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优秀6篇)

时间:2017-09-09 04:23: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小论文 篇一

标题:黄金比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摘要:黄金比例是数学中一种特殊的比例关系,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金融等领域。本文将介绍黄金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且探讨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正文:黄金比例是指两个数之比等于它们的和与较大数之比。数学上可用数学符号φ表示,其近似值约为1.6180339887。黄金比例在古代就被人们所发现,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艺术中。例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和背后的帕特农神像,它们的尺寸比例接近黄金比例。黄金比例的应用使得这些建筑和艺术作品更加美观和和谐。

除了建筑和艺术领域,黄金比例还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中。例如,许多植物的枝干和叶子的排列方式都遵循黄金比例。例如,向日葵的花瓣的排列方式就呈现出黄金角度,使得整个花朵更加美丽。另外,螺旋壳的形状也是通过黄金比例来决定的,这种形状不仅美观,还具有优秀的结构强度。

黄金比例还被应用于金融领域。黄金比例在股市中的一些现象中有所体现,例如黄金分割线的运用。通过黄金分割线,投资者可以判断股票价格的走势,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总结:黄金比例作为一种特殊的比例关系,不仅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自然界和金融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数学爱好者和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士来说,了解和应用黄金比例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小论文 篇二

标题:数学模型在流行病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流行病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数学模型在研究和预测流行病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流行病传播的数学模型,包括SIR模型和SEIR模型,并且探讨它们在流行病预测和控制中的应用。

正文:SIR模型是一种经典的流行病传播模型,它将人群分为三个互相转化的状态:易感者(Susceptible)、感染者(Infected)和康复者(Recovered)。该模型基于微分方程,描述了人群中不同状态的人数变化。通过调整模型中的参数,可以预测疫情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从而指导公共卫生部门和政府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SEIR模型是在SIR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暴露者(Exposed)的状态。暴露者是指已经感染病原体,但尚未出现症状的人。该模型更加接近真实的传染病传播过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例如,在COVID-19疫情中,研究人员使用SEIR模型进行预测,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除了SIR和SEIR模型,还有其他一些数学模型被应用于流行病传播的研究。例如,基于网络的传播模型考虑到人群之间的联系和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模拟现实中的流行病传播过程。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也被应用于流行病传播的预测和控制中,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总结:数学模型在流行病传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指导防控措施的制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模型在流行病传播中的应用将会更加精确和实用,为公共卫生领域提供更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数学小论文 篇三

  [摘 要]传统作业的评价主体和方式过于单一,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元、多样、互动的作业评价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数学 作业评价 个体差异 主体意识 人文关怀

  作业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具有个性化的作业评价,往往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通过有效的作业评价,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多一种载体,彰显人文关怀

  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大多以书面评价为主,许多教师往往习惯用√、×的符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简单易行,虽然在比较学生差异方面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过于呆板单调,缺乏人文关怀和激励性,忽略了学生作业的过程和感受,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评价时,教师要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作业的评价形式,丰富学生的评价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口头评价具有及时性强、灵活方便等特点,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过程中,可以将口头性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对作业出色的学生或作业进步快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优化作业评价的符号。例如,在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作业评价时,对优秀学生的作业,我给予了一个竖起大拇指的符号;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作业,我画了一个苹果的笑脸;对有待努力的学生作业,我贴上了一颗紫星星,并写上“继续加油”的评语……这种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符号评价,彰显了人文关怀,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不仅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作业的自觉性,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二、多一位主体,激发主体意识

  在以往的作业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仅仅是被动的评价对象。这种主体单一化的评价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容易降低学生对作业评价的关注度,而且难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因此,在数学作业评价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丰富评价主体,尝试将评价主体拓展到学生、家长,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例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后,我首先设计以下实践性强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中哪些较大的土地面积运用公顷作单位、哪些用平方千米作单位。”然后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作业,并要求家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最后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这样实现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积极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东方红小学今年有学生840人,比去年增加40人,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呈现出来的解法各不相同。

  解法1:(840-40)÷840 =800÷840≈0.952=95.2%

  1-95.2%=4.8%

  答: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4.8%。

  解法2:40÷(840-40)=40÷800=0.05=5%

  答: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5%。

  在进行作业评价时,面对多种解法,我要求学生交流讨论,自我反思和审视这些解法是否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评、生生间的互评、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互动等,优化了评价的体系,使作业的评价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多一个层次,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以及认识水平的不同,所以学生作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作业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数学作业评价层次化。同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改进,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对学困生的作业评价,教师要做到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善于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中等生的作业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既要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与作业中去;对于优等生的作业评价,要以竞争评价为主,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业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拓展作业评价的主体和形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小论文 篇四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的数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为学生提供对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趣味的素材。建立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知,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将数学服务到生活中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那么在教学中又该怎样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呢?

