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科学论文【精简3篇】

时间:2015-09-06 08:46: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海洋环境科学论文 篇一:海洋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海洋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海洋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首先,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毒性物质的积累。工业废弃物、农药、石油等污染物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后,会被海洋生物摄取,并在其体内积累。这些毒性物质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和死亡,并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废水排放、海底废弃物的倾倒等行为会导致海洋底层的污染,破坏了海底生物的栖息地。同时,油污染和塑料垃圾也会对海洋表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破坏珊瑚礁和海草床等重要栖息地。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这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海洋酸化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破坏了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壳体,影响其生存和繁衍能力。

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农药的排放,减少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此外,加强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保护重要的栖息地,限制捕捞和捕杀行为,促进海洋生物的恢复和繁衍。同时,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海洋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应该意识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地球上最宝贵的生态系统。

海洋环境科学论文 篇二: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热点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近年来海洋酸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将探讨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首先,海洋酸化会导致珊瑚礁生物骨骼的溶解。当海洋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海水中的酸性物质增多,使得珊瑚礁中的珊瑚虫和其他生物无法正常形成骨骼。这将导致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其次,海洋酸化还会对珊瑚礁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酸性海水会影响珊瑚的代谢和光合作用,导致其生长速度减慢。同时,酸性环境还会影响珊瑚的繁殖能力,使得珊瑚礁的再生能力降低。

为了应对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此外,加强珊瑚礁保护区的建设,限制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破坏,保护珊瑚的生长和繁殖。同时,研究珊瑚礁的适应性和抗酸性能力,为珊瑚的保护和再生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酸化问题的关注,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珊瑚礁这一宝贵的海洋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海洋环境科学论文 篇三

海洋环境科学论文

  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订的符合海洋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根据海洋环境科学的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重点设置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特色课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开发海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环境科学污染日趋严重,我省沿海地区的养殖业与企事业单位对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较大,培养有关海洋环境技术人才的学校数量偏少,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需求,开展以海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解决海洋环境中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专业学生是浙江海洋学院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战略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渐枯竭,海洋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蓝图 [1]。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亟须相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浙江省“两区”建设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岛开发,同时努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油类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物等问题极其突出,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增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市场需求:我国海洋环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据估计,至2020年,我国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将达8万人以上。随着国家及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二、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环境优势:我校位于“千岛之城”舟山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舟山是我国群岛型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优势明显,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的天然实验室。

  战略机遇优势: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规划的`发布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成为浙江和舟山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目前拥有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十二五”以来,学科围绕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创建和培养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优势明显。

  三、 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一)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为先、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2],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构特色化、自主化、个性化、实践性、研究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海洋环境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案设置的原则

  为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海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全员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方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性、专业性,也要体现职业性、素养性[3];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衔接。

  2.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遵循基础性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加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分设置的弹性,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充分实现学生能通过选择、组合不同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给人才以激励,给“怪才”以平台,给“歪才”以空间,满足学生自主组合课程。

  4.遵循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引进优质视频课,拓展教学时空,推进网络助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遵循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5]。

  (四)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海洋环境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双语)课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分析化学、化学海洋学、海域使用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课程,引进0.5学分制的前沿课程如:

  海洋生物处理技术、海洋环境新材料、海域生态价值补偿评估(双语)、海水利用新技术、海洋溢油污染控制与修复、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微体生物指示(双语)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0%以上。有课程实验、海洋环境科学综合实验(1)(2)(3)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科考船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通过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能力的复合创新性人才。

  (五)培养计划的特色与创新

  1.跨学科复合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两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利于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增加双语教学、全外文教学课程,设置小学分课程,增加自主选课和自主实践的课程,创导创新性实验的研究。

  3.个性化人才培养

  从大一开始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4.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学业学习(课堂、实验、视频、网络、作业等)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通过交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以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为特色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海洋环境科学论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