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18-06-01 02:28: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精选10篇)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可以提升髙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氛围不强的问题,一是可以借鉴一些重点名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来进行完善。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浅析素质教育论文,欢迎参考!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1

  【摘要】

  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突破的重点,面对不良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高职院校还要从思想、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善,让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只有全面构建一个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加大力气发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改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教学技能类的教师应积极进行学习,充实自身的职业素养。而作为学生,随着人才竞争越来越瀲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综合性人才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与企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根据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和数量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高职院校以学生工作为目标导向进行教学,但教学的重点停留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面,暴露出高职院校不重视或直接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弊端。因此,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短板,需要进行改变和不断的完善,才能为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提供助力,以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探析。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育人为本,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在就业问题以及短期利益的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掌握一门技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各项技能,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被遗忘在角落里。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慢慢体现出来,进而极大的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为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需要认清目前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

  1.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重视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甚而有部分人觉得它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院校领导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学校在安排课时以及设计课程时就出现偏差,只是简单复制、粘贴以往的职业类课程,且占比例也比较小,内容也较为陈旧和乏味。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同样重视的是教师的知识、技能,而没有专业的职业类教师,直接导致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不会太高。与此同时,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没有深入到专业技能教育中,其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从上述分析可知,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投入较少,必要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健全,软件配置严重匮乏,最终导致他们的职业素养较差,在工作上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1.2高职院校课外文体活动缺乏职业性

  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缺失,导致学校在组织和安排文体活动时,活动内容过于单调,缺乏一些职业性的元素,使得高职院校文体活动的教育收效甚微。例如,在学校组织一些晚会上,学生的节目更多的追求一些酷炫的街舞、摇滚乐队以及博人眼球的一些浮夸表演,缺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而那些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比赛更多的停留在名次的争夺上面,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文体活动从内到外都缺乏职业气息,没有职业文化的渗透,学生缺乏学生职业素质学习的机会。

  1.3高职院校缺乏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气息

  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环境塑造方面有所欠缺,职业底蕴较差,缺乏一些时代性的新鲜宣传标语,宣传板报长时间不进行更新,且学生对此类事情参与度不高。此外,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支持,对学生的约束不够强,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环境诱导,不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今的人们变得更加浮躁、急功近利,高职院校所招收大部分为学习成绩一般或是较差的学生,学校里形成的氛围更多是生硬的技能教学,以及功利的考证形式,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里,课后的大部分学生组团去网吧打游戏,部分学生则拿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看网络小说,很少有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特别是对那些经典名著却很少去阅读。

  2、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才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而不是手足无措的茫然应对。因此,只有将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沟通处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德智育的全面发展。针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方法。

  2.1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应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全面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改善当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匮乏的问题。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首先是通过会议、宣传等方法,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整个学校都意识到学校要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大改良,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而针对职业类的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学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职业类教师,增强教学力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重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高职院校应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技能教育模式,新增一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例如,民族文化课程、音乐鉴赏课程、文化修养课程等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规定学生至少选择一门课程来进行学习。从职业教学来说,教师在开展技能教学的同时应融入一些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例如,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组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而针对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成绩考核形式,积极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新增一项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实践以及职业精神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在评价体系中,教师应重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通过设计评价表格,让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来按比例的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能够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

  2.2营造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气息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可以提升髙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氛围不强的问题,一是可以借鉴一些重点名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来进行完善,让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更加规范科学,实现髙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比如在高职院校校园内张贴校训标语,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本校职业素质教育内涵,使得他们可以在潜移默化感受到浓烈的气息;二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进去图书馆阅读,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对于班级宣传工作,可以规定板报的更新时间,严格把控板报的宣传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收集板报内容、书写或刻画板报,提升整个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气息;三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贴吧等站点,进行引导和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设置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知识的普及,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提升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整体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营造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气息,让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参考文献:

  [1]王丽梅,陈静.高职学生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7).

  [2]王丽梅,于佳平.项目化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应用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为例[J].鸭绿江,2015(07).

