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篇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果。首先,我们将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我们将讨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最后,我们将总结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多媒体技术是指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展示和传递的技术。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直观的效果以及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元素,并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使课件内容形象生动、结构清晰、信息丰富。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多媒体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软件等渠道获取和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灵活选择、组织和调整多媒体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情境模拟、虚拟实验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和难点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并通过反复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技术设备的限制、教师的技能水平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技术,以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学校和政府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论文 篇二:探索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通过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我们将介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我们将讨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以及问题解决的评价方式。最后,我们将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和终点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导向、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特点。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面,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实施解决方案和评价解决效果等步骤,全面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在问题解决的评价方式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过程和解题策略,以及解题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
总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师的指导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学校和政府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教学论文 篇三
教育教学论文范本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教育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是师范教育类课程教学常见的方法,实践取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教学应创造性地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为师范生语文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插上两翼。
关键词: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示范教学 案例教学
随着教师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知识专业化,教师教育范式向“实践”转变,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成为当前职前教师培养必须面对的课题。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并拥有的特殊知识形态,其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实践性知识的支撑。
由于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默会性”,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中应该把内隐学习放到重要的位置,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解决,实践个体与具体情境互动,从而产生实践性知识。内隐学习是认识人类知识的新视角和新见解,“内隐学习”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知识的获得是在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说在获得复杂知识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在控制他们的行为,却会运用这种支配行为的规则,人“在没有意识到刺激环境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学会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1]”,师范生的经验性学习就是一种内隐学习。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可以具体采取示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
1、开展示范教学
从师范生在实践性知识发展中的角色看,观察者、模仿者的`身份是师范生建构自己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师范生通过学徒式的观察,思考他人的教学行为,判断他人教学行为引发的效果,领悟到他人的实践性知识,继而把领悟到的他人实践性知识迁移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中提供师范生可以观察、模仿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需要开辟其他的观察渠道,师范生置身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堂,而非中小学课堂成为师范生最主要的观察场所,任课教师应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是任课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师范生观察模仿,从而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教学一直兼具着多种意义,任课教师除了传授教法知识和技能之外,本身课堂的举止言行就是师范生感悟教学教法的资源和榜样。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堂上,耳濡目染,观察体悟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剖析自身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
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展示教学行为”和“剖析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因为并非所有被师范生所感受到的经验最终都能发展为实践性知识。所以,不仅要让师范生了解可以“怎样教”,还要让师范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
譬如,在教学“预设与生成”时,平时教师习惯于跳过师生问好环节,直接开始教学,学生在这节课上却突然起立齐声问好,教师在学生坐下后,巧妙地引导:“同学们的问好,很突然啊,我的课前预设里没有这个环节,可见不管教师怎样预设,课堂总是会有些意外生成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预设与生成。”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在刚才的意外生成里,任课教师“我”是怎样做的,那样做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的启示。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并和学生一起剖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恰当的,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从而积累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教育性质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不是旨在科学原理与学说的教育,而是把科学原理与学说的实践性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2]”,案例教学,首先应选取典型案例,采取案例的合理呈现方式――是通过文字语言描述、还是通过图像影音展现,对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哪些地方应详细哪些地方可以简略;然后通过叙述真实性事件,提出问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者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决策和行动方案,从而“巩固教学或者其他领域的各种实践性知识,所以它可能更适合于实践性知识[1~2]。”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是“从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儿童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积累和传承的[3]”,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案例来自教学实践并指向教学实践。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最大障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缺失、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匮乏。案例应该从教学实践中产生,即选取一线语文教学实录、教学片段、说课视频等,可以展现实践者面对某一教学情境的应对(比如课堂收束、新课导入等),也可以呈现相对完整的一个阶段。总之,教学案例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实践情境,使师范生以教育者的角色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专业思维,整合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二是为了激发师范生的思维欲望和研究意识,应该选取蕴含一定教学问题的案例。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先是教师呈现教学案例,然后再提出、明确研究的问题,这种模式违背了问题引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规律,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体建构性,应该是师生统一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阐释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呈现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比如:在进行句子教学训练时,为了使师范生了解并掌握“通过分析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来揭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教师先出示《穷人》一课中桑娜和丈夫对话的内容: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什么呢?”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那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然后,教师引导师范生品读、体悟对话中“我”后面的问号以及两个省略号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后,师范生意识到对话中几个标点符号对桑娜心理状态的理解非常重要,也为理解桑娜怕丈夫不同意抱回西蒙孩子的心情起到关键作用。在对文本有了深入分析之后,教师出示一段这次对话的教学片断,师生共同剖析教学片断,归纳总结教学片断中的实践者是否抓住了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功能、是否恰当地引导小学生体会到桑那的复杂心情,从而,师范生收获关于句子教学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 李利.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 钟启泉.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