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论文 - 篇一
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引言:
师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师德教育的策略。
一、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1. 为培养优秀教师提供指导:师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教师遵守职业操守,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德教育不仅关注教师的道德修养,更注重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培养。通过师德教育,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增强学校的社会声誉:优秀的师德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该学校。同时,师德教育也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实施师德教育的策略
1. 建立健全的师德教育体系: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师德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为教师提供系统性的师德教育。同时,要加强师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师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2. 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教育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等,提供多样化的师德教育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3. 加强师德教育的评估与反馈: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估机制,对教师进行师德绩效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奖惩,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师德教育。
结论:
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只有通过有效的师德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在实施师德教育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并加强师德教育的评估与反馈,以推动师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师德教育论文 - 篇二
师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师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探讨师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师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 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多元文化的出现导致教师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师德教育面临着如何统一教师的价值观的挑战。
2. 教育市场化的压力:教育市场化的发展导致教师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教师为了提高竞争力可能会追求功利主义,忽视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但也给教师师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教师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如何防止信息泄露等。
二、应对师德教育的对策
1. 强化师德教育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师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念,引导教师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2. 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估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3. 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师德教育,并为教师提供个人成长的机会。
结论:
师德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应对,就能够克服这些挑战,推动师德教育的发展。强化师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估机制,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是应对师德教育挑战的有效对策。
师德教育论文 -论文 篇三
师德教育论文 -论文
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 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 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 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 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 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师德教育论文
。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 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 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 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 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 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 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 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 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 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 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 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 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 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 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 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 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 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 (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 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 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 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 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 者地位 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 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 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 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 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 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 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 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 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 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 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 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 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 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 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 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 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 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 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 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 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 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 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 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
论文
《师德教育论文》()。也就是说,人们 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 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 状。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 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 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 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 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 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 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 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 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 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 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 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 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 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 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 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 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 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 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 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 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 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 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 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 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 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 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 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 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 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 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 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 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 “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 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 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 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 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 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 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 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 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 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