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教育论文 篇一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是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角色。青年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其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青年教师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内在因素,也包括外部环境因素。本文将探讨青年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首先,个人内在因素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素质等因素,都会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个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
其次,外部环境因素也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组织管理等因素,都会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有着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教学资源的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潜力,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和支持,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社会对教师职业抱有尊重和认可的环境,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在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上,个人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定位。首先,青年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追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其次,青年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同时,青年教师还应该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素质等因素,以及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组织管理等因素,都会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年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注重能力的提升,并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活动,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青年教师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教育论文 篇二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年教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繁荣密切相关。然而,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本文将探讨青年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首先,个人内在因素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素质等因素,都会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个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
其次,外部环境因素也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组织管理等因素,都会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有着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教学资源的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潜力,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和支持,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社会对教师职业抱有尊重和认可的环境,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在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上,个人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定位。首先,青年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追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其次,青年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同时,青年教师还应该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素质等因素,以及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组织管理等因素,都会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年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注重能力的提升,并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活动,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青年教师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教育论文 篇三
青年教师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不仅关系着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而且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因素,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组织层面提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以期能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师发展
一、概述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都在激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面临着多重使命。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进行了改革、调整,地方高校因此无论在机构数量上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29所,其中地方高校1689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6.8%。这表明,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使高等学校的师资需求急剧增加,大量刚刚走出校园的高学历青年投身到高等教育事业,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等工作中。截至2014年底,我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不含40岁)专任教师有87.26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87%。这表明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5-10年后,他们将责无旁贷地挑起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任,成为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和动力之源。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地方高校的生力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因素
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一个社会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场域,在这些场域内进行着一些为了特定目标的竞争。[1]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系统看成一个场域,也可以将地方高校看作一个场域。
1.在普通高校场域内,地方高校处于弱势地位
尽管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但是却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及能获得的资源支持不成正比。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资源积累少在起步阶段就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的启动实施,部属高校、“211”高校、“985”高校无论是在政府资金投入、社会资源获取还是在学术成就上都是地方高校遥不可及的。显然,这种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带来的差距,会导致在个体同等努力的情况下,前述高校的青年教师比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而地方高校更面临着“为他人做嫁衣”———重点培养的优秀师资出走和流失的困境。
2.在地方高校场域内,青年教师处于弱势地位
一般而言,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与其所拥有的各项资源(包括人脉关系、学术资源、经济资源)密不可分。入职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在这些资源的掌握上显然无法与同一场域内的中老年教师相比。而高专业素养与低教育素养之间的矛盾,导致其教学水平受到质疑;高学历学位与低成果产出之间的矛盾,又导致其学术能力受到怀疑;加之,人际关系网络还处于建设初期,以及工作年限短、职称职务低等带来的低收入,使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几乎处于边缘化地位。这种局面不仅会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二)主观因素
1.教育素养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专业底蕴丰厚,但大多数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缺乏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这就直接导致其教育素养不足,特别是在教育知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从一些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青年教师的'岗位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足,缺乏基本的教学工作规范;对教学大纲的理解不透彻,教学设计不理想,理论联系生产、生活不足;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足,板书字体差、布局不合理;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不能与学生良好地互动,不能合理掌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及偶发事件,等等。
2.教学经历缺失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工作体验会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对教育工作的体验不仅会影响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等情感构建,还会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是以教学为主的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更突出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高校青年教师步入教学岗位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站上讲台”。由于在学生阶段缺乏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以及教育实习的实践和历练,他们对课堂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无法做到收放自如。通过研读教学大纲、前辈编写的教案以及授课用的教材,或许他们可以了解要“教什么”,但是对于“怎样教”、“如何运用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来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却难以把控,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以致于部分领导、同行、专家、学生对一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了质疑。
3.职业压力过大
就地方高校而言,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1)工作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造成了师生比例的失调,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任务。首先,他们必须承担大量的课堂教学任务,还得完成学校、学院规定的科研任务。其次,他们不得不应对繁琐的行政管理事务,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2-5年就开始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学助理、科研助理等行政职务。再次,政府加大了对地方高校的管理力度,如,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评聘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无形之中加重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2)生活方面。斯坦福大学名誉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说过:“几乎每种职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考虑收入问题,因为这是机构地位的象征,它向公众显示了个人的价值所在。”[2]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66.7%、学生人数71.2%的地方省属高校,每所学校平均获得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却只有中央部属高校的11.36%。由于受当地经济水平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的限制,加之扩大办学规模时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使地方高校自身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地方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远不及部属院校,而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青年教师尤为突出。这时的青年教师处于个人责任最大的时期,成家立业、买车买房、赡养老人、抚养小孩,都与经济收入有关,但现实却让他们觉得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地方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价值取向和个人发展。
