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价值观论纲论文(经典3篇)

时间:2015-02-09 04:25: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华价值观论纲论文 篇一

中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它蕴含了中国人对人类生活意义的追求和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期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本篇论文将从历史、哲学和社会实践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华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中华价值观的形成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而中华价值观正是这一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儒家思想对中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诚信等美德,并提倡以人为本、和谐共处。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固守的信仰。

其次,中华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华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发展。中华价值观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的和睦与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华价值观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家庭教育的传承,塑造了中国人民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品质,使得中国社会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和谐。

最后,中华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力弘扬和倡导。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华价值观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价值观的研究和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华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中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价值观论纲论文 篇二

中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本篇论文将从道德伦理、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探讨中华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现代意义。

首先,中华价值观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道德伦理是中华价值观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公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仁爱、孝道和诚信等美德被视为道德伦理的基石,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追求。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社会公德是中华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社会公德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社会公德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使得社会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最后,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个人修养是中华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个人修养强调个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自律,强调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修养可以帮助个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使得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个人修养也是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它强调道德伦理、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价值观论纲论文 篇三

中华价值观论纲论文

  内容提要:中华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拱心石”,它包括八方面,即“合和”观、伦理理性、礼仪社群、人格自由、民本主义、德治主义、福利国家和大同社会。其中“合和”观是中华价值观的形上学前提,它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倾向,伦理理性、礼仪社会和人格自由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样式和行为模式,而民本主义、德治主义、福利国家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政治社会旨趣,之后它们则都汇总于大同社会理想中,这是一个相当谨严的价值构造。在中华民族更深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弘扬这些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八个内涵、弘扬

  民族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心理品格,它不仅影响着人的行为,塑造着民族的生活样式、思维倾向和理想旨趣,而且是民族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在全球化大潮汹涌的今天,民族价值观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认同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力法宝。现在法国人积极提倡法兰西价值观,美国人积极提倡美国价值观,而中华民族正当和平发展并日益走向世界时,中国人要有超前眼光和大战略胸襟,提倡中华价值观,以向世界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推动和创造世界的未来。

  我们要提倡的中华价值观是什么呢?中华价值观的主体,根源于两千来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儒家价值观,就是“天人一体”宇宙论、伦理理性主义、道德人文主义和社会福利主义的四维构造,这些价值因儒家士人的信仰而成为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后来经过长期教化实践,逐渐社会化、平凡化为中国人的共识和普遍价值,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合和”观念、伦理理性、礼仪生活、人格尊严和主体能动性、民本主义、德治主义、福利国家以及大同理想等八方面。

  1、“合和”观:中国人往往有天人合和的观念,把世界看作由自然万物和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自然万物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参与创造,以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因此,中国人的世界是和谐的、有秩序的、有意义的;秩序就是由万事万物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而生成的和谐,世界的意义就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协同创造之中。与合和的世界观相关,中国人眼中的自然和社会也是和谐的。

  中国人把自然看作为一个生态世界,认为自然是由万物和人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一方面,组成自然的每份子都是有生命力的,它因自身固有的生命潜力(生气、生意)进行着自我生长、自我维持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每一份子的成长离不开千千万万其它份子的协作与支持。也就是说,在和谐的自然界中,每一生物在维持自我、实现自我的同时,也使别的生物得以生长和发展,即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因此,自然是一个生命系统,是每一份子生命力相互影响、相互激发、相互合作而共生共荣的合和整体。

  社会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中国人的社会是由地位、年龄、职业、智识等方面各异的份子组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仅要求贤能者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促成自我与社会、宇宙的和谐,而且要求组成社会的每一份子——“士”(社会精英)、农、工、商能够各安其分、各守其位,分工合作,互利互惠,在保持和发展自我的同时,共同造就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中国人在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认为一种文化不论其何种形式,只要能和睦四邻,劝人向善,有利于人的教养,就可以承认其价值,并与其他文化和平共处,使其保存流播。中国人还主张“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认为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和文化差异,都是平等独立的主体,每个民族和国家只要遵守公道、公理,便可求大同存小异,和谐共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共同走向繁荣和文明。因此,中国人大多有和平的世界主义和文化宽容主义态度。

