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论文【优秀3篇】

时间:2017-09-03 04:28: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一

在现代社会中,儿童民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儿童民谣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在学前教育中,融入儿童民谣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提高儿童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讨论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儿童民谣的融入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儿童民谣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儿童民谣,儿童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儿童民谣也能够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唱、听、说、读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儿童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其次,儿童民谣的融入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儿童民谣中的内容往往与人生哲理、情感体验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儿童民谣,儿童能够感受到民谣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如友爱、助人、勤劳、诚实等。这些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儿童民谣的融入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民谣的特点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简单易学。这些特点使得儿童对于学习民谣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学习儿童民谣,儿童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儿童民谣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为他们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必要性。通过儿童民谣的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儿童民谣的教学和研究,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二

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民谣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融入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必要性。本文将从丰富语言表达、培养审美能力和促进情感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儿童民谣的融入可以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民谣是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语言简单易懂。通过学习儿童民谣,儿童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和句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儿童民谣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儿童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言韵律,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些语言表达的能力将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儿童民谣的融入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民谣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通过学习儿童民谣,儿童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儿童民谣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为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儿童民谣的融入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民谣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如友爱、助人、勤劳、诚实等。通过学习儿童民谣,儿童可以感受到这些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同时,儿童民谣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必要性。通过儿童民谣的学习,可以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儿童民谣的教学和研究,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三

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产业的兴起,教育事业也是其中之一。广西近年来对教育的发展可谓是不遗余力,对教育的质量更是精益求精,对所培养的人才也是力求全面发展,因此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的启蒙无疑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本文将对广西学前教育专业融入地方性儿童民谣课程进行研究,从两者结合的必要性着手,给出相关课程的设计,预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给出预设解决方案,希望对提高广西学前教育,培养德育全才有所助益。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时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总称。其中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积淀、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等。通常表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化风貌、文字符号、地方性语言、建筑风格等等。民俗文化就是一部历史,真实的反映着民族的嬗递更替。研究透了民俗文化就是读懂了整个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史。也正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的特殊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研究价值,才使得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各民族同体生活中得以保留至今。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中歌舞占据了较大一部分,是经过长时间同化后保留较多的一种能够体现民族风尚,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一种文化传承。歌舞多为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劳作等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独特的民族行为习惯,体现本民族某种民族精神或信仰的一种表达、交流、传递、传承的方式。被保留传承最广的应属歌谣,歌谣本就是滋润民众心灵的存在,先人经过岁月的沉淀,将毕生经验总结成郎朗上口的歌谣,方便记忆传承。这些歌谣里记载着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劳动生产的经验总结,更不乏表现其民族精神气质,体现其民族文化价值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意义的歌谣。歌谣按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苦歌、情歌、盘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其童谣往往是儿童游戏时自然流露的童言,也有成人教育儿童对事物简要认识的知识性歌谣,多以童趣、娱乐为主。

  二、学前教育概述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然而一旦被重视便往往会导致错误观念的形成,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理解不得当,越重视反而越使孩子偏离原本应有的学前教育轨道。很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前教育是学得越多越好,甚至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这与最初的教育目的明显南辕北辙,得不偿失。学前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幼教专家董旭花说,学前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现今以研究学前教育,培养优秀幼师的专业迅速占领了教育市场,可见科学的学前教育方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的大力发展、扶持。

  三、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及原因

  教育关乎着民族发展的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一成不变的陈旧的教育模式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必将是更新、更全面、更丰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纷繁复杂的学前教育中,各种形式的融合此起彼伏,而学者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融合是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基于幼儿对事物认知的限制,本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寻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启发诱导教育,并寓教育于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已成为学前教育的热门话题。学前民俗文化教育课程也就应运而生,这种立足于儿童需要,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入生活的教育模式备受推崇。通过儿歌、童谣、寓言故事等多种形式在儿童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在游戏、娱乐的过程中增长见闻、懂得一些道理。当然对于融入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内容需要进行筛选,要选出利于儿童接受,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综合凡此种种,学者一致认为童谣是最适合融入学前教育的民俗文化。由于各地方民族构成的差异,及长久以来的生活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各地方儿童民谣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出于对儿童接受能力的考虑,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儿童歌谣融入地方学前教育是最适合、也是最理想的。这些儿童民谣多是以教育为核心目的,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将中华美德也囊括在内,是儿童启蒙、情感培养、代代传承的重要手段。

