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论文(最新6篇)

时间:2015-04-02 07:31: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一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

摘要: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定义、目标以及实施策略,探讨了素质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个人能力,教育理念,实施策略

1. 引言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之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成功因素,而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推行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具备应对能力。

3. 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全员参与: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全员参与的一项任务,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2)多元评价: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素质教育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包括综合评价、项目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3)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次,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最后,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5. 结论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该注重全员参与、多元评价和培养创新能力等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公民。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二

素质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摘要: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挑战,应对策略

1. 引言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

2. 素质教育的挑战

(1)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素质教育的推行困难。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

(3)评价体系的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评价。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3. 素质教育的应对策略

(1)加强教育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宣传素质教育的理念和重要性,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素质教育意识。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改革评价体系:教育工作者应该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

4. 结论

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加强教育理念的宣传、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改革评价体系等策略,应对这些挑战,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公民。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三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望子成龙”的心理要求迫切了,对教育重视了,有教育投资的心理,也有教育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满足入托有人看,而是迫切希望孩子受收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新时期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也有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多数幼儿园被当作福利机构,依附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办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使得一些投资者把眼光投向幼儿教育事业。合资企业出现后,相继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合资和外资兴办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占地宽广,建筑华美,设备先进,收费高昂,甚至以“双语教育”为号召。一个时期,幼儿教育过分强调“智力”训练,片面强调教知识,加快超前教育,而不考虑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国家教委及时发现和纠正了这个偏向,指出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早起行为习惯的养成,早起思想品德的培养。通过学前教育,要使幼儿多一些自然的体验,多一些情感的体验。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一个有口皆碑的课题。

  改应试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及教育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过程和教材教法所有领域。

  在教育观点上,施教者首先要学会尊重被教育者——儿童,尊重其人格尊严,合理要求乃至细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相信其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教育者的任务是引导其健康向上发展。如栽培一棵幼苗,施肥,除草,浇水等一系列措施无非是助苗成长,而拔苗助长只会摧残和毁灭幼苗。

  在教育目标上,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是群体目标,群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素质提高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群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每个个体素质提高的程度。根据个体发展的水平设置不同的目标,古代称为“因材施教”,现代思想工作称之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素质教育称为“创造适合每一个幼儿的教育”。

  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实质,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光荣任务。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着眼点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每一个年龄阶段所掌握和达到的标准都与其年龄特点有关联,目标在前,内容方法在后。吃透了素质教育精神以后,我们制定了三年发展目标和学期发展的子目标,并将标准的分解到每周每日的活动中去,使每项活动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进行。在工作方法上,摈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幼儿乐于接受的分区教育活动方法,使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素质教育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过去备课重点是备教材教法,现在把重点放在研究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研究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过去只重视封闭式的园内教育,现在密切家园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过去重视管理教育,对幼儿管教,限制和干预很多,批评,挖苦现象时有出现,现在的管理教育注意发挥幼儿的自觉性的主动性,活动中注意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不止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一场教育思想革命,而且对家庭教育来说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焦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传统教育评价是以考核知识定优劣的,是以驯服听话为尺度的。素质教育评价则是以幼儿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品德,知识,行为,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其评价是全面和客观的。注重素质教育的家庭,就应该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行为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能力的增长等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心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和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注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像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的活动。教师在与幼儿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的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对教师逐渐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容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力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的对待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的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的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的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四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靠全社会共同来完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学校教育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疑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实行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根本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兴趣培养、个性潜能方面开发顾及的较少,这种培育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校外教育不受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限制,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校外教育主要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培训,这些项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表达、交流方式。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主动参与的方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即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作为灵活的调度者、障碍的排除者以及活动信息的捕捉者和判断者,并通过倾听、观察、分析、点拨、启发,让学生在感悟中启迪智慧并获得新知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从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可以广泛地吸引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青少年在快乐中受教育,充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校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的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多数活动和项目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它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对终身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各项活动更侧重对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当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项目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也变得敏捷,学习效率显着提高,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状态。

  由此激发了青少年向知识更深一层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自觉进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它们在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物质与精神,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吧、游戏机室等对青少年有着深深的诱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后就难以自拔、玩物丧志,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借助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远离不良诱惑,已经成为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烈教育需求。

  校外教育是在公休日及寒暑或学校放学后,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的。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乐、愉悦地学习、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以此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道德水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地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青少年责任心、自律、自信、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感恩、学会交流,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体力和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健全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受磨炼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五

  摘要:

  新两会政策:音乐正式纳入中考,全国各区域已经慢慢将音乐纳入考试范畴内,而报考高中艺术团和职业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艺术素质评价必须成绩达到A等,艺术素质评价为D等的考生将不能报考四星级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应得以重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以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为能力线索,以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为实际执行点,培养素质教育下人才,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异学生。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初中音乐教学

  前言

  初中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也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不同于文化课程的是无法用成绩、分数来评定学生音乐成绩,而是要注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改变学生对音乐课、音乐知识的认知,转变学生以往