  2、伦理理性:由于缺乏西方上帝那样的人格神信仰,中国人观念中没有现世与天国、此岸与彼岸、凡人与圣(神)的紧张对立,因此中国人肯定现实世界,肯定现实生活,主张人们应该有计划地处理日常生活,并要求人们遵守礼仪道德,以伦理纪律和理性自制来对待自我和社会事务,这具有伦理理性的面向。这种伦理理性,一方面要求人们遵守五种伦理准则,来调节父子、夫妇、兄弟、上下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希望人们通过道德良心与伦理的调整和节制,来保持自我内心的和谐。中国人重视家庭,把孝慈当作人的首要道德,并要求人们适应家庭和社会,有理有节地来实践伦理准则。所以,中国人具有重现世、重实践、重理性和重伦理的特性。中国人的伦理理性,就是希望人们通过遵循正确的行为伦理,来维持自我和谐、维持社会秩序甚至宇宙的秩序;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就是要人积极适应现世,遵守社会的伦理秩序,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优雅生活,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用《易经》的话说,就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

  3、礼仪社群:中国人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希望能在一个礼仪化的社群中实现自我价值。“礼”是中国老百姓的平常日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礼之于人就如同空气之于人那样不可分离。如此,人就是一个 “礼仪人”,人所在的社群就是一个礼仪社群,人的本质就在于他分享了一个社群的“礼”。也就是说,在日常交往中,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如在食、立、坐、行、洒、扫、应、对中,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合作,来参与、创造和实现礼,促进群体和谐,从而凸显生活的意义,使自我得以实现。

  当然,日常礼仪的分享必须发自人的.内心。 “仁者,爱人也”。也就是说,只有发自人们心底里真诚的爱心,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他人,爱万物,做到“亲亲、仁民、爱物”,才能真正自愿地、庄重地、甚至神圣地去实现礼。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心,即使给人装样子地“表演礼”,也无法使自我实现和谐与完善。即“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中国人既要人们遵守礼仪,又强调礼仪是人心底爱心的自然流露,可见,中国人心中的礼仪社群应该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社群。

  4、人格自由:中国人重人格尊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中国人珍视“仁”的价值,崇尚志士仁人的气节精神。“仁者,人也”。“仁”即人成为人(而不是禽兽)的本质。“君子不为器” 《论语·为政》就是说人——即那些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当作他人实现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人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强势和权威甚至金钱的工具。即理学家程明道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只有“把人当作人”,才能“能爱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才能以“直道”事人,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能“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仁的价值,就是使人明白,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人,要做“大丈夫”,显男儿本色。这是人的觉醒,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人格还意味着主体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为仁由己” 《论语·颜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泰伯》有价值的东西是人自愿选择的产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对其负责,担负起实现它的重任。所以说,人格是自我主宰、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自由意志,是中国人主体能动性的原动力。

  然而,中国人眼中的人,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自足的人格主体,不是西方近代个人主义中“原子化”的人,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格自觉和人格尊严的实现,不能离开人所处的社会,它必须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完成。“克己复礼为仁”,人只有在礼仪社群中,在社会关系中,使自己庄重地践履礼、展现礼,这样既能创造社群和谐和自我和谐,又能赋予个体生命以意义,最终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因此,中国人鼓励人时常说:要自尊、自信、自强,要在社会中磨练自己。

  5、民本主义:民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它是中国人的“立国之道”,是中国人社会政治的理念。“民为邦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第十章》。就是说国家和统治应以民意——即人民的物质与情感的需要为依归和基础。所以,尊重民意,实现民意,满足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的真正需要,以民意而不是以统治者的私利为标准,为人民制定合情合理的政经措施,兴利除弊,是国家施政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6、德治主义:德治主义是中国人另一社会政治理念。德治主义即“以德治国”。中国人认为,政治清明的关键不在威权和暴力刑罚统治,而在道德教化。“政者,正也”。中国人要求统治者严格遵循社会准则,以道德人格做人民的表率, 并用德礼来教化人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这样就可以使每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位,人人遵守各自的名分伦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便可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和谐。德治主义主张 “选贤与能”,要求统治者和官员应该由有知识、有能力特别是有道德操守的社会贤达来担任。所以,中国人有“圣君贤相”式的“贤人政治”诉求。

中华价值观论纲论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