  [3]刘岩.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周沛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环境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5]彭英姿.高职院校学生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2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化的运行办法,运行过程类似于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学校每学年初发布项目活动指南,针对重点项目活动和一般项目活动提出总体要求,体现指导思想和学年重点安排。全校广大同学及各年级学生组织,根据指南设计项目活动,通过网络填报项目活动申请表提交学校审批。学校成立专家小组采取答辩会等方式进行评审,决定是否批准,获批准的项目活动得到相应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期间要接受学校组织的必要检查,结束时需要提交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计划的主体是各位同学,学校以各位同学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同学们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各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

  (2)开放性原则:素质拓展是在各级组织的总体安排下的群众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鼓励同学们大范围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

  (3)普遍性原则:本计划适合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它将教会同学们一个科学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踏入快车道。

  (4)多样性原则: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同学们张扬个性的基本保证,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创新。

  (5)柔性原则: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用硬指标评价各位同学素质拓展成果的优劣,不树典型,不作排名,不评优秀,重在过程和参与,追求真正的学习,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鼓励相互借鉴。

  三、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要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客观公正地记录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要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两个环节,合理量化,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拓展。要真实记录素质拓展的内容,体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具体内容,发挥自主性。在认证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保证认证的权威性。要依托基层团建创新成果,探索在社团组织中开展认证;要鼓励素质训练项目的组织者积极参与和实施认证;要依托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电子化认证,研发素质拓展证书的电子版。

  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较之于过去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涵盖面广、规范性强、可操作和便与评估的特点,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两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明显和现实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观的经济效益、时间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它与正规课堂教学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小。其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还可以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状况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价值优势。

  素质教育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使教育内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获取切身的社会体验。

  (三)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制度化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过规范化建设,将以往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教育工作进行整合、规范,形成体系,这样便于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其合理性,保证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社会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积极吸纳社会参与。其四,推进信息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素质拓展认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杂的数据处理、信息录入等工作,因此,必须推动认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和保障。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3

  人文素质在教育中的作用好比人的灵魂,是指导人正确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态度,是人的一种理性认识,集中表现为人生的追求信念、道德、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我们却常常听到“人文素质缺失”的叹息,纠其主要原因,与我们的教育过多重视科学技术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无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更需要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以达到适应社会要求的必备素质。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文教育和高职体育都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高职体育在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内涵,以发挥两者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体育是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枯燥的理论学习效率低下,而对操作实践课学习则兴趣浓厚,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根据高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实践操作类型的知识,是以做什么,如何做,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学习要占多,延伸至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同样也是。在高职体育中,同样是一门教会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课程,高职体育通过学习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反复的实践操作而达到掌握技能知识,高职体育与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十分近似。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设计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通过高职体育教学来间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使人文素质教育有效的融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二、高职体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即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即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素质教育论文 )正是这点,我们现实生活中,人在社会就需要与人打交道,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将自身的人文素质呈现给他人和社会。高职体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在运动中的体能控制与运动中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技术掌握与个人经历和感想,以及在这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在这些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全面的协调素质等人文素质。更重要的一点是高职体育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些都是理论教学和室内教学所不具备的,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起到了现实性意义。

  三、高职体育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一)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学校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每年的校工作规划中。学校举办体育活动要多样化,要体现大学生的特点,具有文化品位,如定期进行体育趣味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各种群众性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各竞赛活动也应做到大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竞赛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人性化,与大学生特点结合。无论是在校园体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学校体育中都应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特别人文素质,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要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人手,丰富教师的人文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人文精神素质和教育价值观。作为大学教师,要关注重大事件变迁,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更新,不断更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将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还应积累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并通过自己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文化素养、博雅的情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将人文精神融人到体育课程体系中

  体育课程是高职体育里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课程体系,杜威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通过组织竞赛,让学生感受成功和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处事不惊、镇定自若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其冒险精神和责任感,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高职体育课程成绩考核时,除了考核体育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外,考察学生在整个体育学习中,所展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估,以保证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与培养人文精神素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培养终身体育形成的需要。高职体育能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起到巧妙的链接的作用,同时高职体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4

  摘 要:

  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根据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对其实践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

  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大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的教育。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职学校因其学生类别、教育目标、就业目的的不同,素质教育与中职学校、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为人诚信,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能够积极进行团队合作,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就业技能。

