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一: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优秀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
其次,教学资源的充足性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实践基地等。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实践操作和实践培训。同时,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合作,拓宽实践基地的选择范围,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的环节。而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所学,提升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需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和激励,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只有通过这些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二: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首先,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项目教学是另一种常用的实践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第三,实习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所学,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在实习中,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与企业的员工进行交流和学习。
最后,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实践教学模式。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操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培训。在虚拟仿真技术中,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和模拟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习和虚拟仿真技术等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三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近年来,国家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却长期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本文着重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面临的困境。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职业教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可以弥补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缺陷,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教育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2012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对于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指引下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错位。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育理念对高职《经济法》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从而导致教学目标错位。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就是为学生考证服务,因此倾向于直接使用各类考证的《经济法》考试科目辅导教材,纯粹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成了考证辅导班;有些高职院校尤其是法律类或综合类院校则认为,开设《经济法》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继续深造的需要,因此容易照搬法学本科的《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教材进行讲授,过于理论化。可见,对于高职《经济法》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准确地定位,以至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分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法》教学理念的陈旧。具体表现在目前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轰炸,确保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目标;要么以满足对学生进行纯粹理论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通过自学考试或本科课程考试为目标。无论哪一种教育理念,都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初衷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意愿,完全是以应试为目的,未免背本趋末。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一般。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
(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
(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
(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4、考试制度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参考文献:
[1]罗忠.《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171.
[2]王宝娜.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07):134.
[3]黄盼,何仁生.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09):91.
[4]杨晓燕,曾霞霞,陈辉.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207.
[5]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99教材99教法,2005,(08):27.
[6]张九洲.论高校网络化教学[J].科教文汇,200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