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论文(精选6篇)

时间:2016-06-07 08:29: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汽车专业论文 篇一:电动汽车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分析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汽车专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首先,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池技术、电动驱动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出现使得电动汽车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而电动驱动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外,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也为电动汽车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使用体验。

其次,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二是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例如,许多国家提供了购车补贴、免费停车和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此外,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以鼓励汽车制造商研发和生产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电动汽车。

然而,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高成本问题。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仍然较高,主要是由于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成本较高。此外,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限制了其长途出行的便利性。此外,电池的寿命和续航里程也是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电动汽车的性能和普及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然而,高成本和充电基础设施等问题仍需要解决,才能更好地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改进和政策制定,以实现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专业论文 篇二:智能驾驶技术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驾驶技术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热点领域。本文将探讨智能驾驶技术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智能驾驶技术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装置,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的交通状况,并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这种自动驾驶的方式能够避免人为驾驶中的错误和疏忽,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智能驾驶系统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的通信,实现车辆之间的协同,进一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其次,智能驾驶技术将改变汽车出行的方式。传统的汽车出行方式主要依赖于人工驾驶,而智能驾驶技术可以实现全自动驾驶或半自动驾驶,使得驾驶者可以更加轻松和安全地出行。例如,在长途驾驶时,驾驶者可以选择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让智能驾驶系统负责驾驶,自己可以休息或进行其他活动。此外,智能驾驶技术还可以通过优化路线选择和行车速度,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法律和道德问题。由于智能驾驶技术涉及到车辆的自主决策和行为,如何确定智能驾驶系统应该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道德困境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综上所述,智能驾驶技术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提升汽车的安全性和改变汽车出行的方式,智能驾驶技术有望改变人们对汽车的认知和使用习惯。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法律和道德问题的研究,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专业论文 篇三

  ——五十铃NKR人货两用车空调系统的改造

  一、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重庆生产的五十铃人货两用车,车辆使用一段时期后,由于车辆密封性和发动机隔热效果明显变差,使制冷剂冷却不充分,从而不能满足制冷的要求。通过采用增加一级冷凝器的方法,弥补了制冷剂冷却不足,同时避免了要通过减少循环流量来达到降低蒸发温度的限制。

  关键词:空调制冷不足;蒸发器和冷凝器温度和压力偏高;提高冷凝效果

  二、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使用的汽车要求也越来越提高。不单对汽车技术性能(如动力性、经济性)有更高要求,而且对其使用的舒适性也有新的要求。而提高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汽车能够提供良好的空调制冷效果,以满足驾驶员舒适性要求。若空调制冷系统效果不佳,则无法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正文

  (一)汽车空调制冷不良故障

  据驾驶员反映,我单位一辆五十铃NKR人货两用车空调制冷系统,空调制冷不足。接上岐管压力表测试压力,低压侧压力为0.34MPa,高压侧压力为1.72MPa,高低压侧压力均痹积常标准偏高。运行时观察视液镜制冷剂的流动情况,发现有很多气泡,这反映系统内制冷剂不足,但由于高低压力偏高,说明系统内已混入了大量空气。测试蒸发器温度与压力、冷凝器温度与压力,均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若这时不考虑系统压力高,已混人大量空气的故障情况,而直接补充制冷剂,则会使发动机功率消耗增大,系统运行时使压缩机拖死,皮带发热熔断。但不补充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不足势必造成制冷系统制冷不良。所以应先排除蒸发器和冷凝器温度和压力偏高的故障,然后再补充系统内的制冷剂。