  三、高职素质教育的几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高职学校单纯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够积极,进而大大影响了其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间断,素质教育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期间不能有一刻的松懈,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逐渐减轻就业带来的压力。

  2.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存在缺陷

  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必须不断转换思路,以适应市场需要。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不能太呆板,不能只注意专业知识中某类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这样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缺,后劲明显不足。

  3.教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在加强高职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成功实施高职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这类隐性课程的开发不够,不能充分彰显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不够丰富,且开展的随意性较大,大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

  四、高职素质教育实践

  高职素质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这个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为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服务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及大项目落户中国,同时也带动了本土企业向国际化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出口,就是要为不同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瞄准市场需求办学,形成以不同专业和产业为基础,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构建有机整体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还应该贯穿到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到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程实施

  学校各部门加强协调与沟通,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素质教育在教育投入、条件保障、师资和文化环境建设上全面规划。

  高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对高职教育者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心理素质及身体健康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足够的社会感悟力,才能不断夯实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岳德虎.基于SWOT 的高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2]徐警武,别敦荣.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4).

  [3]刘智勇,赵前斌.对高职教育 “高等性” 和 “职业性” 的再认识[J].高教探索,2011(4).

  [4]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5

  一、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并不是说单单听懂音乐的旋律与歌词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应当对音乐背后蕴藏的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向学生传达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一定的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层次上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而后体验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学生在一系列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得到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就必须要能够听懂音乐,而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听懂音乐,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在一些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音乐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说,在大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课,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进而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三)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可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正是如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只有将一些相关的音乐信息在脑海中储存起来,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将自身捕捉音乐艺术的能力提升,同时使自身审美的体验得以增强。

  (四)提升学生在音乐鉴赏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种审美活动将,都要求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对音乐进行审美时亦是如此。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取到很多同音乐相关的知识,将自己对音乐的认识程度提升,在不断积累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亦能随之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高校音乐欣赏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音乐作品内容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不仅要有民族音乐作品,还要有古典音乐作品,同时也不能少了流行音乐作品。只有将学生在音乐欣赏课涉及的范围进行扩大,才能使学生不被音乐欣赏的教材局限住,进而在音乐欣赏过程对情感进行不断地积累,逐渐将自身音乐审美的能力与素养提升。

  (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主体对美的一个总体看法就是审美观。处于不同文化、时代以及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都会表现得各不相同。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将真、善以及纯朴视为美就是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审美观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心灵、生活与社会都能够得到美化。尤其是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音乐艺术水平,教师更应当对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加强引导,避免学生错误的追随一些价值庸俗的“音乐作品”。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主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记忆能力,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应当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培训。可以将着手点放在一些结构简单的、内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渐的由小变大、由简入难,使学生反复聆听一些音乐作品,在此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中,令学生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进行了解与熟悉,进而培养学生将音乐的表达形式同音乐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对音乐作品产生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对审美体验进行不断获取。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人们在对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动进行认识时表现出的倾向性意识就是兴趣。学生只有拥有了欣赏音乐的兴趣,才能自发地参与到音乐审美的活动中,进而形成一种音乐审美情趣。教师不仅在要音乐欣赏中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来体现自己对音乐审美的不断追求,影响并加强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不由自主的欣赏音乐,将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最终使自身在音乐方面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指的是将一些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将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作为审美的主体,进而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对照。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把握好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最终使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得以实现。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6

  摘要:

  教育政策与教育问题密不可分,笔者尝试从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论述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目前呈现的种种问题,并理性地分析其背后的各种根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教育政策 过程 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的全面发展”战略被提上了议题,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继承、教师的单向施予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呼唤的是主动的、预期的和参与式的教和学。科技的突飞猛进,文化潜在的冲突使得原来的制度化教育无法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也就在这种呼唤声中应然而生。教育政策因为教育问题而产生,也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的,其过程涉及政策的形成阶段、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其执行的现状分析

  政策的形成阶段首先要“澄清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赋有时代的意义,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即会做事、会做人、有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同阶段的教育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理解。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本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而提出的,提倡学校和家长要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观和“多把尺子”的评价观来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赋予更多的内容。大学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它强调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目标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贯通的掌握从而达到其智慧的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知识、工作迁移融通能力。