  四、课程设计与研究

  (一)理论基础

  1、人类学基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与人本身有着严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文化的创新。而课程又是教育的核心,课程与教育的关系就像心脏和人的关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课程遵循着文化的一般规律,具备文化的.一般特质,是人类文化中的理念。

  2、民俗学基础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俗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揭示和利用民俗的价值,引导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门科学。以民俗学作为理论基础,将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正确分辨、选取民俗文化,也正确对待、运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但它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把握民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对我们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有利于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分辨、蹄选、整理、运用。第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3、心理学基础

  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这些依次发挥作用的环境包括儿童周围直接接触的环境、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和社区构成的环境、更广泛意义的文化或社会环境。因此,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必须切入儿童生活,以儿童生活为依托进行课程资源选择,必须首先选择与儿童身边最基本的民俗文化事象,再遵循从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区为中轴范围进行课程资源选择,然后逐渐延伸至更广泛的、更一般意义的文化知识经验,这是选取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最基本的规则。

  4、教育学基础

  在地球上,中国是唯一没有被中断过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最古老的民族和最古老的文明系统。但在教育领域中,我国长期以汉文化为主,极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出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不相融等现实问题。多元文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本民族、本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课程目标

  1、理论依据

  对于课程目标的依据,历来有过激烈的争论,有强调社会生活需要的“社会本位论”,有强调儿童发展需要的“儿童中心论”,有强调学科知识的“学科中心论”等。由于儿童的兴趣爱好具有跳跃性,我们需要考虑其兴趣爱好,但是又不能一味的迎合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否则课程目标就成了放任自流、丧失教育功能、远离教育宗旨。因此,对儿童认知和学习的了解使得我们获得一些儿童学习的知识,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儿童提供了理论的指导,这既对我们制定和细化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我们实施和评价课程目标提供了依据。

  2、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在对儿童、社会、知识研究了解的基础上,应考虑如何发挥课程目标的功能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目标的设计与选择,这就需要对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须符合适宜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生活性与整体性相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差异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灵活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等基本要求。

  3、目标体系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体系是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统筹,是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实施与评价进行的前提和依据。建立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标体系,有利于幼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实施、评价、创生课程,也便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

  1、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通过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需要和儿童发展需要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诸要素的过程。课程选择是一项价值判断的工作,且历来争论颇多,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等方面。本研究拟从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存在状态及范围、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选择原则与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2、内容的组织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组织简称为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课程实施的前奏,是对课程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操作,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课程组织是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因此,课程实施涉及课程组织者的课程组织取向,以及对课程诸要素的考虑、课程组织结构的架构、课程组织标准的选择等,是联结目标与实施的直接通道,其成败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好坏。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是把课程设计付诸现实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行动的转换过程,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产生实际效应,否则,设计得再完美的课程,一旦束之高阁,便不会产生任何的实际效果。同时,课程设计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是蕴含着对旧有课程设计的变革,课程设计的实施就是把这种变革导向教育实践,使之产生现实效应的过程,也是缩短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过程。课程实施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课程釆用、教学和创新阶段。

  五、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多数时候只顾低头前行,脚下步履匆匆,却往往忽略了原本一同上路的文化灵魂。我们经常说适时放慢脚步,好让灵魂追上来,其实我们更应该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会带着民族文化上路,伴着灵魂前行。将民俗文化融入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将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只是我国教育迈出的一小步,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完善尚待筹备开发。走好今天的一小步,为今后大步的跨越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4(10)。

  [2]侯艳青。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6(1)。

  [3]杨晓峰。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环境创设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6(7)。

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论文【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