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思想品德教学小论文 篇一
标题:培养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摘要:初二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初二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问题,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二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
正文:
一、初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个性逐渐形成。他们对自我认同、社会关系和个人价值的思考日益深入。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诸多诱惑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网络安全等。因此,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1.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初二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定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
2. 强化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心理咨询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水平。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初二学生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学校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提高他们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认识。
三、实施效果的评估
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行为表现。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师的角色与能力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教育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价值观建构。同时,教师也需要与家长和社会各界密切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结论:
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有效的策略和评估,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二思想品德教学小论文 篇二
标题:促进初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
摘要:初二学生是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促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了如何在初二思想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初二学生,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教育
正文: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与特点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以及愿意为社会福祉贡献力量的意愿和行动。初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 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习惯。
2.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议题讨论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组织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社会创新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社会创新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或参与社会创业实践等。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的角色与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和社会资源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实践机会。
结论:
初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讨论社会议题和激发他们的社会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初二思想品德教学小论文 篇三
初二思想品德教学小论文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好初二学生的教学工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初二思想品德教学小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 思想品德课的枯燥与死板一度让学生失去兴趣,也失去了获得成长的许多平台。文章立足于初中思品教师和心理老师的双重身份,探讨两种课堂的可融合之处,重点在于借用团体辅导课中的心理学技术提高课堂实效。具体从移植策略的前提、可结合点和具体的操作来阐述,探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新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好成长。
关键词: 初二思品课 移植策略 心理学技术
在教学初二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很畅快的自由感,没有了初三课本繁多知识点的束缚,反而有潜下心来钻研轻松快乐有效课堂的想法。同时,又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意识很强,反而失去了体验感受、内化提升的意识和机会。不同于语数英等学科,初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知识点简清晰易记,很多学生会质疑学习这类“小儿科”的目的。很多思品教师也在反思:这么少的教材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教学。
客观地看待初二的思品课堂,可以找到一些改进的方向:(1)课堂操作中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够。教师常常会满足教材中的一些现成案例,读读讲讲,或者播放一些视频,适当调节气氛,最后不做导学练的练习。而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趣,甚至有点漠视。这样的操作模式,有部分原因是学科地位造成的。而人本主义意识的缺乏却让我们一年年地习惯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充分的表达的机会,更没有质疑、反驳、辩论的机会,慢慢成了一群“不会表达的孩子”。学生对思品课仅仅止于“知道了”,是否真正理解、接受、行动,是我们涉及不到的层面,同时也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2)教材缺乏严格的体系性和层次性。初一初二的教材,内容简单,图片、附属材料、知识链接很多,若按照中考科目的要求上课,则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上。我感觉每一框题的内在逻辑性不强,甚至能找到许多重复之处。而每一课最后都会落脚在“如何做”上。教材的编者是否要告诉我们不在于知识的“了解”,而在于“体悟”?