  然而从该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由于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并没有真正列出所有可能达到该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不同的执行部门或单位都程度不一地曲解或片面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的涵义,进而在执行阶段,不管是手段还是力度都是纷呈差异,以致于在基础教育方面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大学素质教育高不可攀的尴尬境地。

  二、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分析和相应的建议

  在政策的评估阶段,制定机构和人员应该“审查每项可供选择的政策会产生的所有重要后果,并将每项政策的后果与目的进行比较,选出其结果与目的为最佳目标的政策”。面对素质教育所呈现出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局面,当务之急,我们各方面的人员都应该要好好地冷静反思。

  1.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的政策理论分析

  首先,该政策的相应配套措施的缺乏,进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应的考试制度、课程改革等关键性因素的真正把握感到茫然。基础教育中,主要表现在面对高考和素质教育两根指挥棒,学校和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而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首先需要呼唤的是各方面人士摆脱庸俗,超越功利,形成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的现代新人的气质和品格。

  其次,该政策的系统理论陈述薄弱,以及执行人员对它的断章取义。这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方面,家长甚至学校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抛却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而仅仅局限于思想素质教育方面,而不是超越应试教育的、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只流于形式抑或是附加了许多不恰当的内容,从而使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偏移了原来的方向。 再次,从政策评估的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该素质教育长久的大力推行但效果不佳也有“事后评估”的力度不强的原因。事后评估是对政策效益和社会反映等方面的一种评估方式,“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确定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效果的一种行为”。

  2.相应的建议或对策

  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追溯出不同的原因。然而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是源于问题并为了解决问题。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扭转制度化教育的片面和局限性,素质教育的浪潮席卷了全社会。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其呈现的种种扭曲现象又是那么不尽如人意,甚至遭到了多方的置疑。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政策的有效执行呼唤的是“合作文化”,它需要各方面人士对政策内容的正确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解读。因而,要保证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中包含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观,甚至是“全社会支持教育的系统工程观”等新的观念。

  第二,政策的实施要合理处理其与各方面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落实贯彻必须合理协调好其与考试的关系,并呼唤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家庭教育是父母为了激励子女从活动中产生意识进而培养子女的意识导向的行为活动,从而使子女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评价机制、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的配套改革的支持。

  总之,“决策过程乃一政治活动,在所有阶段都会有个人的知觉与利益涉入”,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思维,要有脱离庸俗、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同时,教育政策的执行也有赖于法制、制度保障,需要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所以,有关素质教育的制度、法规建设还有待加强。实施素质教育,是本着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作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要成为政府行为,社会各界要通力配合,共同营造素质教育大环境,制定推动素质教育和政策措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望真正发挥其本来功能。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3]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7

  摘要: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护理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要求。高校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其特点是护士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是需要给予健康照顾的人,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人们期望护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娴熟的技能和优雅的举止、良好的文化素养及健康的人格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作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时结合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论教育与关注、讨论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与欣赏经典爱国影片、党史教育片相结合,与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改革开放成果展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必须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据这一专业特征,加强对护理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大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三、深化护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应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专门人才,基础扎实是专业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化教学总体设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大人文学科的比例,将专业课程提前,让学生早接触专业,早了解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较好地培养和提高。

  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名言、名句、名医、名画、专题文苑等文化长廊、宣传学院办学理念、护理学发展及护理研究动态等。利用各种形式及时向学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大赛、歌咏比赛、文艺表演、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锻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未来医学护理学发展的趋势都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医学护理人才,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必须把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力求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并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文明的人文素养,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包括:护理专业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齐艳.对护理专业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57-59.

  [2]刘春娜,杨新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50-52.