  (二)造成故障的原因分析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工作过程是:经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从高压管路进人冷凝器冷却后,以液态形式进入贮液干燥过滤器,滤去杂质、除去水分再经膨胀阀节流降压,以雾状进入蒸发器蒸发吸热,通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吸收车厢内空气的热量。吸热后的制冷剂变成低压蒸气,被重新吸回压缩机再压缩循环,通过不断循环,吸收车厢内空气的热量而使车厢内降温。如果制冷系统冷凝器冷凝效果不良,制冷剂不能通过其将仍霍气状态冷却成液体状态而降温,则通过膨胀阀的制冷剂将不能很好降压蒸发,而进行吸热。同时也会使蒸发器过热造成热交换效果不佳,令蒸发器吸热量不大,从而不能大量吸收车厢内空气的热量而使车厢的温度降低。所以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和蒸发器这两个产生热交换的中心部件,只有在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处于最佳状态下才产生最高制冷量,否则必定造成车辆空调制冷系统制冷不良。

  五十铃NKP人货两用车空调制冷系统选用的是排量为138mL的SD508型压缩机或排量为161mL的SD510型压缩机。原车有一个350mm×450mm的板式冷凝器装在发动机散热器前面。一个A6型蒸发器安装在车厢内。此车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当车厢的密封性和发动机的隔热能力比新车明显下降时,运行空调系统会出现在发动机正常工作状态下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比原设计标准偏高的情况,从而导致参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出现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升高,超出正常的技术范围(正常值:冷凝温度为40~45℃,蒸发温度为-12.5~-5℃)的故障。同时,制冷剂温度升高若接近至冷冻机油闪点时,部分冷冻机油会炭化并集聚在阀门中。这样既增加压缩机冷冻机油的消耗量,又影响阀门的密封性,易使阀门变形损坏,使压缩机充气降低,从而减少制冷剂循环流量。如果部分冷冻机油炭化后窜人制冷系统的膨胀阀内,容易造成膨胀阀堵塞,也会使参与制冷循环的制冷量减少。以上所有这些情况都会使系统运行条件恶化,令空调系统制冷效果显著降低。

  解决以上的故障,如果采用从加大冷却空气与冷凝器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来考虑降低冷凝温度,由于冷凝器安装在发动机散热器的前面,而散热器内的水温较高,虽然车辆前进时,受到空气流冷却,但热量仍能传导到前面的冷凝器上,同时汽车的冷凝器紧靠发动机,散热条件较为恶劣。所以用加大原有冷凝器冷却能力来提高冷凝效果估计提高的幅度有限。

  是否可以采用提高膨胀阀节流量来降低蒸发温度呢?

  汽车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R12(F-12),其蒸发温度可达到-29.8℃,现在此汽车蒸发温度选取在-5~-4℃(曰本最大的轿车空调装置制造商电装“DENSO”株式会社,把蒸发温度定为-1℃。美国汽车公司“AMC”其蒸发温度定为-5~4℃),相对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而言,还有下降空间。然而降低蒸发温度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无限度地降低,因为降低蒸发温度是通过减少循环流量来达到,减少循环流量会使压缩机的性能指标降低,经济指标变差。由于制冷剂流量降低,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比容增大,单位容积制冷量降低,使压缩机的制冷系数下降;而且由于只是蒸发温度降低,而冷凝温度未下降,会令膨胀节流阀前后的压力差增大,压力差过大,单位重量制冷量也会降低,使蒸气比容增大,进而使压缩机容积系数减少,令制冷量降低。所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只单方面从降低蒸发温度人手,会受到一定限制。

  (三)排除故障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排除此车故障只能从额外加强冷凝强度人手,以此去保证整个系统的冷凝和蒸发温度处于正常状态。若单靠清洗冷凝器、蒸发器或加大原有冷凝器的体积来提高冷却量,或调较甚至更换膨胀阀都不能使冷凝和蒸发温度两者协调符合要求。