通过五年来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感觉对自己的人生帮助很大,在为孩子们做团体辅导时,我们总会有很多共同的感动和收获。同时我也会反思思品课堂,乏味、没有生气,达不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际上初二教材中的许多主题内容和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是相通的,我开始尝试移植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和“活动教学法”也是一致的。
思品课和心理课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
1.移植策略的前提是师生能够心理相容
有一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才有可能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其中,涉及以下心理学技术:
1.1理解和接纳。理解是接纳的基础。从学生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不随意评价和批评。相信学生总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未能找到或者不习惯适当的表达方式。接纳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包括那些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里的接纳不等于必须完全认同,只是一视同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共同存在。这是师生可能有共同语言的一个基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接纳其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
1.2.分享。这里的分享不同于辩论、指正,或者是讨论出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其实,初二教材中许多材料都可以设计成一些情景剧,在此基础上的分享让学生谈感受,谈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真实并且容易引起共鸣。这样的做法尝试下来,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学生无论学业成绩如何,大部分都没有“表达”的习惯,刚开始他们总觉得别扭,无话可说,或者干脆把书本的相关内容读一遍。如果教师始终相信一个假设:学生有着巨大的尚未被挖掘的潜力和价值,那么在一堂堂课的慢慢训练中,他们会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
2.移植策略的关键是能在教材中找到可结合点
初二教材体系中的主题词有“习惯”、“乐观”、“目标”、“意志”、“亲子关系”、“代沟”、“身份”、“责任”,都可以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中借用相关的心理小游戏。比如:“十指交叉相握”可以体验到不起眼的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力量;“‘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的造句”体验到一旦对他人有了“爱”、宽容和感恩,就会舒服坦然和乐观起来;用“剥洋葱”方法一步步分解自己的某一个目标,知道懂得“现在”我该做些什么;“八分钟举手仪式”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让他们明白坚强意志需具备的四个特征;“八大沟通技巧”中任一种都让学生亲眼看到亲子关系的神奇转变;“心理情景剧”演出后,无需过多言语评价,就可以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我是谁?”的设问和记录,觉察一个人的多重身份;“同舟共济”游戏,体会到团体中的责任……在这些可结合点上,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体验”才是深刻而难忘的,带着这份感悟才有把书本知识点内化的可能。
此外,每一个活动的设置,倘若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活动的基础上设置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层层深入的问题,有分享、有思考、有讨论,收获也会更多。
3.移植策略操作中的.技巧
3.1建立班级契约及其基础上的奖惩措施。“契约”不等同于由权威一方(比如教师)制定的几条规则(这些规则常常出现许多“不”“禁止”),“契约”往往是师生共同商讨出来的,由正面词语组成,非常明确的一些需共同遵守的做法。比如课堂上“当别人表达观点时,认真倾听”,参与游戏时要“积极配合”“积极分享”“真诚,要说的话是真实的”,违规者也要有相应的共同商讨好的可接受范围内的惩罚手段。这些做法有利于班级团队的真正形成,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3.2充分利用“角色体验”。在很多场合,往往也被称为“换位思考”。这和在心理咨询中应用广泛的“空椅子技术”极其类似。前文中提到的“造句练习”、“情景剧表演”、“同舟共济”等游戏中,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方式体验到他人的想法,从而理解和转变也就有了可能。 4.移植策略中的注意点
4.1活动后要有分享,在彼此分享中获得真知。学生对心理游戏的过程一定非常感兴趣,有笑声、有触动,如果只停留于此,那么学生最多对课堂保有兴趣和感动,而感动背后的对活动的理解、升华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提倡活动之后的重要环节即分享,在同龄人的感悟里往往会发现许多自己不曾想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此之后,再回到书本的那些观点上,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认同和接受。
4.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欣赏。倾听包括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理的专注,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用身体的倾听(非语言行为)传达出对学生发言的重视,愿意聆听与陪伴。包括用耳朵注意他们说话的语调,用眼睛观察他们的体态,用头脑领会话语中潜在的信息,以及设身处地地感受。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话有适当的反应(适当地重复话语或者是认同部分观点都可以),鼓励他们把想法表达出来,同时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倾听方式和欣赏的态度,是会慢慢传达给学生的,渐渐他们会习惯于不起哄、不嘲笑、不羞涩,进而对同伴的发言报以微笑和鼓励。这一定是一个有些艰难的过程,但一堂堂课的坚持,态度和气氛的改变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4.3从互相评价中成长。在思品课堂上常常会由教师评价对错,学生内心的不认同、不接受会因为不被承认而掩盖起来,久而久之成了前文中所说的“一群不会表达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知识。如果他们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说话,互相评价对事件的看法,对教材观点的见解,或许会成长得更快。
4.4在团体活动中增强适应性。针对初二教材的许多心理游戏和技术都要依靠团体合作完成,至少是要在团体氛围中完成。这些活动和平时同学之间的嬉笑打闹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何被团体完全接纳,完全融入团体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是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思考的问题,也会在一次次的活动磨合中找到答案。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在思品课的教学任务相对而言不是特别繁重的初二年级,教师完全有时间把心理学技术融合进课堂,重“情”重体悟,使学生获得真正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段瑞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周刊·A,2009(6).
[2]徐静华.教学渗透: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