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而”(精选3篇)

时间:2012-08-09 09:40: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孟子》的“而” 篇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孟子》中,经常出现一个重要的连词“而”,它在文章中起到了连接和衔接的作用。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孟子》中的“而”字在表达思想和理论观点上的重要性。

首先,孟子使用“而”字来表达因果关系。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而”来引导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他说:“人之有德也,犹水之有源也。既受之而不亦善也,亦已而不亦善也。”这里的“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达了人的德行和水的源头之间的因果关系。孟子通过使用“而”字,清晰地表达了人的德行是从源头得来的,只有持之以恒地修养自己,才能成就善行。

其次,孟子使用“而”字来表达转折关系。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而”字来引导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例如,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心,而后人之不忍己者也。”这里的“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达了人们都有同情心,只有通过体验他人的痛苦,才能真正理解并不忍己身。孟子通过使用“而”字,突出了人的同情心和自我反省之间的转折关系,强调了人们需要通过体验他人的痛苦来培养同情心和自我反省能力。

最后,孟子使用“而”字来表达并列关系。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而”字来连接并列的句子。例如,他说:“人之有德也,犹水之有源也。既受之而亦善也,亦已而亦善也。”这里的“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达了人的德行是源于内在的修养,并且这种德行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孟子通过使用“而”字,将不同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强调了修养和进步的关系。

总之,《孟子》中的“而”字在表达思想和理论观点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使得思想和理论观点更加清晰和有力。通过研究和理解《孟子》中的“而”字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修养水平。

《孟子》的“而” 篇二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孟子》中,经常出现一个重要的连词“而”,它在文章中起到了连接和衔接的作用。在本文中,我将从句法角度分析《孟子》中的“而”字的用法和功能。

首先,孟子使用“而”字来连接并列的句子。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而”字来引导并列的句子。例如,他说:“父子之间,鸟兽之间,皆如此。”这里的“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达了父子之间和鸟兽之间的相似性。孟子通过使用“而”字,将不同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其次,孟子使用“而”字来表达转折关系。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而”字来引导转折的句子。例如,他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这里的“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达了君子的道德行为既可以表现在外在行动上,也可以表现在内在修养上。孟子通过使用“而”字,突出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强调了君子道德行为的多样性。

最后,孟子使用“而”字来表达因果关系。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而”字来引导因果关系的句子。例如,他说:“孟子有言曰:‘人之有德也,犹水之有源也。既受之而不亦善也,亦已而不亦善也。”这里的“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达了人的德行是源于内在的修养,并且这种德行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孟子通过使用“而”字,清晰地表达了人的德行是来源于内心的努力和修养,只有持之以恒地修养自己,才能成就善行。

总之,《孟子》中的“而”字在连接和衔接句子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连接了并列的句子,表达了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有力。通过研究和理解《孟子》中的“而”字的用法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教育观点,从而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孟子》的“而” 篇三

《孟子》的“而”

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

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

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

与语用上进行讨论。

1.动+而+动(+宾)

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

顺接的例子如:

(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

(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

转接的例子如:

(3)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

钟的束修。)

(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

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

1.1动+宾+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

。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

表示并列的如:

(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

(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

(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

表示递进的如:

(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

(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

(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

表示顺承关系的如:

(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

呢?)

(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

(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

丘:众也。)

表示动作先后的如:

(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告子下》1章)

(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

(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

表示转折的如:

(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

(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

(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1.2动+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

(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

(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

(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公孙丑下》6章)

(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

(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

)(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

1.3动+宾+而+动

此类结构与1.1相似,“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

(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

(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

(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可带宾语

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们多数活用为动词,在表达上更简洁,如

(28)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公孙丑下》12章)

(29)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公孙丑下》4章)

(30)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梁惠王下》11章)

2.主+谓+而+不+动

这类结构在表意时是“肯定又否定”,如“三过其门而不入”(《离娄下》29章),“久借而不归”(

《尽心上》30章),或者表示由于某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喜而不寐”(《告子下》13章)、“闻王命

,而遂不果”(《公孙丑下》2章)。“而”的意义往往是表转折的多,具体地说有下

[1][2][3][4][5][6]

《孟子》的“而”(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