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论治与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篇一
标题:循证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意义
摘要:循证医学作为一种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科学证据为支持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中医领域,循证医学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循证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了循证医学在中医领域中的意义和局限性,以期促进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循证医学;中医;临床实践;科学证据
引言: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应该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临床试验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然而,在中医领域,中医辩证论治一直是主导的治疗模式,循证医学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循证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以期推动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
正文:循证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首先,循证医学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支持。通过对大量的中医临床试验和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中医医生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其次,循证医学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通过对临床试验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一些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准确性和疗效。第三,循证医学可以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循证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中医从传统经验中提炼出更科学的治疗方法。
然而,循证医学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中医辩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而循证医学更注重的是大样本的统计结果。这就导致了循证医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有时不能完全适用于个体患者。其次,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而中医领域中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相对较少。这就限制了循证医学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第三,循证医学强调的是科学证据,而中医辩证论治更注重的是经验和传统知识。这就导致了循证医学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质疑。
结论:循证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支持,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循证医学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推动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
循证论治与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篇三
循证论治与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一、中医学目前的发展阶段属于经验医学范畴
近年来,一些文献对循证医学与中医学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有许多共同点,甚至认为中医学是循证医学的思路和理念的雏形,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有的学者说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研究的本质都是遵循证据、辨证论治。实则循征医学之“证”是证据的意思,而“循证”就是要遵循最佳的证据,即设计良好的RCT的Meta分析及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的研究结论。而中医学之“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本质的反映。两个“证”完全是两码事,岂可混为一谈。
有的学者认为中医学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历代医著在理论、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这和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循证医学重视的是搜集和整理证据并进行系统综述。系统综述,是针对某一临床问题系统地搜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章,用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质量好的文献,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得到定量的结果,并加以说明,得出可靠的结论。而中医学历来重视的是经典著作的整理研究,并强调历代乃至当代名医经验的指导意义,这恰恰不是循证医学所强调的,相反是经验医学的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循证医学与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相通之处。其实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是以中医学理论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古典医著、老中医经验以及师承、个人临床经验为指导的,显然是经验医学模式,而不是循证医学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循证医学着重从人体对于干预措施的整体反应去选择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和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现,其思辩方式几乎一致,认为两者都忽略中间环节、中间指标,关心考察终点指标———即病人的整体疗效。还有的学者强调中医学对生存质量的重视。其实古代中医对疗效的评定只能停留在临床症状(这其实也是替代指标,并非结局指标)的改善上,对疾病缺乏系统观察,对预后本来就认识不足,更谈不上治疗后对病死率、致残率等结局指标的观察了。若说中医对生存质量重视,那是因为只能重视生存质量,因为古人又不懂血压、血脂、血糖之类的替代指标。所以循证医学对终点指标、对生存质量的重视与古代中医学对改善症状的重视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现代中医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受西医经验医学的影响,临床研究也去重视那些替代指标。
所以中医学与西医学是相对而言的两个医学体系,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是相对而言的两个医学模式或者说是医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实际上中医学作为一种医学体系,和过去的西医学一样,目前的发展阶段是经验医学阶段。
二、“循证论治”概念的提出和实施
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证的规范化研究和证本质的研究(尤其是前者)无疑应是重要突破口,然而进展不大,如何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寻求这方面的突破仍是一大难点。那么能否先易后难,先重点开展一些临床研究,以期获得一些突破呢?
中医学目前发展阶段是经验医学阶段,临床医生们根据中医学原理和自己的经验看病。因为各个医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各自的师承和自己形成的经验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临床常可见到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辨证的结果不尽相同,即使辨证结果一致,选用的方药却可能不尽相同,因而治疗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样的结果既不利于患者,也不利于医生本身的提高,还令医学生的学习无所适从,当然也令中医学无法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公认。
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研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学者们对13种中西医、中医核心杂志近20年所载论文进行逐篇手检,发现属RCTs的论文数量太少,在RCTs论文中绝大多数文章只有“随机”字样而无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可比性;多数论文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及疗效观察指标;不少论文疗程不规范、样本含量小;多数论文缺乏正确的统计方法。上述原因使试验结果的前瞻性、随机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虽然如此,但只要认真学习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遵循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开展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结论可靠的临床研究,完全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开展一些“辨病论治”的RCT,与开展“辨证论治”的RCT相比难度要小,只要严格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一定可以得到认同,有助于中医学的发展和走出国门。
这时就可以提出“循证论治”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要遵循当前中医临床的最佳证据来进行医疗决策,它是循证医学在中医学临床领域的体现。“循证论治”的实施与循证医学一样可归纳为“五部曲”:首先确定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问题,然后检索中医临床文献,第三步要严格评价这些文献,接着应用最佳证据,指引临床决策,最后通过实践提高中医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
三、中医诊疗的新模式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的新模式,但它并非不重视个人的临床经验,只是在此基础上更强调要采用现有的最好的证据。因为经验毕竟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而且循证医学不可能囊括临床医生所面对的所有问题,因为循证医学的证据远远少于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循证论治是循证医学时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新模式,但它必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当然这里的辨证论治是涵盖了辨病论治的)。
这是因为:首先,目前可以提供给中医“循证论治”的证据实在太少,而且这些临床试验的前瞻性、随机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所以面对这种无证可循的局面,只能按照经验医学辨证论治的方式来看病。其次,即使以后出现了大批高质量的中医临床RCT,仍然要结合辨证论治。这是由于中医学历来最强调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非常注意病人与病人之间细微的差别,这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目前中医临床试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辨病论治,一种是辨证沦治(在辨病的基础上)。无论是哪一种证据,临床医生最后都要根据直接面对的每个实际病人进行临床适用性的严格评价。单纯的辨病论治,向来为不少坚持中医特色的中医前辈们所反对,按这样的证据用于每个实际病人,固然可有一定的有效率,但可能不适用于每个病人。辨证论治的临床试验虽说是辨证论治,但由于只是简单地分为几个证型,千差万别的病人要纳入其中也是有不少困难的。
“循证论治”与辨证论治(也是指在辨病论治基础上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就可解决这样的问题。中医看病历来讲究要“知常达变”,既要把握一般规律,又要洞察特殊性,这样的医生是最高明的医生,而病人也就能获得最有针对性的治疗。作为证据的提供者,要根据临床问题来提供最佳证据,实际上是提供一般规律。作为广大的证据应用者,首先根据临床问题去寻找中医临床试验的证据,若找不到证据就只能辨证沦治,若找到了证据也就是获得一般规律,然后就要根据具体的病人进行适应性的评价,若病人符合这样的一般规律,那么就可以直接运用,若不符合,就必须按中医传统的诊疗
思路进行辨证论治,以期获得最有针对性的治疗。所以这个模式,第一步是“循证论治”,若无证可循,或虽有证可循但不适用于病人,就必须辨证论治。“循证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模式应该引入中医临床教育领域。首先,中医临床医学的教材是根据古代医籍结合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而写的,虽已对各种学术争鸣进行了折中,但未必符合临床实际。今后应该把那些关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的临床研究的证据写进教材。第二,这样的模式对于初学中医者或西学中或国外学者来说也是方便掌握、切实可行的。因为,上述这些人对中医学还比较陌生,还不很理解,要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有一定困难,而按“循证论治”的模式看病相对较易接受。第三,按这样的模式进行继续教育,将为成为一个“知常达变”的高明医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