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歌研究论文 篇一
泉州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本篇论文旨在对泉州民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起源、发展和特色,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泉州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传承。它在泉州地区广泛流传,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泉州民歌以其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旋律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宝”。
泉州民歌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泉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地方,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为泉州民歌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土壤。泉州民歌在传承中融合了众多的文化元素,包括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民间传说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泉州民歌在当地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递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载体。泉州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特色,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团结。
然而,泉州民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泉州民歌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强对泉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泉州民歌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泉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对泉州民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也为当代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泉州民歌研究论文 篇二
泉州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泉州民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泉州民歌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方面。泉州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悦耳的旋律轮廓和抒情的音乐语言。节奏方面,泉州民歌常采用简单明快的韵律,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跟随节奏,感受音乐的魅力。音色方面,泉州民歌常使用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等,使音乐更加质朴和富有地方特色。
泉州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还有伴奏等不同形式。独唱是泉州民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歌者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合唱则是多个歌者共同演唱,通过和声的运用,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伴奏则是以乐器为辅助,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泉州民歌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激发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泉州民歌也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泉州地区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
然而,泉州民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泉州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泉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泉州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泉州民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也为当代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泉州民歌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泉州民歌作为泉州地区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经历了多个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泉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考察、现状分析以及问题探讨,探讨泉州民歌的传承方式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泉州民歌;传承;发展;保护策略
引言
泉州民歌作为泉州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经历了多个时期的传承与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泉州民歌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泉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探讨泉州民歌的传承方式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一、泉州民歌传承的历史考察
泉州民歌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口头传统到书面记录再到现代传媒的传播,泉州民歌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传承下来。然而,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泉州民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二、泉州民歌传承的现状分析
