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精简6篇)

时间:2011-03-09 01:34: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篇一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道德品质;教学策略;教学措施

一、引言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当今社会,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和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为目标的课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等,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性:品德与社会课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体验、感受和实践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

3. 个性化: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

1. 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面对道德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挑战,加深对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自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四、教学策略和措施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和措施: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课程设计的连贯性:教师应注重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将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4. 倡导家校合作:教师应积极倡导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五、结论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设情境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倡导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篇二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社会意识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社会意识;教学策略;教学措施

一、引言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当今社会,社会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和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二、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培养学生社会意识为目标的课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性:品德与社会课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体验、感受和实践社会价值。

3. 可操作性: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从而深入了解社会问题。

三、培养学生社会意识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情境让学生感受社会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策略和措施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和措施:

1. 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感受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挑战,加深对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4. 倡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五、结论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共同促进学生的社会意识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篇三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与其他学科、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受教育。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探析

  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也称之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方式是一堂课中的整体模式。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手段,若干个方法支撑着方式。教学方式是贯彻教学理念,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对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换位体验式

  换位体验式活动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活动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不一样的地方是通过换位,来体验被体验对象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换位体验中有所思考、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感悟。这样,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善良之心,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被唤起。

  1.2情境模拟式

  情境模拟式即教师通过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场景中来观察和感受。

  1.3情境演练式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为此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表演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1.4公益活动式

  良好的品德必须在儿童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养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参加公益活动,到社会中去学习,在服务中去实践,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适应社会,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之一。

  1.5户外活动式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解放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和社会上参观调查、了解生活,在了解生活中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6合作探究式

  讨论,是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互相研究、讨论,能使学生都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和他人交流、分享、互相启迪,有助于所探究的问题达到有深度、有高度。使小组的合作学习,不说套话、不说假话、不走过场,实现有效性。

  1.7游戏娱乐式

  儿童爱玩、好玩是天性,因此,游戏、娱乐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活动形式。因为游戏及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就是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才能搭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以实效为标准的小学德育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让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过去小学德育类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参与活动来获得认识和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各种活动方式,帮助儿童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为提出:活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支点的根本所在的原因。

  2真诚地扮演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转换,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由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种转变是质的变化。在讲授式的教学时代,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在教学中是自编、自导、自演。课改要求教师作为引领者,首先在意识上要低下头、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在教学活动中是引领者、学习者,是学生的朋友。在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时,一定要真诚,要向学生敞开心扉,坦诚地和学生交流,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对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要遮遮掩掩。

  3科学地评价学生

  说到对学生科学评价的问题,目前是教师最头痛的事。“棒棒棒,你真棒”、“发小红旗”、“贴小红星”、“奖励小礼物”评价方式几乎充斥着所有课堂。不能说这些评价方式不好,只能说不实用,甚至没有起到评价作用。到底该怎样评价呢?我认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正确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和润滑油。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方式应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要坚持评价情境生活化,评价客体主体化,评价结果动态化。评价要坚持连续性,结果要保存下来,让其产生成就感。在评价中要重行为习惯的评价,而轻知识掌握的评价。

  4精心调控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但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确保良好的秩序而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教师煞费苦心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学生一参与,就争着要表现,吵作一团。这时教师基本是两种态度:其一,教师不管,结果讨论式成为“放羊式”;其二,老师板起了面孔维持秩序,结果使好不容易活跃起来的课堂气氛又凉了。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秩序建立与维护,关键是教学的精心调控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篇四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一首好听的乐曲,只要前奏一响,就能拨动起

听众的心弦,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在实践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境的: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河水”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吉林雾凇、西湖全景、九寨沟风景、黄山四绝等清晰度高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三、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我在上课伊始,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描述一下。

  学生填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通过上面的交流,你能发现什么?常用来描述男生的话有哪些?常用来描述女生的话又有哪些?有哪些话既可以用在男生身上,又可以用在女生身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男生和女生既有差异,又有很多共同点。从而让男生和女生能够学会在与异性交往中,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提高审美能力。

  四、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一课《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请学生自己分析、点评。同时再启发他们思考:假如你是环卫工人,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外商,到中国洽谈、投资,你还会选择中国吗?假如……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表演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一课时,课前我亲手制作了一件绘有京剧脸谱的文化衫,一上课,首先来了一个漂亮的亮相,接着学唱了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智斗”中胡传魁的一段唱,学生们立刻被我吸引过来。我借机问学生:“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戏?”有的学生说是评剧,有的说是京剧,还有学生说是豫剧……学生纷纷举手竞猜,迫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国粹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开了个好头。

  六、利用历史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古人都是用什么记事的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心存疑惑的学生不解品德老师为什么问了这么一个与本课毫不相干的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仓颉吗?他与我们的汉字有什么联系?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怎样?然后从汉字的背景引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自然,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就会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和乐于学习的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胡定渝.《关于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的几点思考》,2006.10.9教师360度网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寓教于乐--思品课教学例谈》作者:网络爱情,2006-7-30

  [3]吴晓莉.《谈思品课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篇五

  摘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 借助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让学生对品德行为、方式产生切实的感受, 从而塑造其品格的教学方式。如果使用得当, 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 需要我们把握好实际教学中“生活化”模式的优势与缺点, 找到有效措施, 以真正实现其效用,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性。

  “生活化教学”是新一轮课改后被广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积极的应用与尝试, 而这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品德是孕育于社会生活当中的, 人在社会中生活, 人的道德、行为准则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所以, 品德教育, 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 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 进而塑造、锻炼自身的品格。本文拟就品德与社会课堂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具体分析, 并探索实现真正“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优势

