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一
标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挑战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通过调研和分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师资短缺、培训机制不完善等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途径,包括改革招聘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以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挑战
一、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师资短缺、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挑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途径,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双师型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与行业接轨,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最后,双师型教师能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职业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师资短缺是制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着师资不足的问题。其次,目前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缺乏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项目,导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此外,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途径。首先,应改革招聘机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士从业于高职院校。其次,应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结论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面临着师资短缺、培训机制不完善等挑战。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应改革招聘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途径,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 中国高职教育,2020(1): 12-15.
2. 王五,赵六.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高等教育论坛,2019(3): 34-38.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二
标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摘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包括改进招聘机制、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激励机制等。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这些策略和方法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策略;方法
一、引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一些实施策略与方法。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改进招聘机制
改进招聘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提供优厚的福利、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士从业于高职院校。其次,应优化招聘流程,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此外,还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双向选择的招聘机制,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三、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策略。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应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鼓励其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此外,还应加强教师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优化激励机制
优化激励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教师的工作成果得到公正的认可和激励。其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指导,为教师提供职业规划和晋升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资源支持。
五、结论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改进招聘机制、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激励机制等是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与方法。通过这些策略与方法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 中国高职教育,2020(1): 12-15.
2. 王五,赵六.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高等教育论坛,2019(3): 34-38.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高职院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很突出:
(1)“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有调查材料显示,在高职教育较发达的某省,2004年,在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比例为50.2%。而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双师型”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显然尚有差距。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将是今后各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各校之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相差悬殊,有的学校不足10%,而有的学校则高达85%以上。根据统计,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50%以上的有25所,这说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各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高职院校办学基本条件的整体改善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提高;
(3)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从普通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都远远不够。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很多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产教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
(4)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从调查情况来看,2003年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出国培训两周以上的教师为102人次,仅占教师总数的0.8%;个别学校未安排人员出国培训,这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许多办学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的高职院校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
1.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院企合作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院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科研攻关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何评价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高职院
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特色专业,而要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因此,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5.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7.激励与制约相结合。
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晋升晋级、进修轮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2]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3]傅经章.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3,(8).
[4]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