泉州民歌传承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积极的方面,如一些传统艺术团体和音乐学院对泉州民歌的传承和培养,以及一些文化活动对泉州民歌的推广和传播。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年轻一代对泉州民歌的兴趣不高、传统场所的减少等,这些问题对泉州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泉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探讨
针对泉州民歌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包括加强泉州民歌的教育与培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泉州民歌、设立专门的传统艺术保护机构等。这些策略旨在提高泉州民歌的传承质量和推广力度,促进泉州民歌的传统艺术发展和保护工作。
结论
通过对泉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考察、现状分析以及问题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泉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发展策略。泉州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加强对泉州民歌的传承与培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泉州民歌,同时设立专门的传统艺术保护机构,以促进泉州民歌的传统艺术发展和保护工作。
泉州民歌研究论文 篇四
泉州民歌研究论文 篇五
长期以来,闽台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闽南语系地区的闽南同胞都非常喜爱并传唱闽南语歌曲。谈到闽南语歌曲人们会立刻联想到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如《爱拼才会赢》、《车站》、《烧肉粽》、《金包银》等,但作为闽南语歌曲源头之一的泉州传统民歌却鲜为人知。
泉州是我国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勤劳善良的泉州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了《灯红歌》、《十步送哥》、《王大姐》(又名《四季歌》)、《病囝歌》等众多“原生态”的闽南民歌,但是这些原汁原味的闽南民歌在福建本土却很少有人演唱,年青一代知之甚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王耀华等学者搜集整理研究了泉州部分闽南语民歌,但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主要以记谱为主,较少对音乐区域色彩特点进行分析。本文以泉州民歌做为研究对象,从民歌分类和音乐特点等角度探讨其所具有的地方区域色彩。这些泉州民歌不仅脍炙人口,而且随着移民远播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是当代闽南语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丰富素材。因此这一课题对于闽台文化的研究、加深海峡两岸骨肉之情以及保护民歌的“生态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歌种分类
泉州地区包括泉州市、惠安县、南安县、晋江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晋江市和石狮市等。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海域面积广阔。由于长期海上交通的发展,许多泉州人漂洋过海到异邦谋生或往台湾开拓定居,使泉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达七百多万人;而目前在台湾的二千多万汉族同胞中,祖籍泉州的占44。8%,约有八百多万人①。泉州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孕育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语歌种,有渔民号子、过番歌、茶歌、童谣、习俗歌、情歌等。
1。渔民号子:主要分布在晋江、惠安、石狮等地。这是伴随着泉州人民长期“以海为田、以海为生”的渔业生活产生的,这些带有闽南方言韵味的口语化旋律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闽南人特有开拓精神的渔民号子,如惠安的《划桨号子》,崇武的《摇橹号子》,晋江永宁的《渔民号子》、《车网》、《拔帆》、《拉舢舨》,石狮的《船渔号子》等。这些劳动号子反映渔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但是这些旋律音调在现今的渔民生活中已经不再传唱了,在上个世纪还能够听到的曲调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
2。茶歌(褒歌):主要分布在安溪、永春、德化、南安等茶区,在当地也称“褒歌”,是茶乡男女青年在对唱中表达互相爱慕、互相赞扬的一种口头歌谣形式。闽南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号称“中国乌龙茶之乡”,闽南地区的茶歌是茶区人民在采茶、制茶的劳动生活中,触景生情,即兴编唱,创作出优美动听的闽南茶歌调。如安溪的《采茶歌》、《请茶歌》、《手提茶卡系身腰》、《日头出来红绸绸》,南安的《芹山采茶歌》、《手掼茶篮挽茶叶》、永春的《茶山闹葱葱》等。根据蓝雪霏老师的研究和洪惟仁先生的多媒体光盘《台北褒歌之美》中对台北茶区的调查资料,台湾褒歌的节奏及其旋律基本构架是由闽南安溪一带山地的挽茶相谑歌发展而来,还有台湾歌仔戏也吸收安溪褒歌的曲调使之成为歌仔或歌仔戏的曲牌,如台湾歌仔戏艺人“矮子宝”演唱的“卖药歌”采用的就是安溪褒歌典型的旋律。
3。习俗歌曲: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抒情小曲。泉州习俗歌曲内容丰富,主要有《王大姐》、《灯红歌》、《冬丝娘》、《采莲歌》(又名《唆啰嗹》)、《番客歌》、《打花鼓》、《长年歌》、《哭梧桐》、《病囝歌》等。《灯红歌》表现了闽南地区人民在除夕夜、初五夜及元宵夜通宵点烛台、顶炉烧香的习俗,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表现佳节的祥和与欢乐的气息。
4。过番歌:以反映出国背景、海外劳动生活以及侨眷生活为内容,如《雪梅思君》、《番客歌》、《父母主意嫁番客》等,这些闽南语民歌不仅在闽南侨乡广为传唱,而且在东南亚各国聚居地几乎家喻户晓。传播海内外的《番客歌》就是侨乡歌谣的代表作。
二、外来小调的变异性
泉州传统民歌除了本地特有的闽南旋律曲调以外,还有一些是外来的小调类民歌。这些民歌传入泉州地区后,往往融入了闽南人民所习惯的调式、旋法与音阶等音乐语汇,符合了闽南人民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审美习惯。如江苏小调《孟姜女》、安徽的《凤阳花鼓》和北方的《苏武牧羊》等。“孟姜女调”,又称“春调”、“梳妆台”、“十杯酒”、“尼姑思凡”等,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孟姜女调”传入泉州后,歌名由“孟姜女”改为“五更鼓”或“十步送哥”等。“五更鼓”在结构、调式以及音调等方面与“孟姜女”保持一致,但歌词内容则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下面泉州地区的《五更鼓》谱例,旋律骨干音与江苏《孟姜女》基本相同,各句落音均落在“商”、“徵”、“羽”、“徵”上,依旧采用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只在乐句进行中根据闽南唱词唱腔加入变化的因素:
