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适用辩诉交易规则的问题研究 篇一
在刑事诉讼中,辩诉交易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解决争议的方式。辩诉交易是指被告人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与检察机关或法院就刑事责任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定的交易,以减轻刑事处罚或免除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然而,辩诉交易的适用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辩诉交易可能导致不公正的结果。由于辩诉交易是一种协商的过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交易,因此可能存在双方在交易中不公平的情况。例如,检察机关可能利用其在刑事诉讼中的优势地位,强迫被告人接受不公平的交易条件。这种情况下,辩诉交易可能成为一种对被告人不公正的压力手段,导致被告人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接受不公平的交易条件。
其次,辩诉交易可能导致对真相的掩盖。在辩诉交易中,被告人通常会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行,以换取减轻刑事处罚的结果。这种情况下,被告人可能会在交易中隐瞒一些事实或证据,以减轻自己的罪责。这样一来,辩诉交易可能会导致对真相的掩盖,使得法院无法全面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对案件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最后,辩诉交易可能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辩诉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争议,减轻刑事处罚,但在某些情况下,交易的结果可能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例如,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可能会被轻易地通过辩诉交易免除刑事责任,这对社会的公共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适用辩诉交易规则时,需要权衡被告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确保交易的结果符合社会的正义需求。
综上所述,刑事诉讼中适用辩诉交易规则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在实践中,辩诉交易可能存在不公正的结果、对真相的掩盖以及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因此,在适用辩诉交易规则时,需要审慎权衡各方的利益,确保交易的结果符合法律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的公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刑事争议,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全。
刑事诉讼中适用辩诉交易规则的问题研究 篇二
在刑事诉讼中,辩诉交易是一种常用的解决争议的方式。辩诉交易是指被告人在主动承认罪行的基础上,与检察机关或法院就刑事责任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定的交易,以减轻刑事处罚或免除刑事责任。辩诉交易的适用可以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减轻法院的工作负担,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辩诉交易可能导致被告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侵害。在辩诉交易中,被告人通常会在无法承受更严厉刑罚的压力下,主动选择接受交易条件。这种情况下,被告人的自由意志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影响,导致其在交易中做出不理智的决定。为了保护被告人的自由意志,法院在适用辩诉交易规则时应该要求交易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下进行协商,确保被告人有足够的自主权。
其次,辩诉交易可能导致对案件的细节和证据的忽略。在辩诉交易中,被告人通常会主动承认罪行,以换取减轻刑事处罚的结果。这种情况下,被告人可能会选择不提供一些案件的细节和证据,以避免自己受到更严厉的刑事处罚。然而,这可能导致法院无法全面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对案件做出不准确的判断。为了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法院在适用辩诉交易规则时应该要求被告人提供足够的案件细节和证据。
最后,辩诉交易可能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不利影响。辩诉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刑事处罚和解决争议,但在某些情况下,交易的结果可能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例如,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可能会被轻易地通过辩诉交易免除刑事责任,这对社会的公共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适用辩诉交易规则时,法院应该权衡被告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确保交易的结果符合社会的正义需求。