  所谓“生活化”教学, 应该理解为是“课堂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其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课堂上用模拟的生活情景来促进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融合,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学习内容的生活化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形, 从而加深理解, 并从中得到启迪;二是师生交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严肃、刻板, 而是生活化的, 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状态, 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堂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

  1. 教学内容的实际化。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是复杂而多元的,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多加入生活化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通过相似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 深入理解相应的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和影响等, 便于学生将学习中的知识点在生活中体系化, 让学生借助于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促进自身品行、见识和修养的形成和发展, 塑造个性和人格。

  2. 教学氛围的活泼化。

  品德与社会教给学生的是相对严肃的人格、道德问题, 如果单纯地“说理”, 或者让教师进行“传授”, 难免显得教条、刻板, 而生活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师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 在这种交流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 从而加以引导, 而且这种引导是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也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困境

  1. 教师教学观念更新速度慢。

  尽管“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已经慢慢深入教学的各个方面, 但仍有一些品德与社会的教师的观念跟不上, 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将“生活化”切实地贯彻下来, 将生活化仅仅当成理论教学的辅助, 没能开发出生活化教学的乐趣, 充分展示生活的丰富性, 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教学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细心地发现种种生活现象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联系, 挖掘可用于教学的生活细节,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与学习内容融会在一起。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老师对于生活化教学资料的收集趋于表面化, 缺乏对资料的归类、整理, 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表面的生活化, 援引的生活情景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 对于生活现象中的各种行为、心理没有深入挖掘, 比如, 模拟采访活动时, 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表演是不是像一个记者, 表演精彩不精彩, 而不是关注学生表演时行为、动作、表情的细节, 以及从中展现出的行为准则、态度心理等, 这些与品德养成和人格塑造相关的内容, 导致生活化教学只是形式的实现。

  三、改善“生活化教学”现状的措施

  1. 深入理解教学理念, 实现课堂的真正“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真正实现, 有赖于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摸索和贯彻,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教师, 应该重新审视本学科的特点, 深入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自身要有责任心和义务感, 一方面, 增加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 认真反思课堂生活化教学应该怎样从宏观上设计和把握, 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对采集到的可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资料, 进行分析和整理, 恰如其分地结合教学内容援引, 打造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另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钻研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并加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让课堂真正融合生活,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真实的生活, 并通过自觉的实践、体验, 得出感悟, 锻炼综合能力的同时, 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如,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 让学生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同理心”, 从而在生活中能够尊重残疾人, 帮助残疾人, 真正关心、关注他们。

  2. 把握细节, 实现教学与生活化的紧密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 只不过需要教师抓住生活中真正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从细节上把握教学的重点, 这样才能让生活化情境的呈现, 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具体来说, 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切入点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注意生活现象的德育内涵, 生活化教学, 毫无疑问的, 是要在课堂上呈现更趋于现实生活的现象、情境, 但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呈现的应该是富于德育内涵的, 不能只是为了呈现而呈现, 这样是无法达到“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结合的。二是德育内容才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后都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呈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 但实际上生活场景只是生活表象, 如果教师只是把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停留在表演、展示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总结, 是无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的, 因为在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 挖掘表象下面深层的德育教育内容才是应该教学重点。比如, 对于“什么是文明购物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小情景剧, 扮演“顾客”“营业员”“商场经理”等角色, 通过表演体会购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情况、可能的纠纷, 以及遇到这些问题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正确处理, 应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但是,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的体验过程中, 教师不光要指导学生“表演”, 还应该让“观众”表达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通过对具体细节的讨论和引导, 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遇事该怎样选择理性的方式处理, 如何在购物时做一名真正的懂得维护自己权益而又保持文明的顾客, 等等。这些场景蕴含的内在的道德因素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和体验时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 而只有这样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进行道德内省, 从而提升自身的为人品格和修养。

  总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仅是一门德育课程, 也是一门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 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 都有较好的效果。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 我们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让“生活化教学”充分发挥作用, 密切地联系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从而塑造品格, 增强能力,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篇六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算途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必须很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下面从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多留意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个中滋味不是在书本中能全部体验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所进行的品德教育最终目的也就是指导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做主》这一主题的第一节内容《投上神圣的一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学了,五年级二班又要选举班干部了,但是事情让班主任老师很为难,有的家长提议班干部要轮流当,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有的说就让班主任指定就行,有的说要经过大家的选举,你们能帮助她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到底用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因为联系到了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兴趣高涨,马上小声地议论起来,最后,通过议论,得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选举办法:先由学生推选候选人,人人可以参加,既可以推荐别人,也可以毛遂自荐。然后候选人向全班同学发表简单的况选演讲,并接受大家的提问,最后让大家投票表决,得票多的当选。这样,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认识到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兴趣很大。

  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如教学《快乐就是分享》一主题时,我先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在每年一次的番瓜大赛上经常夺魁,他得奖之后,总是毫不吝啬地将夺魁的优良品种种子送给街坊邻居,人们不解其意,农夫说:“我将种子分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是帮助我自己!”请你想想,农夫这样做为什么也是帮助自己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有了各种答案的猜测。最后当老师提示答案:农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邻居们也能改良他们的番瓜品种,从而避免农夫邻近田地里别人较差品种的番瓜花粉传给自家的番瓜。学生恍然大悟,并好象明白了点什么。师再小结一下:用一灯点亮另一盏灯,却无损于自身的光芒,当我们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时,不仅对自己没有损失,反而,你的一分快乐会变成更多的快乐。其实,快乐就是分享,学生自然而然受到了教育。

  二 任务驱动 主动参与

  一直以来,任务驱动被认为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模式,但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这一方水土》这一主题时,我先学生分好小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项目,如了解我国的名山、名河、多样的气候、富饶的物产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此时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借阅有关图书、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究,具有较多的体验、了解、思维、交流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式的交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是我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只有更新自己的观念,力求创新方法,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