  教师要创设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例题中的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亲身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乐趣。我经常利用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小伙伴引入教学,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这样以后他们立刻对今天的内容感兴趣了,也学习的很快乐。

  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身边的小事也紧紧相连。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成为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应用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练习生活化,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能力。

  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增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魅力。学生只要在生活中用到数学,才会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集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的题材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教师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零距离。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数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的早餐店,标上“馒头0.5元/个,肉包1/个,油条0.5元/根,豆浆1元/杯,牛奶3元/盒,蛋糕1.5元/块……”然后说“这些都是你们平时早上要吃的东西,我想你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请你们来说说看,如果给你5元钱,让你自己去吃早餐,那么你会怎么安排你的营养早餐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营养早餐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要点,也通过在生活中的“用数学”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作为教师要坚持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我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超市做个小调查,看看你们早超市里能找到哪里东西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并记录下他们的名称,好好看一看,可以的话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可以的话,如果能用铅笔画出他们的形状或是外观更好。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去了超市找了很多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东西:有沐浴液,牛奶,饮料,食用油,花露水,酒……好多东西,有的同学还画出这样东西的外观,还有的同学还采集了样品呢。通过超市小调查以后,孩子们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升可以表示多一些的液体,毫升则用来表示较少的液体。这样不仅让他们能从生活中自己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是处处有数学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孩子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在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验“用数学”的乐趣,爱上数学。上学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后,我就组织学生一起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宽;教室地板的长、宽;课桌桌面的长、宽;然后再算出他们的面积。最后再让他们说说如果将黑板重新漆黑,要怎么计算出黑漆的价格;如果给地板铺上地毯,要如何计算地毯的价格;如果要在课桌上安上一块玻璃,又该怎么计算玻璃的价钱呢?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原来都要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一来他们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就更愿意自主自觉去学习数学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只有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乐趣的数学,数学才能真正的进入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于生活同在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小论文 篇五

  数学不只是枯燥的数字,它还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除了数学书上的题目,在生活中也充满了数学问题。不信?咱们就来瞧瞧。

  最近,购物中心举办店庆活动,各种商品打起了折扣,降价力度很大,我的“购物狂”妈妈早就心动了。今天,妈妈带上我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购物中心,只见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陪着妈妈这里逛逛,那里看看,不一会儿我觉得口干舌燥,便请妈妈买杯奶茶解解渴。妈妈想了想,狡黠地笑着对我说:“想喝奶茶没问题,可是先得回答我的问题,怎么样?”唉,妈妈真是不放过一点点考验我的机会啊!我犹豫了一下,想想香甜嫩滑的奶茶,最终还是投降了。

  “好,你听仔细了:我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考察了A、B两家商场;我看中的一款电脑标价都是5980元,但优惠方法不同:A商场全场九折。B商场购物每满1000元送100元现金,你算算哪家商场的价格更便宜。”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1000-100=900(元),900÷1000=0.9=90%=九折,两家商场一样便宜。”妈妈笑了笑:“你确定吗?”看着妈妈意味深长的笑容,我犹豫了,决定用笔来算一算:

  A商场:九折=90%,

  折后电脑的价格:5980×90%=5382(元)

  B商场:5980÷100=5(组)……980(元)

  5×100=500(元)

  5980-500=5480(元)

  5382元<5480元。

  “哦,原来A商场的更便宜一点!”

  我恍然大悟,妈妈语重心长地嘱咐我:“数学题目不能靠直觉判断,要用数学思维理性分析、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妈妈请我喝奶茶,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美美地喝了起来……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内容,只要用心观察,仔细思考,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的发现。让我们搬开“直觉”绊脚石,更“理性”地向数学出发吧!

数学小论文 篇六

  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数学小论文(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