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论文(优秀3篇)

时间:2011-03-02 03:46: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论文 篇一

体育锻炼对于人们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锻炼,提高健康水平。

首先,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一个好的锻炼计划应该考虑到个体的身体状况、锻炼目标和时间安排等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制定出每周的锻炼计划,并且要坚持执行。例如,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可以选择每周进行三次有氧运动和两次力量训练。同时,要注意适度休息,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劳和损伤。

其次,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的影响和锻炼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如跑步、游泳、骑行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好地达到锻炼效果。

此外,科学体育锻炼还需要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正确的姿势可以保护身体,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是否正确,避免出现错误的动作。可以通过请教专业教练或者观看教学视频来学习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

最后,科学体育锻炼需要合理的饮食和休息。锻炼后的饮食和休息对于身体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要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和营养需求。同时,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身体的恢复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体育锻炼是提高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以及合理的饮食和休息,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浅谈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论文 篇二

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却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锻炼强度、频率和时长三个方面,介绍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首先,锻炼强度是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度过低无法达到锻炼效果,强度过高则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科学锻炼的强度应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锻炼目标来确定。一般来说,锻炼强度可以通过心率来判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适的心率区间,并在锻炼过程中保持在这个区间内,以达到适当的锻炼强度。

其次,锻炼频率也是科学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频率过低无法保持锻炼效果,频率过高则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过度训练。一般来说,每周进行3-5次的锻炼是比较合理的。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每周的锻炼次数,并且要坚持执行。

最后,锻炼时长也需要注意。过短的锻炼时长无法达到锻炼效果,过长的锻炼时长则容易导致身体疲劳。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锻炼目标,合理安排每次锻炼的时长。一般来说,每次锻炼30-60分钟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休息,避免连续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锻炼,给身体充分的恢复时间。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科学体育锻炼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其次,要注意适度休息,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劳和损伤;最后,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发展。

总之,科学体育锻炼是提高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锻炼强度、频率和时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并注意饮食和休息,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浅谈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论文 篇三

浅谈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论文

  摘要: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准确的来表达应该是“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体育锻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无论对多大年龄,都能够参与一些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想通过体育锻炼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达到预期健身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按照各种科学锻炼的原理,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讲究正确的锻炼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健身;方法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的身心负担逐渐加重,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现代文明病”,比如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而极少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也基本处于盲目的状态,没有科学的、有效的增强体质锻炼方法,容易造成各种运动损伤。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运动生理学角度: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消耗体能的身体活动,即加强机体的异化作用,使得恢复过程的同化作用增强,机体的物质储备水平提高,从而使机体向更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过程称为体育锻炼。Caspersen等人认为身体活动的概念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即: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消耗、对体质有积极影响。运动训练学角度:人们通过适当的强度的身体活动以及运动负荷对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一种刺激。它能引起组织系统发生兴奋,加剧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造成代谢的不平衡,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当休息后,机体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称为体育锻炼。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锻炼,即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二、科学体育锻炼

  (一)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则

  赵厚亚认为:要使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锻炼者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即有益健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因人制宜原则[3]。何雪竹谈到科学的体育锻炼应注意从实际出发、保持经常性、循序渐进、全面性以及安全性这几个方面。

  (二)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

  运动心理学,是关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心里变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它是开发运动员心理能力,启发他们深刻理解做人和竞技真谛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大众体育锻炼,实际上,对于许多人来说“体育锻炼”这个词似乎还是一个陌生或可怕的词,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锻炼,或者锻炼身体是一件被动的事情。事实上,当我们遇到超负荷的工作倍感压力时,体育锻炼通常是我们缓减压力的最有力的方式和方法。当我们生活上和感情方面不顺心时,体育锻炼同样是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调整情绪的良方益药。

  (三)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学基础

  体育社会学是研究运动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学科。所以,要科学的参加体育锻炼首先需要改善群体结构,放大系统功能,人个体和自己的社交网络以及各种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构成一个小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忽视。个体应该根据自身年龄、性别、体育锻炼需求等不同要素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和方法;而个体的社交网络当中,自己的朋友喜欢健身的的话,同样会带动自己一起参加锻炼;如果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就能更加轻松的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

  (四)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学基础

  体育教育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李世宏,2011)[6]。因此,要实现科学的体育锻炼,首先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锻炼人群的对于体育锻炼的各种认识,在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下参加体育锻炼,会达到更加理想的强身健体的效果。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机体的免疫力、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根据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了解怎样进行锻炼,锻炼到什么程度等科学知识。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强筋健骨、健壮体格还能修身养性、放松心情。

  三、总结

  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步骤,了解一定的科学锻炼知识与方法,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且处于积极锻炼身体的社会氛围当中等。在学生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学的教育,尽早的让人们认识到科学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教育学在我国还是处于一种新兴的学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无法满足国内的这么大的需求量,所以应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当今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处于一种志愿式的型式,现有的各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部分都是学生或者教师,而真正的社区的体育指导员是一群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所以期望能改变现状,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能,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活动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只是体育锻炼,还应该和正确的、健康的、营养的饮食相关联。应该大力鼓励和补助公共营养师,发挥公共营养师的各职能,改善人们错误的饮食习惯,提高人们健康饮食水平,满足人体对于体育锻炼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从而达到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王祺.科学的体育锻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140).

  [2]杨春,姚保兰.体育运动锻炼基本理论初探[J].高等教育,2011,16:(72-73).

  [3]赵厚亚.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刍议[J].鲁行经院学报,2003,5:(114-115).

  [4]何雪竹.浅谈体育锻炼中的科学[J].今日科技,2008,5:(44-45).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

  [6]李世宏.“体育教育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从“Sportpdagogik”的演变谈起[J].体育科学,2011,31(4):(81-89).

浅谈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论文(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