  [3]史瑞芬.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5.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8

  【摘要】

  当前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人化”的特殊作用,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作文所蕴含的情感熏陶,不同文体的教学、作文训练和课外阅读的指导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鉴赏力。

  关键词:人文素质;情感熏陶;美的情操;鉴赏力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职责时指出:“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这说明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加强学生品德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品质。由此观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特殊作用

  在各科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科的特殊作用,主要在于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量。

  1.文学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决定语文教学时人化教育

  文学教育就其狭义来讲,指学校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素进行审美鉴赏,实现对文体的创造性理解,最终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完满个性,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收录一些思想性强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作家生命体的凝结,是保存作家审美体验的精神化石。作品中往往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或思想情操,这些课文富于形象性,人文性,易于熏陶、感染学生,促使他们自觉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

  高尔基曾指出:“文学是人学。”认识文学之魂。古今中外一切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它那个时代的境况和命运,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因而,文学教育为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和人生的广阔天地,透过课文,学生得到深刻而深刻而细致地理解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饱览灵魂的丰富多彩,领略生命的万千风情,最大限度地认识人、理解人。当我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透过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的丑恶嘴脸,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小约瑟夫善良、纯真的身上反观自我,我们中学生能否不以自己为中心?而多去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发展个性,实现学生人格的自我反省、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人学教育从“立人”为根本,在语文课上借助文学,将教育过程转化为学生能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过程,升华为一种本能的人格建构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人化的教育。

  2.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呼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对事物的好奇心尤为强烈,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明确,人生阅历有限,思考能力稚嫩,很难实现明辨是非,清醒地认识自我。当代学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中学生价值观念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现象突出。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学生的价值观情况可以反映出其人文素质的基本水平。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会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康有益的习惯。如今部分初中生已学会赚钱,例如上课无心听讲,整天想着玩手机,沉迷游戏。有的替同学抄作业等以收取钱财。有的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听不进批评教育,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针对他,于是对抗老师。这一切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利用人类丰富的人文资源,以至于形成今天中学生人文素质如此令人堪忧的局面。

  (2)中学生道德水平不高。由于独生子女的原故,长辈的宠爱,形成当今孩子不听父母管教,甚至不孝顺父母:不虚心接受师长教育:欺负弱小,无同情心等。当一个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尊敬的人,将不可能去关心,尊重别人。有的学生甚至取笑见义勇为的同学,说他们闲着没事做,白痴等反应。相反,他们学会欺骗师长,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倘若我们所教的学生变得如此冷淡,只关心自己,不愿付出,只听好话,听不进批评,好事不做,坏事做齐。那么,我们要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有偏差?我们的语文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人文素质教育,让文学对人物心灵的描写为学生了解自己提供最好参物照,使他们可以通过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审视自己的情感与品格,从而健全自我的人格。

  (3)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尽人意

  目前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高,不懂得欣赏著名的乐曲和美术作品,也不懂的鉴赏文学作品,有的学生只会追求时髦和潮流,兴趣低级,格调庸俗,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他们精神的平庸和空虚。由于学生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差,因此,左右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席勒曾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分明是非,认识自我。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各学科的教育要点,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显示他特殊的育人作用。

  二、多渠道进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既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用作品中所颂扬的高尚、自然的人类感情和美感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用作品中所简述的正确观点去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本人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1.用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去影响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进行的新教材,编排的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明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感悟。在授课中,我分别从下面两种情感去影响学生。

  (1)领略作品的真、善、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一篇好课文往往会传达人类所共有的最自然,最真切的情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时,除把学科知识授予学生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去领悟去感受那些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美得教育,从而养成美的情操。“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语文教学中实现陶冶学生情操与培养学生鉴赏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让学生学会鉴赏美,使陶冶情操与鉴赏活动同步进行。学习朱自清的《春》,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学习优美动人的语言外,我还尽量调动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去感悟那蓄积已久的生命力喷薄欲出的情景,去体会那万物复苏时整个世界生机勃勃的情景,从现在与大自然的认识与交流上,求“真”,对人类自身的生命有更新一层的认识。

  从领悟自然美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真”外,还从鉴赏社会美的过程求“善”。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对弱者所具有的同情正是当今社会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人类最朴素的感情之一。在《老王》的教学中,除了分析文章所揭秘的当时社会的黑暗外,我还唤起学生去感受杨绛先生对弱者的强烈同情心,以唤起学生“崇善”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假、恶、丑的鞭打,激起对美的追求

  并非所有人类情感都是美好的,于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反观某些文学作品中所贬斥的假、恶、丑现象,并通过对假、恶、丑的鞭打,激起他们对美的追求。