  曾尝试在冷凝器处加装冷却风扇,或改变冷凝器相对发动机和冷却风扇的位置,但收效都不大。

  后来通过在膨胀节流阀流量固定不变情况下,在此车蓄电池后面的位置,加装一个350mm×350mm冷凝器及冷却风扇,把连接原有冷凝器的高压管改为先接人新装的冷凝器再由输出口接原有冷凝器(即在原有的冷凝器前再串入一个冷凝器)。由于增加多一级冷凝器,冷凝效果明显提高,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温度下降,又使蒸发温度相应下降,使系统运行时制冷剂的冷凝和蒸发温度及压力均达到原有的技术要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方法,排除了五十铃NKP空调使用一段时间后制冷不良故障。从中得出结论:此车设计上冷凝器的冷凝效果只能在新车时即车厢密封性良好和发动机隔热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满足制冷要求,而当车辆使用一段时间,车辆密封性和发动机隔热效果明显变差后,就不能满足制冷的要求。采取增加一级冷凝器去弥补制冷剂冷却不足,是一个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汽车专业论文 篇四

  摘要: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每年为汽车产业输出大量专业性人才,然而该专业目前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本文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专业性汽车销售与服务人才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汽车营销与服务;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市场销售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后市场需求量同比增长,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作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主要培养基地,其教学模式、内容和水平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针对现状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制为三年,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因此课时设计、安排常常理论占主导地位。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即使到了最后一年进行了实习,但由于理论与实践没有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不能将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汇贯通。社会需求的是可以直接上岗并熟练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也是在世界竞争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的内在要求。然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社会需要的脱节,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社会竞争力大大降低,就业效果也不容乐观。

  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

  教学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现在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总体目标为“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由于传统教学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不知从何做起,交给的任务也不能顺利完成,因此优化目标,就要将其诟病去除,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可以上岗的优秀人才。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成为第一线需要的能做事、会做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等。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和实践对于学生从事未来职业都是必须的,理论需要实践来体现,实践需要理论来加强。只有衡量好理论与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权重,才能顺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必须是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的汽车构造、汽车服务领域最起码的知识,够用指满足该毕业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因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避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家上课的现状,需要教师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时间,同时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交叉,每个理论知识用实践来体现,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在实训开始时,就明确该实训所应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要求,促使学生在实验和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和操作技能锻炼。坚持以赛促训,综合实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并推出以课程核心知识、技能为主线,增设趣味性竞赛,如汽车拆装比赛、汽车文化知识竞赛、汽车营销竞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实训基地是保证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的有利平台。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以及组织机构设立等方面尽可能接近企业或公司、4S店的真实场景,努力融合教学、实践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服务和营销为一体,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由于汽车企业较多,可以采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策略,让学生定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当中,切身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场景,这对于他们学习目标的设定以及未来职业方向的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同时,可以培养该企业所需要的职工,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聘请专业性教师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教师往往来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已脱离社会实践很久的老教师,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更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要开发项目化教学校本教材,按照“提出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来自某企业或者公司,具有企业理论的同时也从事生产第一线,为学生讲解汽车营销与服务的工作流程、工作要领、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更好的服务顾客、吸引顾客,完成工作使命等。

  三、结束语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支柱性产业,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后市场需求量同比增长,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然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导致学生不能将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汇贯通,因此无法很好的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本文提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以及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等,为培养从事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曾令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25—27。

  [2]夏志华。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6,14:134—135。

汽车专业论文 篇五

  摘 要

:介绍了汽车电子化发展概况,分析了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汽车电子技术。

  关键词

:汽车电子技术;汽车传感器技术;微处理机技术;网络技术

  引言

  汽车是当前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发明和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电子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催生出汽车电子技术概念。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电子汽车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汽车功能的多元化和便捷化。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

