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一
标题: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挑战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回顾了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模块化课程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我们分析了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包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等。最后,我们讨论了模块化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包括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必要性、挑战
引言:
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等方面。随着农业经济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探讨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学课程通常按照知识体系和教材的结构进行设置,将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讲解。然而,随着农业经济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与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联系。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知识结构的单一性
传统课程设置通常将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结构的单一性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1.2 缺乏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农业经济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1.3 与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脱节
传统课程设置往往与农业经济实际问题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较弱,导致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设置的一种改革尝试。模块化课程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包含一个具体的主题或问题,可以独立进行学习和评估。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模块化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模块,提高学习效果。
2.2 培养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模块都涉及具体的问题和案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3 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模块化课程改革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农业经济的实际需求。学生可以选择与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模块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3. 模块化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
模块化课程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3.1 教师培训
模块化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培训是模块化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课程设计
模块化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和顺序,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课程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3 评估方式
模块化课程的评估方式需要与课程设置相适应。传统的考试形式可能无法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估方式。
结论: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设置的一种改革尝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模块化课程改革面临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评估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计和探索适合模块化课程的评估方式,以推动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二
标题: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
摘要: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重要尝试。本论文旨在探讨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首先,我们介绍了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估等方面。然后,我们通过实施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评估了该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影响。最后,我们总结了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实施策略、效果评估
引言: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重要尝试。本论文旨在探讨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1 课程设置
模块化课程改革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或问题进行划分,并通过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可以单独进行学习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教学方法
模块化课程改革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学生评估
模块化课程改革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学生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可以采用作业、项目、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2.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
通过实施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我们对该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2.1 学习兴趣的提高
通过模块化课程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模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分析表明,学生对模块化课程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2.2 实践能力的培养
模块化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模块都涉及具体的问题和案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案例分析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3 适应能力的提高
模块化课程改革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农业经济的实际需求。学生可以选择与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模块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案例分析表明,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结论与改进建议
通过对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模块化课程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计和探索适合模块化课程的评估方式,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效果。
改进建议包括: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优化课程设计,增加实践环节和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探索适合模块化课程的评估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将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优秀农业经济学人才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三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农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髙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髙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髙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依据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四、“农业经济学”模块化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理解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五、“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
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例如,针对复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农产品经营实践模块,设计了逻辑思维与阐述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个主要培养目标。模块化教学实践中,采用布置农产品行情分析报告、创业可研报告等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完成任务,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汇报阐述和答辩,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深人了解农业经济实际情况,突出了多媒体制作、写作、演讲等一技之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