综上所述,刑事诉讼中适用辩诉交易规则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在实践中,辩诉交易可能导致被告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侵害,对案件细节和证据的忽略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利影响。因此,在适用辩诉交易规则时,法院应该要求交易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下进行协商,确保被告人有足够的自主权,同时也要求被告人提供足够的案件细节和证据,以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最终符合社会的正义需求。
刑事诉讼中适用辩诉交易规则的问题研究 篇三
刑事诉讼中适用辩诉交易规则的问题研究
二00二年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实施的第四年,也是法院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关键一年。公正与效率,是法院改革的主题,也是改革的方向。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刑事诉讼法作为三大诉讼法中最完整、最严格的诉讼法,它的完善与发展,无疑对我国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讲就我国刑事诉讼中辩诉交易的可行性问题作一些探讨研究。 一、辩诉交易概述 1、辩诉交易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1)所谓辩诉交易(pleabargaining),是起源于美国的一项司法制度,指在刑事诉讼中,法庭开庭审理前,处于控诉一方的检察官和代表被告人辩护律师进行协商,并在征得被告人同意的情况下,以检察官撤销指控,降格指控或要求法官从轻判处刑罚为条件,换取被告人的认罪答辩(pleaofguilty )。 (2)辩诉交易规则的适用条件 A、程序要件—控方提起权与辩方参与决定权。“交易”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平等主体之间就某项标的物进行平等协商,讨价、还价,并达成一致意见,从而最终决定标的物的价值或其归属的一种行为。那么,辩诉交易中,控辩双方的地位是否真的平等呢?当然不是。“交易”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交易双方对交易客体具有处分权,即决定其法律上命运的权利。在辩诉交易中,这一交易客体就是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此罪与彼罪。很显然,在现行的中外司法制度中,对被告人不予起诉、降格起诉和撤销起诉的决定权在检察官,而不在被告人及辩护人,所以也只有检察官才有权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向辩方提出进行“交易”,辩方无权自己根据案件提出这样的“交易”。但是,在控方提出这样的交易以后,控方与辩方就处平等地位,只有辩方同意控方提出的交易请求,交易才能够成立,这就是辩方的参与决定权。 B、实体条件—案件存在争议。辩诉交易的规则决不是在任何案件中都适用的,其适用的案件有特定性。设立辩诉交易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约司法成本和诉讼资源,所以只有对那些经过侦查及检察官的审查,案件部分事实清楚,且有相应证据支持,而其他虽然实际存在的部分事实,但却没有证据证实或者证据不够充分,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也予以否认的案件,可适用辩诉交易规则,被告人对检察官指控的事实予以承认,换取检察官对其较轻的指控,从而减少检察官复杂的取证、认证过程,使案件得以迅速解决。而对于其他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案件,法官、检察官不需要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取证,法官根据现有证据就能够对被告人定罪量刑,此时就不能适用辩诉交易,否则就是检察官违背事实与法律,变相放纵犯罪,这既违背了合法性原则,也不符合设立辩诉交易规则的本意。 C、时间条件—开庭审理前。辩护交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控方与辩方之间关于定罪量刑方面的协商,必须的在法庭开庭审理前达成。一旦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则案件的裁判权就由法官行使,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也就只能依据法庭审理所查明的事实、证据来进行认定,由法官裁判被告人无罪或有罪、此罪或彼罪、罪轻或罪重,控方与辩方再无协商的可能。 2、 辩诉交易产生的根源 (1)社会原因。二战以后,美国由于种种社会原因,犯罪率居高不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复杂化,犯罪成为美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犯罪日趋智能化、组织化、犯罪手段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犯罪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为了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解决日益增多的案件,一些大城市的检察官开始用协议和交易的方式,换取被告人的“认罪答辩”。由于这种结案方式迅捷而灵活,因而在联邦和各州得到广泛采用。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71年的一个判决中指出的:“如果每一项刑事指控均要经受完整的司法审判,那么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需要将法官的数量和法院设施增加不知多少倍。”由此可见,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辩诉交易的产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以应付堆积如山的案件。 (2) 法律原因 A当事人主义诉讼理念。众所周知,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法官在诉讼中所居的地位如何。在英美法系中,法官处于消极的裁判地位,当事人是诉讼的中心环节。在当事人主义中,由于双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均有处分权,所以不仅追诉人对起诉与否有自由裁量权,而且也允许被告人承认起事实而服罪。