  1、 汽车电子化发展概况

  汽车电子化是建立在电子学的发展基础之上,从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出现了计算机等各种各样的电子装置,汽车电子化也随着逐年的深化与发展。而且有的汽车电子装置占整车造价的1/3,高级轿车有的就装几十个微控器、上百个传感器。电子化的程度可以说是衡量汽车高档与志。20世纪50年代,汽车上安装了电子管收音机,这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雏形。60年代,汽车上应用了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晶体管调节器,到60年代中期,汽车上开始采用晶体管电压调节器和晶体管点火装置。但更多地应用电子技术则是在70年代以后,主要是为解决汽车安全、污染和节油3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汽车电子技术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是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最有价值、最有贡献的阶段,超微型磁体、超高效电机及集成电路的微型化,为汽车上的集中控制提供了基础。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已发展到第四代,即包括电子技术(含微机技术)、优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耦合交叉技术等综合技术的小系统,并且早已从科研阶段进入了商品生产的成熟阶段[1][3]。

  汽车电子技术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内容:硬件包括微机及其接口、执行部件、传感器等;软件主要是以汇编语言及其他高级语言编制的各种数据采集、计算判断、报警、程控、优化控制、监控、自诊断系统等程序。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上作用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转向闪光器、电子发电机调节器到电子仪表以及ECU电子燃油喷射系统无处不在。在安全方面ABS刹车系统和安全气囊也离不开电子技术,辅助驾驶方面,倒车雷达、海拔测量、电子指南针、GPS卫星定位都离不开电子。现在比较高级的汽车电子部分占用的成本比例已经超过20%。

  2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2]

  汽车电子技术成就汽车工业的未来,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传感器技术

  由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多样化,使其所需要的传感器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为此,未来的智能化集成传感器,不仅要能提供用于模拟和处理的信号,而且还能对信号作放大和处理。同时,它还能自动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校正,具有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保证传感器信号的质量不受影响,即使在特别严酷的使用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精度。

  (2)微处理机技术

  微处理机的出现给汽车仪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世界汽车工业的微处理机用量激增,由从前单一的仪器逐步发展为多用途、智能化仪表,不但可以很精确地把汽车上所有的待测量都检测出来,分别显示和打印需要的结果,而且还有运算、判断、预测和引导等功能。微处理机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安全、环保、发动机、传动系、速度控制和故障诊断中。

  (3)软件新技术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增加,对有关控制软件的需求也将会增加,并可能要求进一步计算机联网。因此,要求使用多种软件,并开发出通用的高水平语言,以满足多种硬件的要求。轿车上多通道传输网络将大大依赖于软件,软件总数的增加及其功能的提高,将能够使计算机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

  (4)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研究及应用

  汽车智能化相关的技术问题已受到制造商们的高度重视。其主要技术中“自动驾驶仪”的构想必将依赖于电子技术的实现。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开发将与电子、卫星定位等多个交叉学科相结合,能根据驾驶员的目标资料,向驾驶员距离最短而且能绕开车辆密度相对集中处的最佳行驶路线。它装有电子地图,可以显示出前方道路,并采用卫星导航。从全球卫星获取沿途天气、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等各种情况,自动筛选出最佳行车路线。未来的某天,路上行驶的都将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汽车。

  (5)多通道传输技术

  多通道传输技术由实验室将逐步进入实用阶段。采用这种技术后,使各个数据线成为一个网络,以便分离汽车中心计算机的信息。微处理机可通过网络接收其他单元的信号。传感器和执行机构之间要有一个新式接口,以便与多通道传输系统相联系。

  (6)数据传输载体方面的电子新技术应用

  汽车电子技术将实现整车控制系统。这一系统要求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交换与控制系统。车用计算机的容量要求更大,计算则要求更高。由于汽车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量日益增多,采用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日益显得必要。光导纤维可为此传输网络提供传输介质,以解决电子控制系统防电磁干扰的问题

  (7)人车交流

  为了推进创新,汽车工业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产品开发模式:几乎所有品牌都拥有前瞻性设计工作室。在这里,对未来驾驶感受的设想被变成现实。机械式到半自动化,半自动化到自动化,自动化再到智能化。人车交流:当你走进汽车,你和它的沟通就已经开始;他将解放您的身体,不需紧握方向盘,脚踏油门,只需告诉他目的地和心情。您将获得更多的时间休息、工作、娱乐;在车里。如此,是传感器技术、微处理机技术等的高速发展,也是汽车电子技术的完美体现。