  学习《变色龙》时,我除了通过人物言行了解奥楚蔑格夫媚上欺下的性格外,还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揭露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军警是副奴才走狗的脸嘴。学生从奥楚蔑洛夫虚假的性格中认识什么是诚实。诚实,对于儿童乃至成人,是很重要的道德标准。人如果虚伪了,就什么缺点,错误也不易改正。从这点上教会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细心听取师长教诲,做个正直的人。学习《孔乙已》,我着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丁举人的冷酷,咸亨酒店老板的冷漠,长袍类短衣帮的无情,正是这一把不见学的利刀逼的孔乙已走上绝路,学生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下那个炎凉世态的揭批,认清了丁举人一伙的丑恶心灵,促使学生对人性美的向往和追求。

  2.用不同文体培养学生美的和情操和鉴赏力

  中学语文收录了多种形式的课文,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文体的作品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操和美的鉴赏力培养。

  (1)学习古典诗文,领悟人性美

  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到:“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这正说明诗歌陶情愉性作用的一个最为形象的写照。中国古典文学最发达最辉煌的是偏重表现的,抒情的诗歌和散文,引导学生去领略古诗文所蕴含的人性美也成了我培养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称“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惟有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表达诗歌强烈的感情。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尽量不拘于诗文的字词,背景,思想的分析,通过朗读,略点分析,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去。

  学习范仲俺的《岳阳楼记》时,我向学生描绘了两种不同季节的湖面景色:“至于春和景明”的碧波荡漾,沙鸥翔集的美景;“阴雨霏霏”时的狂风巨浪,虎啸猿啼的煞景。在这一幅幅斑斓辽阔、动静相柔的湖光画卷前,谁不与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除此之外,象《爱莲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陶冶学生高洁的情怀,学会在普通学习坏境中脱颖而出,成绩良好。诸如此类的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人性美、人格美。

  (2)学习现代文阅读,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浅薄,对文章的主旨和意义理解不透,还未能正确地评价人物,客观分析社会,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得以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并不离开读者的阅读创造,任何作品只有在阅读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义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是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理解力,即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真正揭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解力,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我采用两步骤进行鉴赏性阅读:

  ①注重语感想象。从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形象入手并再现、还原于自己的头脑中。例如《斑羚飞渡》的阅读,我根据作者运用的语言文字材料,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仿佛看到斑羚飞渡山涧的壮举。这悲壮的场面是多么感人:禽兽为了种族不被灭绝况且甘愿自我牺牲,何况是我们人类?

  ②补充、体验领悟。也就是能动地思作品的意义与技巧,以自己所领悟到的东西拿来丰富改造自己的意识与修养。如鲁迅的《故乡中闰土的一声哀叹,包含了千言万语,真是欲说还休。学生以自己有过无声勝有声的经历很好的经历很好地体悟到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波动。

  黑格尔认为:“欣赏就是在艺术作品里重新发现自己”:。借助书中人物发现自己身上从未发现的东西,了解过去未被了解的真实,从而达到对自身的真正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欣赏能力,从而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

  3.作文教学,教会学生做人

  作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紧密相连的。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示,也是语文综合训练,它即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形式的能力,又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主要从以下的方面着手。

  ⑴命题生活化。我尽量联系当前的形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命题作文。因为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思维,而且培养灵性,充满人情味,时代感。例如像《生活告诉了我》、《家庭给我的……》等作文题,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且写的具体感人,有血有肉,从而在写作中培养出想象力、诚实的品质、自然的感情。

  ⑵塑造美好的心灵,构造理想人格

  学生在写作中是一种自我教育。从身边的事情写起,培养学生爱自己最亲近的人。如写父母兄弟姐妹等文章,然后退而广之写对他人的爱。这样写作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活在一个无比温暖环境里,学会克服冷漠情绪,放弃孤僻性格,从而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另外针对当前少年倍受家长关爱而怕吃苦耐劳的弱点,设计写作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等。学生通过作文训练树立了远大理想,增强了意志力,培养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品质。

