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简介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指一种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主动参与和构建知识的过程的学习观。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认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者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来获取新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任务是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理论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是一个主体通过积极参与和适应环境来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社会互动来建构知识。这两个理论的结合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观。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建构知识。教师还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帮助学习者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知识来促进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问题解决是指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索。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共同建构知识。探究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来建构知识。这些教学方法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的积极建构和社会互动来发展的。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任务是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索。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这些方法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篇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它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观。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任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道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从中建构出数学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来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小组项目,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来建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思考和经验,从中相互学习和促进思维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另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来建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建构知识。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设计实验和分析结果,从中获得深入的理解和学习经验。
最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工具来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现代技术工具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在线资源等都可以用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工具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如设计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充分利用技术工具等。这些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方法 篇三
[文章来源]未知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它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认为,我们是
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
建构主义者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
[]
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极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二)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者认为,将各种观念、概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仅仅通过字词就可以由说话者传给听话者的这种传统教学的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学习者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恰好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返回页首]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以其自己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