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7-05-07 07:22: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一

标题: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在促进技术进步、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新兴产业在现代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新兴产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就业机会,产业竞争力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给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创新、就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本文旨在探讨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新兴产业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新兴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新兴产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例如,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产业得以数字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二、新兴产业对就业机会的创造作用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涌入其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高技能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新兴产业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新兴产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格局,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产品,新兴产业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壁垒,提高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产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促使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结论: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新兴产业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发挥新兴产业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Aghion, P., & Howitt, P. (1992).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323-351.

2. Autor, D. H., & Dorn, D. (2013). 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5), 1553-1597.

3.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2), 73-93.

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二

标题:全球化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本文探讨了全球化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差异。通过对全球化的定义和影响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全球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双重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风险。

关键词:全球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影响差异,挑战与风险

引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加速,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一、全球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

全球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国际分工的加深和产业链的延伸,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渐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领域转移,而发展中国家则逐渐崛起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地。另一方面,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加,全球化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跨国公司的崛起和跨境投资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三、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一方面,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和不平等问题,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使得各国和地区更加脆弱和容易受到外部冲击。

结论:全球化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增长,全球化为各国和地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各国应加强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Feenstra, R. C., & Taylor, A. M. (2014).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orth Publishers.

2. Rodrik, D. (2011). 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WW Norton & Company.

3. Spence, M. (2011). The next convergence: the future of economic growth in a multispeed world.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产业经济学论文 篇三

  引导语: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方能源消费CO2排放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2007年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07年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

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2002年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2008年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14年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