  ⑶作文评讲以正面为主

  评讲作文时,我热情赞扬学生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勇气,并指出只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获得读者的好评。我常常摘取学生作文中的某些警句或美言,给予表扬,在作文评讲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老师的赞扬,哪怕是因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写得好的表扬,都会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其实也是在学做人。

  4.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现今中学语文的阅读量不足,材料不够丰富,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并向学生推荐一些感性强、富有哲理美感的文章,有时把他们作为听力训练材料朗读给学生听,有时像“大愧树下奶奶讲的故事”让学生整体了解。“书要自己去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探究。”这是朱熹说的,叶圣陶先生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可见古代先哲都是十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有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己能对自私的、宽厚的、狭义的、文雅的、粗犷的进行比较鉴别,才能增强对人生的了解能力。此外,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余秋雨教授曾指出:“青少年应立足于个人静读”,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多鼓励学生写心得,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俗话说:“机变随风移,精妙贯未然。”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借助各种方法,因时而变,因事而化,因人而化,不断的坚持不懈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欣赏认识,使学生情绪情操得到陶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当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每一个语文教师理应把课文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始终如一地用人文素质精神教育熏陶学生。海涅说:“在一切创造物中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好的东西了。”希望通过语文教学,构建学生的美好心灵,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青少年学生都将自觉朝着“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

  参考文献:

  [1]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教育科学,1999(2).

  [2]孟建伟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4]王德传,刘翠.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浅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9:6.

  [5]范冬梅.内涵与本质--文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建构.语文教学之友,2003.10.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9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维训练

  【摘要】

  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深入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深化探究性教学研究

  探究教学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目的在于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虽然当前的探究教学方式正在积极推进,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探究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考试评价改革为导向,让教师放开手脚

  2.加强教师的“科学探究”体验,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教师对探究教学的特征及意义要加深理解,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4.注重案例开发,加强情境创设和整合环节,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为此,应扫除所遇到的障碍,并在课程改革中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以引导学生“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其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

  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吸引学生的兴奋点。鲜明的画面,直观的视觉刺激,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教育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采用变微观为宏观、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实现认知目标的达成。

  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整个反应过程速度很快,由于反应的容器——试管不是很大,反应物——金属也只不过是片状固体,若只采用演示实验,只有坐在前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其他学生就无法对其描述。若采用实物投影仪直接投影在荧屏上,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具备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之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必须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 “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 “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新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10

  摘要: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本文简要分析了校园音乐文化对学校形象的塑造、学生性格的养成、道德品位的提升的重要意义,论述了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了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校园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校园音乐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修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并通过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校形象,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素质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

  实施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音乐文化氛围。如合唱团、乐队等社团活动。

  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途径。

  二、校园音乐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沃土。

  1.音乐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唱响中国》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校园音乐文化的良性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源头的民族乐声。坚持良好的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

  3.励志音乐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在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励志乐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一些流行的励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错》、《蜗牛》、《隐形的翅膀》等,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大的冲击,给他们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园音乐文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多是以集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大合唱,集体舞等形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学生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5.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举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并相互促进的过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愉悦学生的感觉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例如由学生亲自动手去组织一台文艺节目,促使他们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1.充分利用学校音乐资源,努力创建校园音乐环境。广泛开展学校艺术节等多元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音乐多元活动课,排演音乐剧、组织合唱队、乐队等;利用校广播播放各种音乐;通过汇报表演等各种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经验,让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个人修养。

  2.充分利用音乐的渗透功能,综合各学科进行音乐熏陶。音乐教学的语言包括艺术领域之间的综合,将音乐欣赏与姐妹艺术中相关的内容、手段进行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直接使用音乐,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播放一些古筝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美景。

  3.积极关注音乐流行动向,选择并整合社会音乐资源。面对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力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发挥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带头作用。艺术社团是学生文艺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社团的建立,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优化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意识,让那些高品位、优秀的音乐精品来熏陶和感染艺术团的学生。

  综上所述,校园音乐文化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满足了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音乐文化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应红.《谈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文化建设》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年第1期.

  [2]金超哲.《关于高校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研究》.魅力中国2010年第3期.

  [3]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第8期.

  [4]洪毅.《浅议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考试:教研版2010年10期.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