因此,在当事人主义之下,就当事人而言,通常在审判前,有一道“罪状认否程序”(arraignment),使被告人对起诉事实作承认与否的答辩。如被告人答辩有罪,则不举行审判,直接对被告人就其所答辩之罪科刑,这就是被告人对诉讼标的进行处分的结果;就法官而言,它的审理范围受原告人提出的主张所限制,审理和判决不能超出控方主张的范围,只有当事人提出并加以主张的事实,法官才能予以审查,如果被告人已经承认犯有检察官所指控的罪行,亦即双方对指控的真实性已不存在争议,法官便可据此直接对被告人定罪和处刑。换句话说,审判在英美法系中仅是处理刑事案件的各个方法这一,而非属必经途径,双方当事人之所以自愿进行某种处分,是因为为了通过协商而达到到某种妥协,而且这种协商,妥协不仅可就罪名进行,同时也包含科刑。而辩诉交易正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处分权基础之上的。 而在大陆法系中,所采取的是职权主义原则,该原则不承认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处分权,故不设“罪状认否程序”,即使被告承认有罪仍须举行或继续进行审判。被告人之所以被认定有罪,是基于审判调查证据的结果,而不是基于被告人承认有罪的结果。因此,只要有起诉,则审判便是处理刑事案件的必经途径。“辩诉交易”被视为不道德行为甚至犯罪行为而加以禁止。 B 、检察官广泛的起诉裁量权。“交易”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交易双方对交易客体重具有处分权,即决定其法律上命运的权利。在美国,没有全国统一、上下隶属的检察系统,联邦和各州的检察机关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检察官是特定的司法管辖区中真正的主要的执法官员,行使一种独特的准司法与行政权力相混合的权力。他可以自由地把法律适用于他的管辖区并享有独立的,几乎不受限制的裁量权。1883年的“人民诉瓦已什圣路易和太平洋铁路”案,1930年的“威乐森诉马歇尔邵案,1965年的“州诉严当斯”案和1974年的“人民诉伯林”案,几乎一致确认了检察官在刑事追诉方面不可分割、不受监督的权力。检察官可以根据一定时期刑事政策的'要求或者与犯罪作斗争的实际需要,决定对犯罪人不予起诉或者降低起诉的规格。而且在美国,检察官通常由选举产生,有自己独立的权力来源—选民,只要他认为能最好地为选民服务,他的决定实际上就是不可推翻的。根据这一原则,如果被告人能够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在经济上赔偿,正常就业等),符合多数选民的利益,检察官就可撤回起诉。因此,检察官的广泛裁量权,为辩诉交易的盛行从制度上提供了便利条件。正是因为检察官拥有了自由决定降格起诉和撤销起诉的权力,才有了与辩方交易的资本,以换取被告人作有罪答辩或满足控诉方的其他要求,从而以较高的效率应付堆积如山的案件。 (3)心理原因。在美国广泛盛行的辩诉交易,也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从心理因素上来探究辩诉交易存在的必然性,至少与以下两个要素有关:刑事判决的“非合意性”和人们追求未来生活确定性、避免冲突的欲望。 一方面,自从人类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由私力救济发展到公力救济以来,司法审判一直以其和平性和非自助性被视为文明的标志。但是刑事司法审判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由于争端不是由双方协商解决,而是提交给作公共权力机构的第三方,而第三方的裁判并不取决于双方的共同意愿与选择,而是基于法官的裁判。所以审判结果对当事人来说是不可预测的,要么被告人被判有罪即控方的指控成立,要么无罪即控方的指控不成立。这种“非合意性”对当事人而言,必然会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而另一方面,“那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与冲突的欲望实际上固有于人的天性之中。”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指出,“我们社会中的普遍成年者,一般都倾向于安全的、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有组织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所依赖的,而且在他所倾向的这个世界上,出乎意料的,难以控制的,混乱的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危险事情都不会发生。”人的这种天性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在刑事诉讼领域也同样存在。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判决的可预测性及获得有利于己的判决,控辩双方一般都积极地充分地参与到审判程序中。尤其是在“辩诉交易”中,当事人通过对自己权利的适当处分不仅避免了正式审判程序中的不确定发生,而且被告往往能获得较为宽大的处理,使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胜诉与败诉,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结果,也避免了接受刑事审判可能带来的情感负担,符合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辩诉交易的产生与人类之天性亦有相当的关系。 二、辩诉交易的理论依据、合法性 辩诉交易作为英美法系中的一项诉讼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一项制度仅仅因为其有现实价值性及合理性而存在,却与法律之根本精神相悖,那么这项制度就不是一种合法的制度,其存在也只能满足部分法律主体的需要,却会损害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我认为辩诉交易制度存在,不仅因为其具有现实的价值性,而且亦符合法律的根本精神和原则。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制度存在的合法性。 1、无罪推定原则。所谓无罪推定原则,意大利的著名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和刑罪》一书中解释为:“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因为任何人,当他的罪行没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