对音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给予音乐教学充分的重视,教师自身注重提升个人教学质量,专供音乐授课技能,利用每一节课程的有效时间充实学生的音乐知识,将音乐这门教育学科真正在素质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在音乐教学实施中,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尤为重要,初中音乐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通常学生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且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1]。教师传统教学往往是灌输式,缺少音乐本质的感情色彩,这让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兴趣。改变过往教学模式,从授予学生认识音乐开始,改变学生对音乐原有的认知,强调音乐在初中学科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教案的内容,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做为课前引用,使学生感受音乐氛围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音乐课程中,对课程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课程结束前可以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留意与课程内容相近的音乐,加深学生课后认知。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潮流事物通常热情高涨,对课堂氛围较为敏感,授课形式新颖,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不同以往的音乐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学方式要具有创新形式,网络时代的当下,学生接触的音乐类型相对广泛,因为在教学的创新模式下,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建立学习内容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音乐相结合,让音乐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音乐教学既是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的核心是审美教育,以音乐为独特艺术形式进行教学。音乐教育的特征则是具有教育性,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建设者。因此音乐的教学目标则是人的素养教育。通过音乐教学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发自内心的表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充满感情色彩地进行学习,随音乐的旋律起伏、体会节奏的强与弱,感受音色的变化,让音乐直达内心深处,并通过音乐来舒展自己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是学生自觉的实践活动,音乐的价值,并不只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质量,还要依赖作品而衍生的表演创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音乐即缺少了本身的美感。

  三、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授课整体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课外活动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另一途径。音乐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过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后得以实践锻炼。组织学生搭建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比如训练合唱歌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需要具备善于同时演唱的技能,大家在一起演唱更像是一个人在演唱,把控整体节奏的整齐感,要统一音色,控制好开声力度、速度、和谐感。通过合唱使学生领悟到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的塑造。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学习音乐知识,建立良好的核心素养,教师则要在课堂上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题,从教学转变为教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2]。为达成这一项教学,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增加和学生交流互动机会,这样才能有效掌握他们实际的学习状态,正确指引學生的思想方向。授课过程中增加提问环节,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歌词及音乐体会歌曲所描绘的意境。

  五、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当今竞争社会下,各种环境中皆存在竞争关系,校园内也不例外,你若不强,必会有人比你强。为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下人才,就要通过竞争来加速学生个人音乐水平,过往音乐课上,学生对成绩没有太大的概念,致使学生无法正视自身的音乐水平,就不能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努力的学习音乐课程,有效解决这一现象则是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音乐水平,同其他学生的差距,有了对比,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学习的动力被开启。组织比赛,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其中,进行评分制,获胜的学生将有额外的奖励,利用物质条件加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结束语

  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教学过程更要倾向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搭建,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观点及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及对音乐学习的态度。重视音乐教学的方法,有策略的开展相应的音乐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的初中音乐教学.用户上传.

  [2]论文范文.教育论文.音乐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六

  摘要:

  为了适合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促使国内基础教育从简单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模式,高中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水平、奠定后续学科理解学习基础的基本学科,其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和创新工作压力,本文以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为论点,阐述从此方面出发的创新模式,希望对此方面工作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策略

  引言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尽管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是各国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依然十分强烈。而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伟大愿望需要依赖于国民基本教育中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开拓海外市场的强劲助力。而在增强全面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授课方式也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高阶段国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阶段国文主要是指高中及大学语文教学阶段,而多数大学并没有将语文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因此高阶段国文教育的主要定义是高中语文教学。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是非观念、辨证能力,能够较深入地学习更多文学作品,在思想境界提升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国文是我国传统文化课程,其教材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坛上的璀璨之作,也包括一部分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播一定的东方古典美学和西方审美价值,在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高阶段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高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考试过程中已经能运用初中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而语文学科的分值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提高主要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因此高中学生对此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国文是一门讲述我国语言文化的学科,其形成时间漫长,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语言结构存在一定的古今差異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时有畏难情绪的产生,无法充分体会到发展过程。另外,语言文化学习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无法靠短时间突击获得较大的水平提升,多数语言文化教师只是在师范类大学获得授课学位和资格后,进入学校教授学生,而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并不高,无法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措施

  (一)提高教师基本素质,融入互联网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在内容中展现新时代学生所需具备的品质与能力。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已经从简单的课本教材扩充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总量丰富,涉及各学科,而且更新速度快,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都能在课内播放,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时,由于教师层是语文专业的师范学生,因此在讲解生物类文章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搜索更多的《物种起源》知识,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物种起源》的了解有多少?又对于达尔文、进化论有多少认识呢?”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再播放网络上下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基本介绍小视屏,加深学生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融入课堂中,而不是哪一个群体作为主导,从而全面地把控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采取“填鸭式”授课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的《阿房宫赋》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对于秦朝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再进一步介绍秦朝。然后发出讨论主题:秦朝的灭亡和阿房宫有什么联系?杜牧在写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派出代表发言,发表每个小组的观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课堂主导模式。

  (三)营造新型课堂学习气氛,展示创新特色

  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品质,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时代更应该培养创新精神,从而适合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创新,而学生在此环境下的学习气氛营造也很重要,开放、自由、轻松的学术研究气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个人创新能力,展示能力特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鸿门宴》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提出小组研究性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把《鸿门宴》中的人物梳理清楚,然后小组内成员担任不同角色,然后排练出一部情景剧,展示人物性格和特点。课内表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优缺点,能够营造新型课堂气氛,展示课程创新特色。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增强国家综合软实力和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重要课程转型措施,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佟圣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7,05:46-47.

  [2]蔡建强.趣味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22:57.

  [3]张祖珍.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热点讨论[C],2018:2.

  [4]张连喜.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242.

素质教育的论文(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