是以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的一种辅助形式。其实有时候很简单,只要面带微笑,让学生进入一个轻松的课堂,就能有很好的收效,还有老师的眼神的交流很重要,要注视到所有学生,有时候可能我们会不自觉的就只看着前排的学生而忽视了后几排的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注视,可能有些学生就会有些失落,或用吵闹的方式来引起注意。
最后,教学形式单一。都说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初为人师的我们,在课堂结构都没有吃透的情况下,很难变出各种花样让学生喜欢,但怎么丰富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刻去思考的问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虽然我们都存在很多不足,但我相信这些不足会驱使我们前进,向合格人民教师迈进。
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篇五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本文的执教者徐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开辟难”为主线展开了对文本的教学。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难”。
一、由菜园引出。抓住“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深入学习课文。
二、让句子说话。学生通过研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些句子感受父亲的形象。
三、写话补充形象。如教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冲进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护家园的?体会父亲的勇敢。
怎样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篇六
《放飞蜻蜓》评课5月13日,听了沈玉芬老师的《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这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在课上,沈老师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沈老师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沈老师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沈老师出示了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沈老师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