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优选3篇】

时间:2018-06-07 06:34: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篇一

在当今社会,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安全管理与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安全管理,并探讨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首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安全管理中,员工的行为对安全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他们的行为。例如,一些员工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从而增加了事故的风险。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心理学研究还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习惯性特点。人们的行为往往是通过习惯和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安全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促进员工的安全行为。例如,通过建立安全规范和程序,并进行反复训练和强化,可以使员工将安全行为变成习惯,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另外,心理学理论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行为与价值观、信念或态度不一致时会感到不适。在安全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提高员工对安全行为的接受度。例如,通过向员工传达安全行为对于他们个人安全和组织利益的重要性,可以减少认知失调,并增加他们遵守安全规范的意愿。

最后,心理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员工在应对危险情况时的心理反应。这对于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培训员工应对危险情况至关重要。例如,一些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恐慌或决策失误,从而增加了事故的风险。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模拟训练,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危险情况,并减少事故的发生。

总之,心理学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利用习惯形成和认知失调等心理学理论,以及针对性的应急培训,可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将心理学纳入安全管理的考虑是非常必要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安全管理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人忽视了安全管理与心理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安全管理,并探讨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首先,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们行为的动机和决策过程。在安全管理中,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机和决策过程对于预防事故和提高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例如,一些员工可能会忽视安全规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事故,或者他们觉得遵守规定不会带来任何好处。通过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机和决策过程,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提供奖励和激励措施,以增加员工遵守安全规定的意愿。

其次,心理学研究还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心理反应。在安全管理中,如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员工的正确反应和决策能力对于避免事故和减少损失至关重要。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模拟演练,可以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冷静应对,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心理学研究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方法。例如,心理学中的互惠原则表明,人们倾向于回报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在安全管理中,可以通过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和团队合作,来增加员工对安全行为的接受度和遵守度。此外,心理学研究还揭示了人们对于奖励和惩罚的敏感性,通过奖励和惩罚手段,可以增加员工遵守安全规范的意愿。

最后,心理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员工在应对危险情况时的心理反应。这对于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培训员工应对危险情况至关重要。例如,一些人在面临危险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恐慌或决策失误,从而增加了事故的风险。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模拟训练,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危险情况,并减少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理学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机和决策过程,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模拟训练,以及建立相互依赖和团队合作关系,可以增加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遵守度,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篇三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 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 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企业要真正重视、关心职工的安全状况,认真梳理作业流程,合理规划作业区域,充分辨识与控制潜在危险源;学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表、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等多种安全控制工具来指导安全生产,控制及防范安全风险,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关心职工的身心状态,及时洞察职工的心理疲惫、焦虑、痛苦等心理状态,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安全生产。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