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3-03-02 06:20: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 篇一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对称的角度出发,对《资本论》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对称性。

首先,对称是指在某种条件下,两个或多个事物在形态、结构、性质等方面呈现出相似或一致的特点。《资本论》中的对称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作为一部经济学著作,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对称性。例如,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和货币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商品与货币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称性,即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之间存在着等价关系。

其次,对称还体现在《资本论》中的理论体系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称性。例如,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流通是《资本论》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商品的生产决定了商品的供给,而商品的流通则决定了商品的需求。这种对称关系使得马克思能够全面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最后,对称还体现在《资本论》的论证方法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论证,这种方法具有对称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称关系。马克思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综上所述,对称是《资本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体现在《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对称性、理论体系的内在对称性以及论证方法的对称性上。通过对《资本论》的对称性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为我们研究和改造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 篇二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对称的角度出发,对《资本论》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对称性。

首先,对称体现在《资本论》的思想结构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例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商品的生产、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循环。这三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内在的对称结构。商品的生产决定了商品的供给,而商品的流通则决定了商品的需求,而资本的循环则是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基础。这种对称关系使得马克思能够全面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其次,对称还体现在《资本论》的论证方法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论证,这种方法具有对称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称关系。马克思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最后,对称还体现在《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对称性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在这种社会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而雇佣工人则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这种对称关系使得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利益的对立。

综上所述,对称是《资本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体现在《资本论》的思想结构、论证方法以及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对称性上。通过对《资本论》的对称性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为我们研究和改造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 篇三

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

  一、马克思对康德的批判的指归:“对称”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是一种经济学。马克思的目标,是要把《资本论》构建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要理解马克思所作批判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的背景,就必须得阅读被马克思所批判的哲学著作。一般说来,当我们谈及马克思的哲学,总会自然而然地将之和黑格尔联系起来。但是,马克思读黑格尔是带着一个问题意识来读的,这个问题意识就是:黑格尔是否正确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者康德?这一问题意识可以引领我们理解好马克思1841年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并且,马克思直到19世纪80年代他逝世之时,都一直在研究这个康德问题。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大约一千页的数学手稿,这些手稿写于19世纪60到80年代,在手稿中马克思写下如下一段话:“正象这样,费希特继承康德,谢林继承费希特,黑格尔继承谢林,无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没有研究过康德的一般基础,即唯心主义本身;否则他们就不能进一步发展康德的唯心主义。”

  二、康德认识论的消解

  要揭示马克思《差别》的主旨,必须要仔细考察马克思作为《差别》之准备材料的7册笔记本。在这些供个人研究所用的笔记本当中,马克思为从事该主题的研究而作了引述评论。对这些笔记本进行显微镜一般的仔细阅读,就可以显示出马克思的主题是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批判。从方法上来说,马克思是把其对康德的批判,投射到了古代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身上。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准备笔记中对康德四个二律背反的论述

  在第1册笔记中有如下的句子,可以证明马克思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四个二律背反感兴趣。关于第一个二律背反(时间是否有开端、空间是否有界限),第1册笔记说:宇宙由于物体之多、虚空之大而是无限的。关于第二个二律背反(宇宙是由部分所构成还是是一个整体):既然它们[原子]具有一定的大小,那么肯定存在着某种比它们更小的东西。这些更小的东西就是部分,它们是由这些部分所组成的。但是这些部分必然是作为某种永恒的结合体而并存着。关于第三个二律背反(人类是自由的,还是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的):被某些人引进作为一切事物的主宰而引进的必然性,并不是主宰者……有些事取决于偶然性,有些事取决于我们的任意的意志。

  四、对康德错误推理的重新界定:具体化(Versachlichung)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发展是哲学家们有意识地造成的,但我们不能直接把这种发展接受过来,相反,马克思要找出隐藏在哲学家所做工作的背后、连他们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批判的方法,他在博士论文所进行的批判中首次运用了这一方法:它[历史学]的关切,是要在每一个体系当中,把该体系的诸规定及在整个体系中真正的结晶过程,同证明区别开来,同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论证区别开来,同似乎了解自己的'哲学家们的自我阐述区别开来;是要把真正的哲学知识的沉默而坚忍的样态,同滔滔不绝的、公开的、表现多样的主观意识区别开来,主观意识是现象,是哲学阐发的载体和动力。

  马克思阅读文本的方法,是关注于“在整个体系中真正的结晶过程”,大多数哲学家本人通常并未意识到这种结晶过程,相反,他们主观的理论兴趣在其他地方。从马克思批判的视角来看,大多数哲学家是欺骗了他们自己。

  五、虚假自我意识的对称反映

  正如我们在马克思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中已经看到的,《差別》一文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的联系,即马克思所谓的“结晶过程”。所结出的晶体构成对称。一个原子经由虚空而同另一个原子相联系。原子相联系的方式保持着自身的对称,像这般。

  从《差别》开始,对称就构成马克思本体论的原则。原子象征着不自觉地相互欺骗的虚假自我意识。某个自我意识在另一个自我意识身上反映自身,反之亦然。自我意识相互反映的次数,同主体的个数一样多,而被反映的主体也会返回自身,形成多次反映。多次的反映形成了对称的循环体系。

  六、《资本论》的原则是什么?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2节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要理解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所作的批判,理解人的活劳动的双重性质至关重要。人的活劳动,它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此同时,它作为抽象的人的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从而,马克思论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成为《资本论》之构成原则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在开始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之时,肯定已经确定其目标是要在理论上预言资本主义的终结。《资本论》的对称体系的最基础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否会永恒存在。相对剩余价值蕴含了对此的理论解答。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许多追求“超额利润”资本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超额利润已经被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可见于其《国富论》第一卷第七章。马克思的工作,是追寻超额利润的经济原因及其社会后果。自动化机器体系造成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它又造成了严重的历史后果。最终’自动化机器体系是会通过减少活劳动,减少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不自觉地限制了自身,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贬值(Entwertung)来增值(Verwertung)的自相矛盾体系。资本主义看起来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价值增殖体系,在无限远处(Poo)也会有供其旋转的轴,但它注定是要停止存在的,而这正是由于它本身成功的发展所导致的。

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