  3、 结论

  如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作用不断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汽车的概念日趋成熟,未来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个代步工具,它同时具备了交通、娱乐、办公和通信的多种功能。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汽车向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的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汽车的电子化使汽车工业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带给人们更优质、高效的生活,必将在汽车电子技术上得到及至得体现。

  参考文献

  [1] 舒华,姚国平. 汽车新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 杜爱月. 汽车电子化的发展趋势[J]. 汽车电器,2003(1)1-3.

  [3] 徐立. 汽车电子发展状况与对策. 汽车电子,2006(8)17-19.

汽车专业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融通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从汽车类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与任务及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入手,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以“双师型”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双证教材建设等三个方面探索汽车类专业“双证融通”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

:汽车类专业;职业教育;双证融通

  近年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一批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处于领先地位的院校,对我国本土化的高职课程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正在形成独特的课程模式特色。这些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力地带动了专业教学改革,并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课程模式特色和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走向成熟;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正在形成。但是,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高职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比较模糊;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课程改革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等。

  汽车类专业职业能力与资格证书

  汽车类专业(包括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改装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实质是通过两类证书及其教育培训的相互对应、相互承认,实现学历教育(以文化素质水平为主要标志)与职业培训(以职业技能水平为主要标志)的沟通与衔接,最终促进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历证书必须反映职业能力。学历证书是受教育者综合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反映。在普通教育中,它是文化程度的凭证;在职业教育中,则是文化程度和某类(项)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因此,在“双证融通”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历证书的内涵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对应专业核心能力,所谓“双证融通”,指的是高职教育中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和沟通。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即综合文化水平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要实现“双证融通”,首先要按照专业培养对象的未来岗位,针对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类别,一般一个专业可以对应2~3个职业。其次,要确定职业资格等级与学历层次的对应关系,主要是文化水平要求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对应。

  汽车类专业“双证融通”培养模式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先进的理念支撑,必须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范式,有效整合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应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确立以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代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颠覆性改革。为保证先进课程理念的引入,可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课程体系构建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我们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突出了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汽车底盘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检测与维修等主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构建了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校外企业顶岗三个模块,以此支撑学生核心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将专业主干课设计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训课程,突出核心能力培养。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如将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按照检测与维修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课程内容的组织完全按照实际工作的基本过程与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

  (二)开展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应以“学”为前提,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就应有相应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师角色定位要更多地以学生角色的改变为依据。首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导者,即教师对整个教学做整体计划与实施,确定任务后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另外,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引者,教师对社会岗位需求的认识程度,对岗位技能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案例选择的侧重点,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教师负有重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优秀的教学者、熟练的操作者和敏锐的岗位需求分析者。

  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是保障“双证融通”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要将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形成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专业实践。

  要通过产学结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行业权威、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好地架起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有利于争取行业支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

  (三)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双证书”教材建设

  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主导教学模式。所谓“双证融通”,就是坚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采用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确保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两个证书的水平,同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对于汽车类专业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助理汽车改装工程师、汽车改装工程师、高级汽车改装工程师三个等级;汽车修理工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汽车装配工以及汽车商务营销师等。

  建设一套融合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教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双证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不增加学时、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材建设应该围绕职业能力来完善教材体系,在职业能力基础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双证融通”是通过改革消除或减弱两种证书的差异,增强两者的一致性和兼容性,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它是“双证融通”的实质。而两种标准的融通又依赖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融通。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

  (2)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是由国家认定的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作出的客观测量和评价。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进行鉴定考核。因此,学校的考核一般可以兼容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以满足技能考核要求。

  (3)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而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是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审定的,两种标准的融通客观上也要求双方管理者的沟通。通过建立一种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实现社会管理协调的重要形式。

汽车专业论文(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