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论文(精选3篇)

时间:2018-04-01 04:34: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力 篇一

初中语文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或缺乏有效的指导,很多学生在语文朗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初中生加强语文朗读能力。

首先,要提高语文朗读能力,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学生应当认真听讲,理解老师的讲解,并积极回答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请教老师,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语文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语文朗读能力。阅读是拓宽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如课外读物、名著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模仿优秀的朗读者,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把握好节奏和停顿。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朗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多次朗读同一篇课文来增强语文朗读能力。首先,学生可以先通读课文,了解整个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然后,学生可以按段落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接着,学生可以分句朗读,注意停顿的位置和节奏感。最后,学生可以逐字逐句朗读,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和语气。通过多次朗读同一篇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好语音语调,提高语文朗读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要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力,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多次朗读同一篇课文来增强语文朗读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实践,相信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力 篇二

初中语文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发音不准确、语气不恰当等,导致语文朗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将提出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初中生加强语文朗读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语音语调是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语文朗读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多听优秀的朗读者的录音,模仿他们的语音语调,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语气。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朗读软件或语音评测软件进行自我录音和评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其次,学生需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等,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课文分析和朗读指导,找出重点词语和句子,注重语气的变化和表达方式的选择。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朗读,并能够更好地传达课文的情感。

最后,学生需要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语文朗读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表达方式,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掌握。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和停顿的位置。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朗读或班级朗读活动,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和进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要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力,学生需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并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实践,相信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论文 篇三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论文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大声地把课文念出来,是那样的必要,也是必须。

  【关键词】朗读;指导;训练;点拨

  曾几何时,校园里书声琅琅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更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一位老先生的话令人振聋发聩。回首我们的语文课堂:课改之前常常用频繁的讲、问代替学生读书,课改之后又出现用频繁的课件演示、资料交流、不适当的合作学习代替学生读书。加之多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朗读成了新“鸡肋”,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更不愿意读课文的现象日趋严重,值得警惕。

  如何破解难题,重温新课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深受启发。寻找一种简单而原生态的方法:“大声地把课文念出来”,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让真正的朗读扎根于课堂,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益,我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突破朗读的瓶颈

  有一种情况: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或学生朗读时,下面总会传来不和谐的笑声,很是尴尬。如《乡愁》教学时,课前酝酿好感情,很有信心的走进了课堂,当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声响起时,意想不到的笑声出现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学生为什么会笑,不是我朗读的不好,而是学生不适应,是学生根本没有进入你所设定的氛围,那该怎么办?只有创设好了该有的情境,才能让学生适应,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突破朗读的瓶颈。

  1.1先看后读。在进行《斑羚飞渡》时,让学生看幻灯片,把斑羚飞渡的全过程牢牢的扎根于脑海中,再读该段课文,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情感创造,从而体会感情,读出对斑羚的敬仰。

  1.2先听后读。教学《听潮》一文,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海浪声声,想象海潮来临时的情景,老师提示“海睡图---海醒图---

海怒图”的顺序?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1.3先想后读。教授《沁园春雪》时,利用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让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漫天白雪飞舞时的情景,比较《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抒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怎样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传诵,是怎样以春花来喻冬雪,写出边疆奇寒的?使学生读出两者的不同来。

  2.加强指导,掌握朗读的技巧

  古人云“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可见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抱着书读,只有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味道;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课文读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有效的指导也就更为重要了。

  2.1文本范读。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我在教学前,都先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地练习朗读;在教学时,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范读;学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看)名家的范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定的模仿,都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朗读的技巧。

  2.2感情导读。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我在教学郑振铎的《海燕》时,指导学生调动感情因素去朗读文章。如:读出对故乡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对海上小燕子的关切之情,直抒胸臆时的思乡之情,再加上朗读技巧的应用,学生很快在朗读中领略到文中的优美意境;体会到作者远离故土所难于排遣的“轻烟似的乡愁”。

  2.3积累常读。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中初生求知欲旺,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张中行先生说过:“这样读三四遍或两三遍,放下,过两三天或三五天,要拿出来,再读两三遍。这样至少重复三四次(喜欢读还可以更多,直至能背),到相当熟了再放下。这一篇如此,学其它篇还要如此”。张老强调反复地读。事实证明,只有读多了,才能把握语言规则以及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创新训练,凸显朗读的效益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明朗读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朗读形式的创新。一是大声读。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班务会、班会等时间,让学生把想读、爱读的章节大声读出来,效果良好。二是默读。选取经典文章或者课文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默读,写读书笔记。三是听读。利用团队活动,让学生听广播、听讲座、听故事、听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听品评的综合能力。

  3.2寻找训练的突破口。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说”开始,大声说,放开说,克服学生胆怯,并根据教材进行课内说事、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进行朗读、背诵、口头作文等比赛,甚至让学生表演课文剧,这些都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才会成为会听、善听的人,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才会随之提高。

  3.3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阅读训练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即初读、细读、品读。初读,就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就是最高的朗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景物。但是平坦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3.4适时点拨,汲取朗读的精髓

  通过指导、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和能力,但并不是朗读的精髓。这还需要理解下的朗读,这样才能读出味、读出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不理解怎能读好?朗读与理解的交替则是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可以为朗读架起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听一位教师上《背影》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作者通过四次背影的描写,传达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让我们读出这种爱。”究竟爱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课后我问学生,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而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但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呢?

  第一:学生对于文本自身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需要去阅读,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学生本身的条件所限,这些了解还只是最基本的,还远远地不够;

  第二:教师的讲解。讲解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讲解不够,诗文的意境没法理解,讲清楚、讲透彻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在诗歌的教学中,注重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乡愁》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光读是体会不出来的,需要把诗歌创作的背景向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一首小小的诗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东西,这时候再让他朗读时,意境、情感就完全不同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起朗读教学,指导好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浅淡如何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周扬

  [2]《谈谈朗读的重要意义及其指导方法》胡思东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朗读能论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