1。歌词内容发生改变。“孟姜女调”一般采用“十二月体”或“四季体”,而流传在泉州地区的五更鼓调,则是以“更点”为顺序分节、分段,完整地咏唱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歌词按闽南方言诵读押韵,唱词从“一更”唱到“五更”,表现了月下一对青年男女私定终生的情景。
2。音阶形式发生改变:从音乐结构、旋律进行动向、骨干音看,显然是由“孟姜女调”变化而来的。在其变化过程中,音阶结构和旋法是起主导作用的,音阶结构变为徵、羽、变宫、宫、商、角、变徵、徵,旋律进行中常会出现闽南民歌特有的“变宫”、“变徵”旋律乐汇的润饰,从而具有了闽南语民歌细腻、柔美、委婉动人的气质和韵味。
三、地域色彩
泉州地区的闽南语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大部分的情歌、生活习俗歌曲纯美质朴、感情真挚、明亮欢快,与台湾日据以来创作的沉郁幽怨的闽南语歌曲有着本质的区别。1。泉州方言的影响:泉州民歌,是在借鉴古代方言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均用具有地方韵味的闽南语唱念。从歌词而言,其口头性和方言性特别强,方言俚语特别多。这些闽南语民歌不用方言念唱很难念出韵脚,在普通话中也很难念出相对应的字眼。泉州民歌曲调与泉州方言声调相互关联,曲调跟着声调走,声调融于曲调中。如泉州童谣《天乌乌》,歌词
“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龟吹箫,鳖打鼓,水鸡扛轿目吐吐”,其中方言俚语较多,如“某”,闽南语中指代“妻子”、“水鸡”指代“田鸡”,旋律基本与念唱的音韵、声调的平仄走向相稳合。用闽南方言吟诵的音调与语调为旋律发展的基础,用“唱”的方式来“读”闽南方言文学歌谣,其音调基于歌谣诵读,音乐节奏基于歌谣诵读的节奏。
2。音列特征:泉州民歌一般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列为基础,在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变宫(7)或变徵(#4)两个音,偶有出现清角音(4),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上》的选曲谱例②分析中可以看出,清角出现的次数较少,属经过音或装饰音,变宫与变徵这两个变音在旋律中重复出现的次数较多,变声明显占着比较重要的位置。
3。变宫、变徵的.旋律结构型态:由于变宫、变徵音加入的普遍性,泉州民歌形成一种在五正声基础上增加变宫、变徵音的旋律结构形态。如加入变宫音的泉州民歌《王大姐》:曲谱中由羽音上行到变宫再到羽音(la→si→la)是典型的泉州民歌旋律结构型态,这时的变宫扮演着装饰过渡的色彩,乐曲虽然是商调式,但却强调羽音的色彩,隐现羽调式,使旋律乐汇更加细腻,增添了抒情的性格。又如加入变徵音的泉州民歌《灯红歌》:曲谱中由商音或角音上行到变徵后再到角音(re或mi→#fa→mi)是另一种典型的泉州民歌旋律结构型态,音乐糅入泉州南音唱腔行腔的旋律色彩,风格上显得更加委婉柔美。
四、闽台戏曲对泉州民歌的吸收
闽台戏曲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吸收闽南民歌(泉州民歌),其是闽台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等戏曲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闽台戏曲常用的一些曲牌来源于闽南民歌(泉州民歌)曲调,或原曲引用,或摘取片段,或吸取其音调加以发展创造,而且常根据“生”、“旦”等不同角色的唱腔与故事情节来选择民歌旋律,由此演唱、编曲技术得到更加专业化的发展,从而使民歌的曲调更加规范和成熟。
1。吸收民歌曲调:闽台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曲音乐的唱腔中有相当一部分吸收了泉州民歌的曲调,特别是高甲戏中的丑旦戏中较多运用了民歌的曲调,如高甲戏《桃花搭渡》中采用了泉州民歌《大补缸》、《四季歌》、《灯红歌》、《花鼓调》、《乞食歌》(又名《七字调》)等,《管甫送》中采用了《十八步送歌》、《五更鼓调》,《唐二别妻》中的《病仔歌》、《跪某歌》等曲调。台湾歌仔戏中所运用的《七字子》、《送歌调》、《长工歌》、《五更鼓》、《苏武牧羊》、《跪某歌》等,与泉州民歌基本旋律框架相似。
2。对民歌的戏剧化改造:泉州民歌曲调被闽南戏曲音乐运用时,为配合戏曲内容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等,常会发生调式音阶、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改变。旋律方面以民歌旋律为基本曲调,但为了服从戏剧内容的表现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唱腔作不同的变化。高甲戏《桃花搭渡》中在保留民歌《怀胎调》的基本曲调外,经过一番改造后以适应剧本中人物的音乐形象特点,主要变化在于:
(1)调式音阶的变化,由五声音阶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变为五声音阶加“变宫”、“变徵”的七声徵调式,这种音阶形式与高甲戏其余唱腔的主要部分南曲的音阶形式相同,并使它们在音乐风格上相接近。
(2)旋律进行中突出了四度、五度的大跳进行,而有助于渡伯开朗性格的表达。
(3)末尾将原民歌中的过门曲调加上衬词演唱,加强了乐观情趣的表现。③泉州民歌曲调《灯红歌》、《五更鼓》、《大补缸》、《长工歌》、《四季歌》等,常被移植在闽台戏曲或当地歌舞唱段里,并按照戏剧情节、人物感情需要进行改造,使之具备了原来民歌所没有的戏剧性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改变过程中民歌曲调常常有“南音”化的倾向,即调式音阶形式与南音在这些戏曲音乐唱腔中的调式音阶大致相同,这一改造与泉州民歌中“变宫、“变徵”旋律结构型态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民歌被闽台戏曲音乐吸收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远播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流失”得最厉害。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它被改变得最严重。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更应该首先为恢复它的“生存权”而竭尽全力。④就像历史上所有为纪录整理民歌而出力的先进的文人学者那样,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拯救民歌,保护民歌资源,倡导民歌的自然传承,让民歌有一个适于它广泛传播的空间。闽南语民歌拥有丰富多彩的曲目,搜集、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开发特色的闽南民歌音乐教材,探索闽南语民歌的声乐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闽南语民歌教学与研究队伍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构建闽台文化保护区的蓝图下,研究保护传承泉州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