4.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提出: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3]入职初期的青年教师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临着“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怎样才能尽快融入校园文化、教师团队,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该从何着手,这些问题都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倍感迷茫、不知所从。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和服务,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生涯规划。研究表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仅有助于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方向,更有利于充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重新定位人生价值,从而促进个人与组织协调发展。
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联合会指出:教师发展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教学发展是指通过改进课程设计、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技能等,提高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专业发展是指获得或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增强专业意识,以促进教师专业角色的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是指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实践;个人发展是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保持健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4]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是保障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作者认为,应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出发,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
(一)观念层面:更新观念,自我发展,科学规划,激发动力
1.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研究发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师发展”的理解存在偏差,仅有少部分青年教师对其内容有相对明确的认知。不同学历、职称、专业的青年教师对“全面发展”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所以,促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从观念上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学校、学院、教师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青年教师“多维发展”的意识,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发展的具体要求,使各项发展协调并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2.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拉森弗里曼认为“: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本人要具备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我意识,要有随时准备接受改变的积极态度,以改变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5]意识决定行动,意识促使主体持续关注态度、知识和技能等的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发展意识,是否把发展当作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青年教师应将“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通过自身的内在需求产生自我发展的无穷动力,要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极发展优势以增强自我价值,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完善、弥补不足,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3.养成生涯规划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急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主要是入职初期的青年教师。由于刚入职,对很多东西不熟悉,对教师这个角色的职责和需要具备的能力感到迷茫,甚至产生焦虑,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规划,而是不知道应该从何入手、从何做起。国外很多高校都将“为入职初期的青年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指导”纳入教师发展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青年教师解决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疑虑提供咨询和指导,青年教师评价其为“符合需求的‘合适服务’”。而国内高校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管理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地方高校。因此,从学校到教师都应该提高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让青年教师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充分认识自我,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修正,促进个人与组织协调发展。
4.激发内在发展的动力
如前所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情况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缓解其后勤压力、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同时,地方高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提供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尽力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政策和制度的约束。另外,还可以给青年教师参与学院、学校发展规划的机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主人翁意识,将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制度层面:健全机制,科学评价,有效激励
1.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2015年学校引进了112名专任教师(其中,9名硕士,103名博士,部分博士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只有3人毕业于师范院校,22人有从教经验。由此可见,97%的新进教师是非师范生,80%的新进教师没有从教经验。教育素养的不足、教学经历的缺失,加上学术资源和人际资源的匮乏,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教学、科研、交往压力。怎样帮助青年教师找准职业定位,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地方高校的管理部门应该认真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了解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阶段特征、阶段需求,结合大学教师发展理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师培养、发展制度,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
2.建立科学的青年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6]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学校、学院和教师本人对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能力和质量有清晰的了解。评价结果既要反映青年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也能指明青年教师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迄今为止,我国高校仍普遍沿用以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教师评价,而且采取老中青“一刀切”的模式,这种体系和模式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成为制约青年教师发展的瓶颈,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地方高校应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特点,由相关部门与教师共同制定个人年度发展计划和目标。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应树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特点以及其专业背景、职务职称,同时应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促进青年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实现青年教师发展和地方高校发展的深度融合。
3.建立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评价保障底线,激励使其精益求精。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使青年教师专心教学、认真科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一些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教师,借鉴国外的“带薪学术休假”制度,教师可以利用“休假”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科研发展,在职称评定时亦可给予一定的倾斜;设立青年教师专项研修计划和经费,鼓励教师提升学历、企业挂职、外出访学,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树立优秀青年教师典范;设立青年教师专项课题,使其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上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组织层面:成立机构,建设团队,营造氛围
1.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
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的大学陆续建立起教师发展中心,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极高研究和借鉴价值的教师发展项目。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7]此后,许多高校陆续建立起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地方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应是一个具有服务性质的研究机构,专门负责教师发展的相关事宜,包括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评价、教学咨询、教学交流、教学研究等活动,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求。[8]
2.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使得教师团队在学科建设和课题申报上的作用尤为突出。青年教师应根据其研究方向尽快融入团队,这无疑将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快速成长的途径,有利于青年教师产生归属感,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由于新鲜的血液注入,教师团队能形成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建设团队。当然,加强团队建设也是培养团队精神、增加学术凝聚力、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师资水平的良好契机。
3.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和发展环境
地方高校应将学校发展与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首先,地方高校要转变管理模式,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适度引进合理的竞争机制,既要充分尊重学术人员的自主性,又能激发青年教师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其次,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应给予青年教师一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让他们能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表达合理诉求,对于合理的建议应尽可能予以采纳。再次,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意愿,为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
四、结束语
身处地方高校场域内的青年教师,既有着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着组织认同、职业归属的内在需求。地方高校是否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怎样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以此增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成明,王晓阳.教育博士的发展定位与培养:场域理论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6-10.
[2]吴庆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3.
[3]郭海燕.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2):48-49.
[4]陈素娜.英国、中国大学教师发展体系与特色比较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9.
[5]追求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